這是和古代的書寫工具有關(guān)的。
在紙張被蔡倫發(fā)明之前,這記錄文字的載體,就是竹簡。而在毛筆沒有被發(fā)明之前,這書寫的工具,就是刀。
竹簡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將竹子破成條狀,然后去掉內(nèi)側(cè)的比較軟的部分。再用水煮,之后陰干。
等待這都干了之后,再去截成相對較短的條,用牛皮繩子穿起來。
“冊”這個字,就是非常象形了,中間的一條,就是繩子了。
韋編三絕,就是將編制竹簡的牛皮繩都磨爛了。
那么為什么是豎著從右邊向左呢?
這是因為竹簡的排列就是豎著的。
而且若是從左向右,就會發(fā)現(xiàn),這成卷的竹簡就非常的讓右手難受,右手在使用刀刻字的時候,需要懸空起來,時間長了,這手腕就會很痛的。
一直到了蒙恬發(fā)明了毛筆之后,才算是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這刀就變成了將錯誤的字刮去的工具了。
而在紙張發(fā)明了之后,更是因為之前這么多年的書寫習(xí)慣影響,所以古人就延續(xù)下從右向左豎著寫字了。
至于現(xiàn)在的從左向右橫著書寫,一個是因為受到西方的影響,另一個則是因為書寫工具的變更。
鉛筆、鋼筆、鵝毛筆等書寫的工具,若是從右邊寫起,就會讓剛寫完的字墨水還沒有干燥就被蹭花了,甚至還會弄的一手的筆墨。
可能是因為感覺使然吧,一直覺得這豎著寫字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
因為豎著寫字,最后一個字的最后一筆完全可以作為下一個字的開頭。
移動的距離非常的短,使得書寫下來整個過程非常的流暢。
而且還會感覺更有韻味,更能夠讓字有精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