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箋言(三)
前章說明的道理,似乎還不足以涵蓋綱領(lǐng),接著,再次引入前人的觀點。有時想想:驚人之語,總要防止禍患的存在。開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边@樣的話不是信口可以說的。為了免禍,看看又引入了什么內(nèi)容?
《康誥》曰:“克明德?!薄短住吩唬骸邦櫿湥╯hì音事)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strong>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詩》云:“緡(mín音民)蠻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梗渌?,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睘槿司?,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箋言:第一篇出自《尚書·周書·康誥》周成王歌頌其祖周文王,話是對衛(wèi)國始封國君衛(wèi)康叔說的:“崇尚德教?!?/p>
第二篇出自《尚書·商書·太甲上》商朝開國宰相伊尹用商湯王的威靈對商湯王長孫商太宗(太甲)繼承王位時的告誡:“顧念上天賦予光明稟性?!币烈墒菍⑻追胖鹩谕m居憂三年之久,改過再立的呵。
第三篇出自《尚書·虞書·堯典》是說帝堯的功勞:“彰明大德,親睦九族?!边@三位均是彰顯明德的典范,廣布于世。
第四篇出自《盤銘》中,商湯王說:一日自新,日日更新,每日最新。
第五篇出自《尚書·周書·康誥》周成王說:“振作精神做新民?!?/p>
再配以《詩經(jīng)》,表明作者言出有據(jù),第一詩《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周雖屬舊邦,受命新朝綱?!彼裕幼非笃返聼o處不求完善。
第二詩《詩經(jīng)·頌·商頌·玄鳥》:“天子千里畿,百姓安居兮?!?/p>
第三詩《詩經(jīng)·小雅·魚藻之什·綿蠻》:“絨密黃鳥仔,棲息山隅枝?!笨吹竭@首詩,孔子還發(fā)表了感言:“棲息,鳥知其棲息之處,何以人還不知鳥呼?”
《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端莊美文王,光明敬行昌?!毙稳萘诉@么多,想說明的道理是:任君主,行仁義;為臣子,顯敬慎;做人子,行孝敬;為人父,明慈愛;與國人交,講誠信。
最終呈現(xiàn)的結(jié)果,正如孔子所說:“聞訴訟,我與人相同。必使其無訟!”為了讓無理之人不敢巧辯。
讓民心有所畏服,這就是懂得根本。這句話在《論語·顏淵》也引用過。
可見,不能信口而言,文章當(dāng)然是點到即可,君子不立危墻,古人寫文章者,何嘗不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
國家初立,什么最重要?當(dāng)然是安定人心。用什么安定?立仁義之德。最艱難的時候仁義尚且可用,哪會社會安定了,反而仁義不能用了?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音至),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箋言:何謂修身?就是端正內(nèi)心。包括:一是心有怨恨憤怒,就不能端正;
二是心懷恐懼,就不能端正;
三是心偏好玩樂,就不能端正;
四是心有憂患,就不能端正。前面四種情況發(fā)生,好比: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所以修身就指端正內(nèi)心。
端正內(nèi)心,是指心中無有不良情緒。心不為情緒所牽連,沒有情緒化。這樣,才始有誠意,如果按《黃帝內(nèi)經(jīng)·上古天真論》之學(xué)說,可以有一比方:
忿懥為東,好樂為南,憂患為西,恐懼為北,正心在中。
所以上古圣人之教下:“恬淡慮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恬淡”指不受情緒影響、“虛無”指不染一物的境界。曾子在教導(dǎo)修身從養(yǎng)心起,養(yǎng)心就是養(yǎng)身,理相通呵。
《養(yǎng)心》
情緒不顯守中庸,無物可染心虛空。
世途原是一游客,來去赤身自悟明。
癸卯年閏二月十三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