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尾曲:林俊杰,方大同,蕭敬騰 - 為你加油
01
前些天,同事把兒子帶到單位,讓我見識了她的“獅吼功”。
原本小男孩學習得很認真,同事湊過去一看,發(fā)現(xiàn)孩子錯了一道應用題。
“你怎么回事兒???我教你多少遍了還不會做!”
“我問你,這道題你到底會不會做?”
她怒氣“噌”地冒出來,開始吼孩子。
男孩被嚇得不敢出聲,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低頭不語,小小的內(nèi)心早就擰成了一團亂麻,哪里還有心思考慮題目。
同事不依不饒,硬是非要兒子說出個子丑寅末,陰沉著臉繼續(xù)吼。
我在隔壁辦公室聽到她的高分貝,趕緊把她拽了出來。
媽媽走后,男孩眼里噙著的淚花噴涌而出,一臉驚魂未定。
要說這個同事,平時真的很愛兒子,特別舍得花錢也舍得花時間陪伴,但是就是愛吼孩子:
吃飯不小心弄臟衣服了,吼一頓;
走路不小心絆了一腳,吼一頓;
學習上更是如此,孩子因為一點瑕疵挨一頓吼,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在這位大嗓門媽媽的教育下,兒子似乎很乖,但是卻少了一點活力和自信。
有調(diào)查顯示,全國超過89%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吼叫。
這個看起來很普遍的行為,其實掩藏著很大的傷害。
02
為什么父母愛吼孩子?
吼孩子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父母用“吼”的方式,表達出強烈的負面情緒,形成巨大的威懾力,壓迫孩子去順從。
成人和孩子的力量懸殊,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沒有孩子敢于跟父母抗衡。
當孩子的行為令父母不爽時,吼一頓通常能讓孩子變聽話。效果是有,只是會越來越減弱。
綜藝《你好媽媽》節(jié)目中,徐璐直言非常非常害怕媽媽,甚至不敢跟她主動說話。
媽媽的嚴肅和冷酷,儼然成了她的童年陰影。
小時候的徐璐一旦哭了,媽媽必然要吼:“不許哭,閉嘴!”
面對尖利刺耳的吼叫,童年的徐璐會立即閉嘴,哪怕內(nèi)心淚流成河,也不敢表現(xiàn)出來。
吼,是父母制服孩子的利劍和法寶,盡管會刺傷孩子的內(nèi)心。
而他們之所以這么隨意地“吼”孩子,最本質(zhì)的原因在于,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品,任由自己發(fā)泄情緒、高壓管制和發(fā)號施令。
父母無視孩子的尊嚴和感受,只求孩子乖順,歸根結(jié)底,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此外,《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中,還探討了父母吼孩子的深層次原因,即“遺傳性吼叫”。
書中指出:“吼叫可能代代相傳,已經(jīng)成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span>
作者羅納·雷娜提到一個真實的案例。
詹姆斯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吼叫和打罵中長大的,飽受痛苦的他發(fā)誓,以后絕不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
然而,當他有了孩子后,卻重蹈父母的覆轍,他會因為女兒的哭鬧、弄亂飯桌而吼叫,不知不覺中,他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復”,它指的是個體會傾向于,不由自主地重復早年的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
有時候,明知道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卻總是難以自控地繼續(xù)下去。
就像心理咨詢師賴佩霞在演講中,描述的扎心真相:
童年時,懵懂的孩子被面目猙獰的父母吼來吼去;
成年后,長大的孩子同樣戴上那副面目猙獰的面具,代代相傳……
03
孩子被吼時,聽到的是什么?
看過一個泰國短片《悔》,印象深刻。
媽媽是一個食堂打飯的工人,生活壓力很大,她很少陪兒子,母子交談的寥寥數(shù)語也充滿了火藥味。
“你為什么不做作業(yè)?”
“你是不是偷偷把錢用來玩游戲了?還敢頂嘴!”
咄咄相逼的母親,給兒子最真切感受是:“我的媽媽不愛我?!?/span>
可是,事實上,母親含辛茹苦地勞作,攢下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兒子,然而,卻因為表達方式的粗暴,掩蓋了這份濃濃的愛。
當孩子被吼時,他的耳朵聽不到愛,而是父母的挑剔、不滿和否定。
這種負面的排斥心理,會變成孩子今后叛逆、逃離的強大動機。
前幾天,有這樣一則新聞,黑龍江一個小伙子,因為被父母責罵,負氣離家出走6年。
被父母找到時,他瘦骨嶙峋,落魄不堪,可是他仍然全身抗拒,不愿跟隨父母回家。
他的內(nèi)心,仍然無法釋懷父母當年的責罵。
吼孩子,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語言暴力輸出,并不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它常常導致的結(jié)果是,孩子關(guān)閉溝通的大門,拒絕與父母建立情感連接,更無法深入溝通情感。
他們渴望父母給予關(guān)懷和安全感,但是卻求而不得。
甚至,孩子會通過自我否定的方式,完成對父母的“吼”的行為合理化解釋,認為自己就是不好,自己真的很差,從而變得越來越自卑。
另外,吼孩子還有一種隱性的負面影響,常常被父母忽略。
哈佛醫(yī)學院附屬美國精神病??漆t(yī)院Martin A. Teicher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被父母語言攻擊的孩子,大腦中海馬體體積減少,而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情感控制。
孩子被吼時,會阻礙其智力發(fā)展,變得越來越遲鈍,越來越糟糕。
04
父母平和,孩子才快樂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但是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地完善自己,做低聲教育的高情商父母。
為了避免吼叫,請嘗試以下方法。
療愈童年創(chuàng)傷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也常常被父母的吼叫嚇哭。
有了女兒后,我也時常有吼孩子的沖動,但是每當此時,我就立刻告訴自己,吼叫這個死結(jié),要我自己解開。
擁抱自己內(nèi)在的小孩,與孩子建立共情和情感連接,療愈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才能超越原生家庭的傷痛。
通過覺察傷痛、反思和不斷練習,避免吼叫代際傳遞。
利用“吼叫追蹤器”
它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用記錄的方式分析引發(fā)自己吼叫的原因、時間、頻次、反應和感受。
有網(wǎng)友通過記錄發(fā)現(xiàn),她在同時處理多個問題時,比如接電話、做家務時,容易吼孩子。
所以,當她處于同樣的境況下,會盡量避免教育孩子,或者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慢慢地,她吼孩子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
追蹤吼叫的目的,不是讓自己陷入自責,而是通過追蹤,深入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從而做出改變。
學會給情緒剎車
情緒ABC理論認為,人們的消極情緒C,不是由事件A引發(fā),而是由人們看待事件的態(tài)度B引發(fā)。
當面臨親子沖突時,父母不妨從正面解讀孩子的行為,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動機和心理需求,而不是用憤怒的情緒,灼傷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一瓶水,不是他笨手笨腳故意搗亂,而是沒掌握好平衡;
比如,孩子脫口而出一句粗話,不是他缺乏教養(yǎng),而是受到語言敏感期的影響。
同樣的行為,不同的解讀,就會帶來不一樣的情緒狀態(tài),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緒。
樊登曾說:
“培養(yǎng)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賦予他生命力,給他良好的家庭氛圍,讓他感受到尊重、價值和愛。”
養(yǎng)育孩子實屬不易,但父母責無旁貸。
遇到問題時,請好好跟孩子溝通,讓他的內(nèi)心擁有強大的力量感和生命力,感受到愛和尊重,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祝各位父母,早日成功戒吼!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轉(zhuǎn)發(fā)到朋友圈(文章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