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3鲈唬骸岸雍位加趩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span>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故事。
一次在路上,孔子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fā)呆,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只喪家犬,在那兒發(fā)呆在。這便是那個有著令人欽佩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的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的一個遭遇,今天我們就講講孔子周游列國的來龍去脈。
當(dāng)年季桓子的家臣陽虎在魯國叛亂,孔子態(tài)度鮮明地反對陽虎,魯國的執(zhí)政大夫季桓子認(rèn)為孔子和自己政治觀點一致,便請魯君任命孔子為中都宰??鬃又卫碇卸家荒?,成績突出,又不斷擢升為司空、大司寇。孔子大權(quán)在握,便進(jìn)一步發(fā)動了維護(hù)魯君利益、削弱大夫勢力的“隳三都”運動。
當(dāng)上大司寇后,孔子又在夾谷之會上為“相”時,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觸動三家大夫,布下這隳三都的行動。這個行動觸碰了三桓的貴族利益,以此半途而廢。后又加上齊國送女樂給魯定公和三桓,使用離間計,孔子更是不被信任。
在他決定要離開魯國的時候,弟子們說魯國就要祭天了,按照舊制國君祭天時的膰肉,要在祭后分給大臣。弟子們請他再等幾天,說如果送來膰肉,說明國君還器重他??鬃訛榇说攘巳?,也未見人送祭肉來。從那一刻起,孔子徹底對自己的祖國魯國不抱任何希望了。這既是形勢所迫,但也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宣傳自己的仁政理念,并想著給他的弟子們多尋些機(jī)遇和出路,使他們有一個好的前程,于是五十五歲那年,孔子就帶著弟子們開始了長達(dá)十三年的周游列國之旅。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他周游列國的第一站,也是他呆了四年的衛(wèi)國,然后經(jīng)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繼續(xù)前行。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孔子和弟子們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wèi)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從此,他把時間和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xué)生上面。
孔子周游列國是從魯國出發(fā),大致走了衛(wèi)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xiàn)如今大致路線是,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后原路返回。公元前四九七年(魯定公十三年)至公元前四八四年(魯哀公十一年),從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去各國游歷。
從駱承烈先生《孔子歷史地圖集》一書中“孔子周游列國圖”標(biāo)注的線路來看,孔子當(dāng)時周游的,有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鬃舆€打算西去晉國,但由于時局不好,結(jié)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jì),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跨過去。
孔子周游列國時,他的思想已蜚聲天下,圣譽也早已傳遍列國,因此,一路上,慕名前來向他請教的人不在少數(shù)。這不,孔子到達(dá)衛(wèi)國一個叫“儀”的小邑,相當(dāng)于今天河南的考縣時,當(dāng)?shù)匾粋€守封疆之人就想來見孔子,這個人也是有一顆求賢若渴,向道之心的,就像當(dāng)年曾為關(guān)令的,讓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經(jīng)》的“關(guān)尹喜”一般。儀封人被孔子弟子引去和孔子交談了一番后,對孔子佩服之至,直接將其比為天下導(dǎo)師,視其為至圣之人,篤信孔子就是代替上天來復(fù)興中華文化,向世人傳經(jīng)授道的。
這個儀封人眼光很準(zhǔn),那個動蕩的時代盡管沒有讓孔子在官場上施展抱負(fù),但給了孔子學(xué)術(shù)研究和文化傳播的自由,孔子后來果然流芳千古,光芒萬丈。
他提出仁與禮的學(xué)說,主張在人人自覺,反求諸己,修身文本的基礎(chǔ)上建立一個人人懷仁的禮樂文明的社會,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xué)之風(fēng),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整理了《易》《禮》《樂》《詩經(jīng)》《尚書》等古代文獻(xiàn),并把魯國史官撰寫的《春秋》進(jìn)行刪訂,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共計二百四十多年間春秋各國發(fā)生的大事。在中華文明傳承與發(fā)展上,他所作出的貢獻(xiàn)幾乎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以此,后人也常感嘆道:“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鐸,這個字在篆文中有一個表示“銅鈴”的“金”和一個表示驛站的“睪”,即“驛”,組合而成,表示用銅鈴傳令。造字本義是:古代主持者或指揮者向眾人發(fā)令的大銅鈴。
木鐸,皇疏所謂:“禮有金鐸、木鐸,鐸是鈴也,其體以金為之,明舌有金、木之異,知木鐸,是木舌也?!本褪倾~質(zhì)木舌的鈴子。
《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又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span>
《周禮·夏官·大司馬》:“司馬振鐸。”賈公彥疏解說:“此是金鈴金舌,故曰金鐸。在軍所振,對金鈴木舌者為木鐸,施號令時所振?!?/span>
到此,我們就能很容易的看到:金鐸為軍事之號令,所謂“武事振金鐸”,得位行道;木鐸則是公布政教之時,集合民眾的信號;還有一種木鐸,周流四方以行其教,為巡行當(dāng)中搖動鈴鐺引人注意之用。
鐸本身都是用銅制的,若行武教則用銅為舌,謂之金鐸;若行文教則用木為舌,謂之木鐸。將行號令則執(zhí)鐸振奮之,使鳴而言所教之事也,故《檀弓》云:“宰夫執(zhí)木鐸以命于宮曰:舍故而諱新。”又《月令》云:“奮木鐸以令兆民曰 雷將發(fā)聲,是其事也?!?/span>
儀地的一個守封疆的小官請求會見孔子,說:“凡是到這個地方的君子,我沒有不求見的。”孔子的學(xué)生們引他去見了孔子。出來以后,他就對孔子的學(xué)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fā)愁呢?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但月滿則虧,衰極必盛,久亂必復(fù)興,今道將興,蒼天將會命孔子制法度,闡發(fā)天道,用禮樂來教化百姓,以號令於天下,就好像用木鐸來弘道,振興文教一樣?!?/span>
最后,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