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lcyycc)
作者介紹
蔡依憬
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冊營養(yǎng)師
加拿大注冊營養(yǎng)師協(xié)會會員/加拿大注冊營養(yǎng)師協(xié)會腎病管理委員會會員/加拿大注冊營養(yǎng)師協(xié)會糖尿病,心腦血管,與肥胖癥委員會會員等
一個愛吃愛享受生活的營養(yǎng)師,愛研究腸道和腎病的營養(yǎng)師wechat:catherinecaird
腸易激成因的科學猜想
文章來源:依憬美食營養(yǎng)家
已授權(quán)《中國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轉(zhuǎn)載
很多人對這個原因感興趣, 可惜的是目前科研還沒有給出一個定論。 大概也是因為腸易激IBS的癥狀那么多種多樣,因此原因也有很多種猜想。 目前對于腸易激的成因有好幾種猜測,今天我就這幾個猜測和大家討論一下。
首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的腸道
從食物進入我們?nèi)梭w到從我們身體出去,真的是過五關斬六將。從吞咽,到消化,吸收,最后排出體外,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出現(xiàn)問題。
在了解有什么可能出現(xiàn)的具體情況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腸道的功能和潛在的危險因子吧。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簡化的)健康的腸道消化過程。
胃的功能: 分泌胃酸;殺死細菌;儲存食物;開始水解蛋白質(zhì)。
胃酸是一個強酸(PH=2,與檸檬汁接近)可以幫助分解蛋白質(zhì)還有殺死從口腔進入的細菌。當胃酸分泌不足或者服用任何藥物導致胃酸分泌下降(比如說,胃酸分泌抑制劑,碳酸氫鈉等), 有可能影響腸道菌群。但是千萬不要直接吃檸檬汁!直接食用先不說對胃酸的影響,強酸直接接觸食道會帶來灼燒感并有可能損害食道。
小腸的功能:小腸是吸收的營養(yǎng)成分的主要場所。
通常小腸內(nèi)菌群很少。在消化酶的協(xié)助下,大部分的營養(yǎng)素在小腸中被吸收。部分可能在小腸出現(xiàn)的問題有:缺乏特定的酶來分解食物的時候,大分子的食物不被吸收停留在小腸會增加滲透壓,大量的水分會涌入小腸引起腹瀉;又或者在小腸中出現(xiàn)過量的菌群的時候,碳水化合物的發(fā)酵就提前進行并導致腹痛和脹氣。
大腸的功能:再吸收水分和電解質(zhì);排出不被消化的食物;細菌分解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下簡稱碳水)
纖維素(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是不被人體吸收和消化的成分,需要到大腸來被分解。大腸同時是水分和電解質(zhì)被吸收回身體的地方。大腸也是細菌分解和發(fā)酵短鏈碳水并生成氣體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地方。每個人的大腸都會有細菌來分解碳水化合物并產(chǎn)生氣體,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腹痛腹脹難忍的情況。
腸道表面發(fā)炎(比如說,結(jié)腸炎,克羅恩)會導致大腸的再吸收功能下降,同樣出現(xiàn)腹瀉的癥狀。 但是腸道炎癥通常會伴隨著腸內(nèi)出血,發(fā)燒等炎癥特有的癥狀。再次強調(diào),要先去醫(yī)院排除病理原因。 不要耽誤治療。
從食物進到嘴巴到排出體外
居然有那么多可能導致腸易激的原因
下面讓我們來詳細的說說
科學家們對于腸易激成因的具體猜測
基因[7]
從對雙胞胎的研究我們知道腸易激和基因又或多或少的關系,有些時候我們也會看到在某些家庭中腸易激出現(xiàn)的頻率比其他家庭高。 因此,基因與腸易激的患病率是有一定的關聯(lián)的。
腸胃感染
因腸胃炎或者食物中毒導致急性腹瀉多日容易增加腸易激的風險。 很多人因腸道感染或其他因素導致腹瀉,感染治愈以后有可能出現(xiàn)腸易激癥狀 [2]。 美國有一個律師事務所專門針對食物中毒后導致的腸易激和其他問題的刑事訴訟 [3]。
現(xiàn)在國內(nèi)對食品安全以及過敏交叉感染的問題意識薄弱。 曾經(jīng)有朋友對辣椒過敏 (一點辣椒碰過的東西引起的交叉?zhèn)魅径伎赡芙o他帶來致命一擊), 在國內(nèi)出差去了西北地區(qū)過敏藥從來不敢停。 因為叫不要放辣椒會過敏, 上菜后還能看到裝飾的紅辣椒。 欲哭無淚。
腸-腦軸
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的健康和多種疾病有關系,包括肥胖和抑郁等?,F(xiàn)在腸-腦之前的互動和關系被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 目前大量的資金投入腸道菌群與心理問題和腸道問題的研究。 腸-腦軸主要分了三個組成部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腸道菌群 [4]。
他們之間相互影響,但是目前對他們的研究還在初步階段。他們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影響患者對癥狀的感知。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復雜, 請看下面這個簡略版的圖片。 反正我看著都挺吃力的。
腸道感知神經(jīng)敏感
雖然腸易激患者在腸鏡檢查中病理表現(xiàn)是正常的, 但是一個研究表明, 腸易激患者的腸道取樣 組織胺(histamine)和類胰蛋白酶( tryptase)的平均值與無癥狀人群相比更高[6]。這兩個化學成分在人體中是用來傳遞感覺的,在腸易激有可能是因為菌群的關系在腸道中產(chǎn)生較多的氣體,也可能是對腸道內(nèi)部的變化比其他人更加的敏感。 [5]
小腸菌群過度生長(SIBO)
在健康的腸道中,細菌存在于大腸中來發(fā)酵分解部分沒有被吸收的食物。小腸中會有少量的菌群,而且種類與大腸的也不完全一致。 當小腸的菌群數(shù)量過高,那就是非正常的。它的醫(yī)學名稱叫做小腸菌群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 Overgrowth,SIBO)。目前檢測小腸菌群過量的金標準是呼吸測試(lactulose breath test),但是準確性仍存在爭議。小腸菌群過量會導致食物在小腸中就開始分解發(fā)酵并產(chǎn)生氣體。 在小腸比較小的空間內(nèi)產(chǎn)生過量的氣體,導致腹脹與排氣過多的癥狀。小腸菌群的類別與癥狀也有關系,如果菌群產(chǎn)生的氣體多為 [1]。
腸道菌群變化
這個是一個沒有實錘的猜想。 膳食纖維是腸道菌群重要的食物,科學界也把這類型可以讓菌群消化的食材叫益生元。 不同的菌群愛吃不同的食物, 可能根據(jù)飲食習慣的改變菌群的數(shù)量和類別會有所改變。飲食是否可以改變菌群從而逆轉(zhuǎn)腸易激則是一個沒有被證實的假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驗這個假說的真?zhèn)巍?nbsp;
嬰幼兒時期腸道菌群的基調(diào)
嬰幼兒時期,我們會通過分娩方式以及喂養(yǎng)方式等外界和自身的基因形成不同的菌群基礎。 通過陰道分娩出生并接受母乳喂養(yǎng)的兒童,會通過分娩以及喂養(yǎng)方式鞏固腸道菌群與長大后肥胖癥的風險下降有關聯(lián)。不同的腸道菌群也可能影響了腸-腦軸的相互作用。
糞便取樣顯示只有少部分的腸易激患者和無癥狀人群的腸道菌群是不一樣[4],可能是因為這樣, 所以不是所有人吃了益生菌癥狀都會改善吧~ 在同一個研究中也顯示出不同癥狀的腸易激有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菌群特征[4]。 是不是很混亂?
連科學家現(xiàn)在除了得出菌群與癥狀有關系,也沒有研究透徹到底有什么關系以及如何應用到治療中來。因此對于益生菌的補充還沒有一個官方確切的推薦菌群和數(shù)量。 只有常用的菌群類別。
柔韌度【7】
世界上每五個人都有一個人患有關節(jié)過度活動綜合征(joint hypermobility syndrome, JHS)。除了更加高的柔韌度,他們也同時得腸易激的機率也較其他人群更高。 這個有可能是他們腸道的柔韌性也更強導致更多腹脹的感受。
高漫發(fā)食物[7]
食物本身不是腸易激,但是大部分的腸易激患者在做飲食記錄以后發(fā)現(xiàn)癥狀與飲食有聯(lián)系。 50-75%的腸易激患者在通過專業(yè)營養(yǎng)師的指導下通過低漫發(fā)飲食排除刺激物后,癥狀得以改善。
簡單的介紹一下低漫發(fā)(FODMAPs) 飲食:一個可能引起消化問題的無害食物類別
這些短鏈碳水化合物在很多人腸道內(nèi)沒有辦法很好的消化,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有癥狀。 只有對這些成分不耐受并且出現(xiàn)腸道癥狀的人才需要限制這個類型的食物。 選擇執(zhí)行低漫發(fā)的人在執(zhí)行了4-6周后,營養(yǎng)師會開始指導食材挑戰(zhàn)來確定到底是哪個類別的碳水化合物引起的腸道問題。 在挑戰(zhàn)確定刺激物以后, 患者就可以只避開容易加劇癥狀的食材。這樣也增加了食物多樣性并減少了限制,更重要的是能夠很清楚的指導什么會加重腸道癥狀。
不良的飲食習慣
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加重腸易激的癥狀,比如說不按時吃飯,暴飲暴食,飲食不均衡等。
當我們開始吃東西, 腸道接收到信號會加劇腸道蠕動。按時吃飯也可以避免暴飲暴食的可能性。 比如說,當吃過早飯后, 午飯時不會因為饑餓難耐而吃的過多。
壓力,睡眠,和荷爾蒙變化等
人體是一個很神奇的機制,不同的器官和系統(tǒng)之間相互合作,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使命。 我們吃飯后, 我們不需要刻意的去思考, 身體內(nèi)部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消化,吸收,以及排除的過程。我們的健康除了身體的健康也有心靈的健康,來自生活或者工作的壓力會讓腸易激的癥狀加劇。有一些女孩也會發(fā)現(xiàn), 自己的腸道癥狀居然和經(jīng)期的周期掛鉤。
對文章有問題,歡迎你留言。 在有一定數(shù)量的問題后,我會快速答疑。
參考文獻:
[1]R. L. Kate Scarlata,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What to Do when unwelcome microbes invade,' Today's Dietitian, vol. 13, no. 4, p. 46, 2011.
[2]D. S. Somert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Canadian Digestive Health Foundation, 2017. [Online]. Available: http://cdhf.ca/en/videos/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 [Accessed 2018].
[3]Marler Clark: The Food Safety Law Firm, 'Abou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15. [Online]. Available: https://marlerclark.com/20.
[4]P. Kennedy, J. Cryan, T. Dinan and a. G. Clark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microbiome-gut-brain axis disorder?,' World J Gastroenterol , vol. 20, no. 39, pp. 14105-14125, Oct 2014.
[5]Monash University , Low FODMAP Diet Guide, Monash University App, 2018.
[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oy3qi5G7U
[7]S, Shepherd and P, Gibson (2013). The Complete Low FODMAP Diet
《中國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編輯部
本站動態(tài)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