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一般用銅錢。如果消費很高的話,會使用銀子,而一大塊銀錠帶在身上肯定不方便,那么這個時候會怎么做呢?當然是帶些碎銀子。那么又有一個問題了,碎銀子怎么來的?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么來的?
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掐掉這個小角。古人交易的話,如果去了需要用到銀子的地方,一般都是檔次比較高的比如茶樓、酒樓、青樓之類,店家都有秤。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后再計。也有一些厲害的商家,憑經(jīng)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
明清的銀價
明清大部分時候,金銀比價是1:8、1:10,清朝后期達到1:15的樣子。
而白銀與銅錢的比價則是,一兩官鑄紋銀(假定這種白銀的成色為九五零,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含銀量)大致可兌換一貫錢。不過實際的古代社會中,一貫錢也是有大貫、小貫之分??赡芤回炲X只有一百文,也可能有六百文、七百文,各地習慣不同,情況不同。
而且銅錢跟銅錢的市面實際價值也不一樣,一兩鑄造合格、制造精良的官銀有可能兌換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甚至四千文銅錢。因為銅錢有朝廷官鑄,有私鑄,一個朝代各個皇帝在位時候分別鑄造的不同批次銅錢,質量品相千差萬別,并不統(tǒng)一,所以一兩銀子能換多少銅錢,根本沒有標準劃一的答案。
本文轉自 今日頭條(2017-11-08),點擊文末可查閱原文。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