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般都是花銅錢的,要是有用到銀子的地方,就把銀餅絞下一塊,然后放到戥子上稱,如果是碎銀子用的話,就要稱了之后再用,另外還要算銀子成色,如果是叫稅,還要算上火耗,所以一般平民百姓都是用銅錢的,這些紅樓夢都有提及。
當(dāng)然,也不是都是需要絞的,也有分量固定的、鑄好的銀錠。元朝曾鑄過一種50兩一錠的大銀子,稱為“元寶”,也就是“元朝的寶貨”。后來這個名稱就沿用下來。元寶的形狀是兩頭翹起的,為了便于纏在腰上,過去說“腰纏萬貫”,就是這么來的。
首先呢,第一種方法就是把整塊銀錠剪碎了用。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掐掉這個小角。
第二個就是市場流通啦。仆人給地主打工,薪水比較少,地主不可能給仆人一錠銀子吧,所以碎銀子也就出現(xiàn)了。
明清的金銀比價波動
明清大部分時候,金銀比價是一比八、一比十,清朝后期達(dá)到一比十五的樣子。
僅就白銀與銅錢的比價而言,一兩官鑄紋銀(假定這種白銀的成色為九五零,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含銀量),簡單而言大抵可認(rèn)為,一兩銀子大致上可兌換一貫錢(一千文),然而實際的古代社會中,一貫錢也是有大貫、小貫之分(小貫,可能一貫錢只有一百文,也可能一貫錢 可以有六百文、七百文,這都是說不定的事情,各地習(xí)慣不同),何況銅錢跟銅錢的市面實際價值也不一樣,一兩鑄造合格、制造精良的官銀有可能可以兌換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四千文銅錢都不希奇,因為銅錢有朝廷官鑄,有私鑄,一個朝代各個皇帝在位時候分別鑄造的不同批次銅錢,質(zhì)量品相千差萬別,并不統(tǒng)一,所以一兩銀子能換多少銅錢,根本沒有標(biāo)準(zhǔn)劃一的答案。
一兩官銀可以兌換多少康熙通寶、雍正通寶、光緒通寶?這絕對是一個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問題,在北京、在天津、在南直隸,在杭州、在西安,市面兌換價格完全不同,能兌換到的光緒通寶和能兌換到的康熙通寶,數(shù)量也絕對完全不同。
顧名思義,碎銀子就是從銀子上敲下來的一小塊。就是把整塊銀錠剪碎了用。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掐掉這個小角。這里就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剪下來的銀子會不會不夠價格。這就需要一把秤,一般人家都有稱的。付款時,當(dāng)面稱銀子,不會坑人的。有些人差不多憑經(jīng)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梢哉f十分厲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