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其它的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早期教派并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地區(qū)和同一時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注重清修煉養(yǎng),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yǎng)生氣功學,它是由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而來的。東漢后期出現(xiàn)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樸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独献印放c《莊子》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fā)展,時間上前后相錯,并無統(tǒng)一的具體創(chuàng)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tǒng)一的稱呼,道教一詞道見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注》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xiàn)的標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如下:
第一來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
第二來源于戰(zhàn)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
第三來源于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
第四來源于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第五來源于古代醫(yī)學與體育衛(wèi)生知識。
道教的歷史淵源誕生于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產生有刺激和推動作用。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氣化學說,2。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直協(xié)調共處。3。陰陽五行的災異說。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tǒng)?!短浇洝返纳裣上到y(tǒng)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系統(tǒng):即天地陰陽系統(tǒng)。與神仙系統(tǒng)。這兩者是平行關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圣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圣人。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進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yōu)樘鞄煹酪院?,成為道教的正宗?/p>
魏晉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與曹操對民間道教的鎮(zhèn)壓與五斗米道北遷有極大關系。曹操對于信奉太平道的黃巾軍采用武力鎮(zhèn)壓與招降并舉。后又因太平道領導張魯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層人物遷入北方居住,漢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眾也隨之遷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傳播。隨著魏晉統(tǒng)治者對民間宗教活動有極大的戒心以及對宗教活動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規(guī)章制度上極不完善,組織渙散,號令不一,其發(fā)展處于停滯。但是在其巴蜀地區(qū)及江南地區(qū)部分民間道教組織卻在形成發(fā)展傳播之中。如陳瑞領導的巴蜀天師道團,江東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晉之際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動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傳播與分化過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