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發(fā)展簡史
首先明確一點,道家不等同于道教。道家是中國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也是九流十家之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而道教是唯一中國原生宗教。那些穿著道服,做法事的道士們類似于基督教中的牧師,是神職人員,那些拜神求福的香客們,我們可以稱之為信徒。
道教的起源現(xiàn)存的史料和道教經(jīng)書中的說法各不相同。《魏書》中認為道教起源于老子;晉朝學者葛洪則認為道教起源于“二儀未分”之時的“元始天王”。近代學者陳攖寧認為道教“遠溯黃老,兼綜百家”。與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不同,道教并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chuàng)產(chǎn)生,道教是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結合成的宗教。
中國以天道為目標的思想古已有之,遠在殷商時期,便有對天地鬼神的祭祀崇拜,這可以說是道教最早追溯的歷史;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鼓吹長生不老和不死之藥的方士,這成為了道教服食丹藥成仙的思想淵源,影響了道教日后丹鼎派外丹和內丹兩派發(fā)展。外丹主要是指服用丹藥,丹藥被推測大概率為草藥和汞、砒霜或其他重金屬元素的混合物,少量的服用治病驅邪,但配方不對或長期服用很可能致人死亡,現(xiàn)代的道教中已經(jīng)很少有人在練外丹了。內丹指精氣神結合之物,道教內丹術把人身體比作“爐鼎”,把人體內循環(huán)運行的經(jīng)絡比作內丹修煉的通道,通過修煉內丹以達到天人合一,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以及讖緯之學的興起,對道教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而佛教的傳入也加速了道教的產(chǎn)生,佛教的佛尊譜系直接啓發(fā)了道家構建出完整的道教神仙譜系。而方仙道和黃老道在漢朝的興盛對道教的產(chǎn)生起了催化的作用。
方仙道,也稱神仙家。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一類專門從事方術、方技等道術的人,統(tǒng)稱為方士。方仙道包括天文、醫(yī)學、神仙、占卜、相術、堪輿等技藝并宣傳服食、祭祀可以長生成仙的思想。
黃老道也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種,把傳統(tǒng)的歸隱而居的道家的哲學用于治國以實現(xiàn)富國強兵,因推崇黃帝和老子而得名。、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讓民眾“自化”,從而使天下安寧而治。這些類似道教活動的理念和組織推動了道教的正式形成 。
東漢末年,出現(xiàn)了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經(jīng)》的流傳,二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現(xiàn)。
《太平經(jīng)》,又名《太平清領書》,是東漢道教太平道的典籍,共170卷,詳細記載幾位修道師徒的對答,內容主張學仙修道,輔佐君王,行善積德,調和陰陽,教授「守一」冥想、服食符文等道術,綜合各種道教觀念與神仙方術,以治病袪邪,開創(chuàng)更有系統(tǒng)的神仙理論,這本書輾轉流傳到了張角手中,成為他創(chuàng)立太平道的主要根據(jù)。張角廣收信徒,把它們分為36方,規(guī)模大的方萬多人,小方有七千人。他自稱天公將軍,太平道有了軍隊式的組織。
而與此差不多同時,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據(jù)《后漢書》、《三國志》記載,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 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天師道在后世發(fā)揚光大,普遍認為,這是道教的正式產(chǎn)生的標志。
張道陵一系的天師道自張魯死后,就傳承不明。到宋真宗時,才有對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的明確記載。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三十八代張?zhí)鞄煆埮c材,被封為「正一教主」,而張?zhí)鞄熤鞄煹溃瑥拇艘渤1环Q為正一道。此后張?zhí)鞄煹拿枤v朝歷代傳承,現(xiàn)在最新一任的天師為在臺灣地區(qū)出生的張道禎,但有爭議,對于張道禎襲職張?zhí)鞄煹恼f法,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表示張?zhí)鞄熥缘谝淮恋诹际墙?jīng)朝廷敕封的、道教界公認,此后已停止世襲,同時也不承認任何自封“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的天師。
到了三國兩晉時期,天師道廣泛流傳,東晉后期又產(chǎn)生了上清派和靈寶派。葛洪、陸修靜、陶弘景、寇謙之等人重新將散佈於各地的道教經(jīng)典、科儀重新整理,使得道教開始有較為完整的神話體系、儀式,、道教組織更為完善。
在南北朝,道教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這一時期佛教的發(fā)展更加迅速。因此佛道之間也產(chǎn)生了斗爭和融合。這個斗爭的標志是顧歡所著《夷夏論》,他站在道教立場上反對佛教。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滿,紛紛撰文進行駁斥。在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也有許多人主張二者互相調和。在這次斗爭中,上清派和靈寶派吸取了部分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輪回、天堂、地獄等理論。而當時佛教也吸取了一些道教的神仙思想等。
隋唐之時,受到皇室的推崇,道教大興。隋朝時,茅山宗成為道教的主要派系。元始天尊在此時被奉為最高神靈;前面所說的“內丹”一詞也形成于此時。
而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因此尊老子李耳為李氏之祖,並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天寶元年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四子所著之書改稱真經(jīng)。道教也成了唐朝的國教。此時名道輩出,讓道教的思想、義理、哲學體係有更加完整的發(fā)展,特別是唐末五代初名道士杜光庭將之系統(tǒng)化的整理、歸類,促進了道教在之後的傳佈。
到了安史之亂后,道教開始走下坡路。雖然唐朝皇帝自始至終奉行崇道政策,但是藩鎮(zhèn)割據(jù)等變亂還是削弱了道教的發(fā)展??梢岳斫?,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統(tǒng)治階層自然沒有心思扶持宗教的發(fā)展了。
直到兩宋,道教再次興盛。歷代皇帝皆崇尚道教,宋真宗也仿照唐代皇帝將趙氏血統(tǒng)與道教神祇趙公明相結合。而且宋真宗的封禪,使玉皇大帝正式出現(xiàn)在了道教體系中,南宋時期,宋徽宗更是加封自己為道君皇帝。官府也對道教加強管理,主要是任用道官,賜師號、紫衣,對出家道士進行考試,以保證道教的一定文化素質。在這個時期,由于皇帝的支持,經(jīng)常做法事,也使符箓文化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兩宋時代,儒家思想、佛教與道教漸漸融合,“三教合一”的觀念開始,得道成仙思想亦由個人幸福的追求變?yōu)槿胧馈⒕仁?。由於兩宋平民?jīng)濟發(fā)達,各地民間信仰與道教相結合,庶民神祇紛紛被道教吸收,產(chǎn)生了新一波的造神熱潮,趙公明、關羽以及很歷史人物的神化崇拜,均是這個時期發(fā)揚光大的。
金朝官吏王重陽,請注意,王重陽和丘處機自始至終屬于金朝或蒙古,并不像小說《射雕英雄傳》說的為宋朝服侍過。他46歲時創(chuàng)立了以內丹修養(yǎng)為主的全真道。靖康之變後,南宋則因內丹與符箓的結合產(chǎn)生了新的符箓道派。南宋時期道教則更活躍于民間,并且和南方的巫術相結合,充實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并且形成了三山符箓為代表的正一符箓道派。
蒙古崛起後,道教在組織發(fā)展上非常興盛,并且各大道派逐漸合流,形成了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道派。全真道由于掌教丘處機受到成吉思汗等帝王的賞識,得到了新生。但是到了李志常掌教后期,由于元朝統(tǒng)治者袒護佛教,全真道許多道經(jīng)被焚毀,道士被迫還俗,道教受到嚴重打擊。
到了明清時期,雖然有少數(shù)皇帝沉迷於道教,但由於政治因素以及道教更為世俗化的原因,道教教義基本沒有進展,但禮儀更為完善。明朝時,道教派別被官方正式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大道派。正一道更受到官方的重視。而官方吸取了元朝下層人民利用民間宗教進行起義,和道教發(fā)展過濫的教訓,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對道教的管束。
進入清朝,道教開始衰落,發(fā)展趨于停滯,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開始減弱。鴉片戰(zhàn)爭以后,道教發(fā)展每況愈下,宮觀、道士數(shù)量急劇減少。由于統(tǒng)治者對道教重視程度的降低,迫使道教向民間發(fā)展,比如廟會活動逐漸熱烈等。
道教派系
歷史上道教派系很多,到現(xiàn)今主要存留兩個,正一和全真,需要強調一點,實際上道家現(xiàn)存派系仍然很多,但以人數(shù)來說,絕大部分屬于這兩個教派。
如前所述,正一道來自於漢朝的五斗米道,全稱 “正一盟威之道”,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正一宗壇在信州之龍虎山,現(xiàn)在這個地方已經(jīng)是各大網(wǎng)文修仙小說中的圣地。正一派受正一之籙,行天心正法。崇尚孝,忠,仁,義等道德。追求自然之道,以祭天地,祖先為傳統(tǒng)。
在宋元時代,正一道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張?zhí)鞄煆埧纱筇崤e三山符箓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 (龍虎山、茅山、閣皂山)。元成宗時期授三十八代張?zhí)鞄煆埮c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兩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箓諸派,包括禪和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凈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由王重陽等人創(chuàng)於金熙宗正隆四年(1159)陝西終南山劉蔣村,金世宗時期改以山東寧海州為中心。
元代,張紫陽一系所創(chuàng)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金丹派依附全真教,自稱南宗,把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生活,不食葷,重內丹修煉,不尚符箓,主張“性命雙修”,以修真養(yǎng)性為正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