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常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想必定是青山秀水美不勝收的,只是未曾親臨不敢枉加評論。
但在我心中也有一言,就是:天下才子甲東坡。
此言或許有人贊同,或許有人反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無論是否是我的偏愛,但從讀書識字至今,古今中外的文人中我之最愛還是蘇軾。
且不說他的千古絕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不論他的《水調(diào)歌頭·中秋》——
前者三尺頑童或能背誦呤讀,而“明月幾時有”全詞居然作為現(xiàn)代流行歌曲出自天后王菲之口而盡人皆知。
在我看來,單是一首《定風波》,就足以讓世人嘆為觀止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span>
全詞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歷經(jīng)宦海之沉浮,據(jù)史書記載,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
僥幸被釋后,謫貶黃州,此詞作于他在黃州被貶后的第三個春天。
黃州在宋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城,而就是在這個小城中,卻留下了蘇軾許多流芳百世的名作,為今天的古城增色,使其更具文化氣息而優(yōu)雅于世。
作此詞時蘇軾已是44歲的中年人,人到中年,空有滿腹才華卻被貶異地,他的心情不得而知。
然而諸多的不如意,并沒有磨滅他創(chuàng)作文學的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且看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這句意為大雨剛過,并無一個雨字卻說明正是雨中氣向,穿林打葉說明此雨并非江南的和風細雨。
途中遇雨本是敗興之事然而詞人卻能“何妨吟嘯且徐行”,雖然天降大雨卻絲毫沒有影響東坡先生之雅興,“何妨”二字突出他不畏風雨艱難的的瀟灑從容。
而”竹杖芒鞋輕勝馬“也只有奇才如他才想得出來,“一蓑煙雨任平生”則表明他的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無論是生活中的風雨還是政治中的風雨他都能夠泰然處之。
詞的下闕則道出了原來詞人是在酒后的雨中作的此詞,不知是不是美酒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呢?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使我想起絕妙之音樂能夠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而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態(tài)度,又是何等的豁達超脫呢?
詞意之精妙又是何等的余香滿口、何等的讓人警醒呢?我不禁為之感嘆,為之淚下。
蘇軾在我的眼中不只是一個文人,他更是一個哲人。
在他的感召與智慧的光芒下,平凡如我為何不能超然一些呢,做人有時又何必太計較?為何不能心胸開闊,坦然面對一切呢?
抬起頭,合上看了無數(shù)次的這首宋詞《定風波》,我輕拭淚,釋然微笑,心若止水之坦然。
— END —
作者簡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