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臨帖和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換
文\王志安
書法的臨創(chuàng)轉(zhuǎn)換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其實也已經(jīng)談過很多次,最近在教學過程中又是頻頻涉及到這個問題,就集中具體談談。
大家可能已經(jīng)習慣了我聊正題之前常常會東拉西扯一番,這次也不例外。我們撇開書法不談,先來談點生活。曾經(jīng)看過王小波的一篇文章叫做《體驗生活》,開頭一段很有意思,引用如下:
我靠寫作為生。有人對我說:像你這樣寫是不行的啊,你沒有生活!起初,我以為他想說我是個死人,感到很氣憤。忽而想到,“生活”兩字還有另一種用法。有些作家常到邊遠艱苦的地方去住上一段,這種出行被叫做“體驗生活”——從字面上看,好像是死人在詐尸,實際上不是的。這是為了對艱苦的生活有點了解,寫出更好的作品,這是很好的做法。人家說的生活,是后面一種用法,不是說我要死,想到了這一點,我又回嗔作喜。我雖在貧困地區(qū)插過隊,但不認為體驗得夠了。我還差得很遠,還需要進一步的體驗。但我總覺得,這叫做“體驗艱苦生活”比較好。省略了中間兩個字,就隱含著這樣的意思:生活就是要經(jīng)常吃點苦頭——有專門從負面理解生活的嫌疑。和我同齡的人都有過憶苦思甜的經(jīng)歷:聽憶苦報告、吃憶苦飯,等等。這件事和體驗生活不是一回事,但意思有點相近。
王小波在文章里嘲諷一些作家為了寫作特意去體驗“生活”,很有意思的觀點。這讓我想起曾經(jīng)碰到的一件事情,按照正常情況在微信群里聊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然而某天在一個都是畫家的微信群里,我和幾個朋友在聊天,突然有個人發(fā)話了,“你們有這聊天的時間干嘛不去畫畫?畫家的時間不都是用來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的嗎?”我當時回了一句:“難道你的生活只有繪畫沒有其他?”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身逢盛世就出仕為官,遭遇亂世就歸隱田園,不能輕易評判這種人生觀的對與錯,但在我看來除個別真如此的人之外,大多是圓滑的,或者說事出無奈、事與愿違的。很像金庸筆下的田伯光,原來號稱“萬里獨行采花無數(shù)”,被不戒和尚捉住逼迫當了和尚,改法號稱“不可不戒”。據(jù)百曉生《江湖異聞錄》記載,“不可不戒和尚”被“不戒和尚”斬去了煩惱根,按《笑傲江湖》里所述已經(jīng)具備了可練“葵花寶典”或“辟邪劍譜”的資質(zhì),不過奇怪的是“不可不戒和尚”卻完全沒有此類想法,奇哉怪哉!不過這是題外話,我們不去討論。 我們只能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樣的,個人的參與度與發(fā)揮的主觀能動性都決定了你生活的內(nèi)容、圈子和質(zhì)量,生活是自己的,不是誰誰誰的。
云里霧里一番之后及時回收,不然步子邁太大容易扯著蛋?;貧w主題,書法臨摹與創(chuàng)作的完成度也是要看你個人的參與程度的。
臨帖的各種方法如實臨、背臨、意臨,“前人之述備矣”,這里就不再贅談。臨帖是練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和在日常生活中逢人就問“你吃了嗎?”一樣,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是逢人就問“你臨帖了嗎?”,可見臨帖對于書法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臨帖,可以對原帖書寫者的書寫狀態(tài)如運筆方法、點畫特點、結體規(guī)律、篇章構成等有更深入理解,通過反復臨習,化為己有,為我所用,并因此提升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水平。
明確了臨帖的目的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平時臨帖碰到的問題都是在鉆牛角尖。
有人會問:“我怎么老是臨不像?”我會反問:“你臨那么像是要干啥?是要當復印機嗎?”
有人會問:“為什么我臨帖感覺還可以,一到創(chuàng)作就不行了?”我會反問:“你知道臨帖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嗎?”
有人會問:“我創(chuàng)作的時候怎么老感覺自己臨的東西用不上?”我會反問:“你是在寫自己的字還是在集字寫別人?”
我們很多朋友在學書法的過程中總是喜歡“非此即彼”的絕對觀念,臨帖是臨帖,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一定要一清二白,但很遺憾的是,這個意識是錯誤的,它極不利于書法的學習。世間萬物大多是相對而言的,書法中的大小、粗細、長短、濃淡、干濕、虛實等等都不是絕對的,臨帖和創(chuàng)作更是不能涇渭分明。
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古人臨帖除個別如趙孟頫之外多數(shù)都不像。老趙以趙宋遺室而入仕元朝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在生活中是一個“不逾矩”之人,另外他高舉“復古”的大旗在一方面也制約了個性的發(fā)揮,體現(xiàn)在其臨帖上也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以臨像為準則,如他臨的《定武本蘭亭序》。然而這只是趙字給人表面留有的印象,如果從細微處再看趙孟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艷麗妍美外表下隱藏的也是文人洞達的骨力。
趙孟頫《臨定武本蘭亭序》
三希堂里傳晉王獻之《中秋帖》實為米芾臨本,騷勁十足,名為臨帖實則完全是在寫自己。米芾在其《海岳名言》中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倍嗌賹W書者為此句所傾倒,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很多人都很簡單理解“集古字”的概念,總以為就是選取古代經(jīng)典法帖中的字“移植”到自己的作品里,卻從來不去想“移植”的排他性,當代醫(yī)學發(fā)展到能用器官移植手術來替換已經(jīng)壞死的器官,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個人的身體環(huán)境,它不像是電器元件,壞了可以直接換掉,所以移植的排斥反應一直是個難題。同樣的作為藝術一種的書法,每個成名書家都有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不要說集百家,就是集兩家都會有排斥反應。清劉熙載《藝概》云:“米元章書大段出于河南,而復善摹各體。當其刻意宗古,一時有集字譏。”虧得米芾天資高邁,能如化功大法般融合出自己的風格,要不然像他這樣的高手都會被人譏諷,更不用說天分不如他之我輩了。
《中秋帖》與《十二月帖》
但無論如何,帖還是要臨的。大多數(shù)的書法家還是會更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米芾、董其昌、黃道周、王鐸等人臨帖多神游于諸賢之間,得意于形貌之外,是臨帖,亦是創(chuàng)作。這里我必須強調(diào)一點,就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參與。這是臨帖和創(chuàng)作之間的橋梁,缺少了這座橋就好似余光中先生的詩里所吟誦的“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樣互不聯(lián)通。每每翻開字帖,拿起毛筆,不帶一點個人思考就埋頭苦寫的人或者按照某套現(xiàn)成臨帖程式“工藝化”書寫的人是不會有進展的。當然,我們也必須明確一點,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參與一定要建立在對書法相對熟悉的基礎之上,如果你對書法的基本理念、基本書寫、基本常識都不知道,那可以先認真去補補課。董其昌《臨淳化閣帖》,完全是在寫自己;黃道周臨王羲之《誓墓文》,完全是在寫自己;王鐸《臨閣帖》,完全是在寫自己……諸如此類,不勝煩舉。
董其昌《臨淳化閣帖》
黃道周臨王羲之《誓墓文》
王鐸《臨閣帖》
我們常常會提到一個詞,亂真。有時候別人說你臨的東西是“下真跡一等”,你無比開心并得瑟不已,殊不知,這是在夸你的同時也給你挖了一大坑。越是亂真的臨作越是沒有自我的臨作,依葫蘆畫瓢是以泯滅個人靈性和創(chuàng)造力為代價的。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本末倒置了,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要樹立自己,然后再去吸收可供茁壯成長的養(yǎng)分??斩哑隽艘欢褷I養(yǎng),卻沒有樹的本體,也依然孕育不出一棵樹來。同樣的,你放棄了自我,自認為遍臨百家能孕育出自我,這樣的意識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有人或許會理直氣壯地說,人家米芾就是這樣啊。我說,那是你沒看懂,看看米芾的年表從他作品集里最年輕時候的第一件作品開始看,再看到逝世前最后一件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無時不刻不米芾,只不過他經(jīng)過時間、閱歷的洗禮之后長高了、長粗了,長壯了,繁花似錦、碩果累了了。
米芾《唐代閻立本步輦圖觀跋》
元豐三年(1080年)八月,米芾30歲時題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陽米黻。元豐三年八月廿八日,長沙靜勝齋觀。
“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的王鐸更是臨帖不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臨帖貫穿了他的整個書法生涯,在王鐸留下的大量書作中臨帖作品占了極大的比例。但我們會清楚地看到王鐸的臨帖就沒有一件像原作的,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他于《淳化閣帖》用功最勤,各種臨《閣帖》作品花樣繁多,比如臨唐代徐嶠之的《春首帖》,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冊頁的形式,一種是大條幅的形式,對照之下你會發(fā)現(xiàn)除了內(nèi)容一樣,其他不管是筆法、字法、章法等跟原帖沒有半毛錢關系。
唐代 徐嶠之《春首帖》原帖
王鐸臨徐嶠之《春首帖》冊頁
王鐸臨徐嶠之《春首帖》大條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董其昌、黃道周、王鐸等大書法家的臨帖早已經(jīng)脫離了原帖本身,依托自身對書法的理解,從筆法、字法、墨法乃至章法等方面都做了個性化的處理,個人主觀能動性的深入?yún)⑴c反而使書法朝純藝術領域推進,不重內(nèi)容轉(zhuǎn)而重視覺效果應該是書法入古出新的大道,也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
那些提筆就寫的人,那些只會臨帖不會創(chuàng)作的人應該捫心自問,你在臨帖的過程中加入了主觀能動性了嗎?有沒有自我審美意識在里面?臨帖與創(chuàng)作,橋梁要架起來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旙@世界殊。”
王志安書蔡襄《入春帖》、《思詠帖》
蔡襄草書《入春帖》
王志安書蔡襄《入春帖》
蔡襄《思詠帖》
王志安書蔡襄《思詠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