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課堂上教師通過靈活而多樣的設問來激活學生的思維,由此引領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問題設計不夠重視,隨意設計的問題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有的問題設計過于簡單,導致學生探究興趣被大大削弱;有的問題設計過于深奧,導致學生不知如何探索;一些問題的設計甚至與文本內容無關,這顯然是對語文教學時間的浪費。針對上述情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關注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并深入研究問題設計的方法,這樣才能優(yōu)化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以灌輸的方式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對字詞進行識記和理解,對句段進行分析和認知,就算是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知體系建構,違背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認知規(guī)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過程體驗來建構和完善語文知識系統(tǒng)。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沁園春·長沙》時,教師沒有設計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而是自顧自地講解詩詞的創(chuàng)造背景,然后就開始分析“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的句式結構,個別關鍵詞在詩文中的含義,上闋和下闋的寫作特色等等。這樣的教學很難激活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他們只會被動地完成筆記記錄,而不會積極地用心來思考,更不會去主動感受作者在詩詞中所傾注的情感。這種無興趣、無思考、無活動的“三無”學習怎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而且通過高中語文的教學,我們應該把那些學生不會或不熟練的知識和方法教給他們,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意識地針對這些關鍵性地節(jié)點進行認識和理解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在這些部分精心地設計問題,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探索問題的解決思路,讓學生在解決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足,進而在合作討論中相互交流,最終在老師的點撥下完成問題的解決。這樣學生通過自我思考、主動探索、合作探究所獲得的能力和經驗才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收獲。在上述活動中,教師的問題設計成為學生開啟學習之門的鑰匙,由此可見重視問題設計的必要性。
以上我們再次明確了問題設計的必要性,那么怎樣的問題設計才是有效的呢?筆者認為,首先問題的設計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已有基礎,即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來設計問題,同時問題也應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要讓他們感受到思維的力度,即我們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問題,其次問題的設計還要能夠切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問題探索。結合高中語文的教學特點,筆者認為我們還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來關注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2)傘形集果筒設計成半扇形,可以由合頁與搭扣固定,形成集果,因此,安裝方便,各部件采用模塊式拼裝設計,便于替換。
(1)從內容層面來看,問題應該是經過思考和概括而來,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性閱讀,而不是通過“是否”來進行簡單回答。須知語文是一門講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它強調個人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因此本學科的特征也就決定了問題設計的特殊性。教師對問題進行設計時要注意整體把握,不僅要在概括中凸顯文本的重點,同時又不能在文章講解時對文本進行隨意的肢解。相比于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心理方面已經成熟很多,但是卻并未真正成熟,也正因為如此,現(xiàn)在很多學生都有強烈的叛逆心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絕不能從教參或教輔上隨意抄兩個問題來進行提問。
(2)從提問時間來講,問題的提出絕不能是一時興起的結果,它應該安排在最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節(jié)點上。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通盤考慮問題提出的時間,而不能隨意進行提問。因此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是精心設計,而且在呈現(xiàn)形式上還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要能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展開思路,并層層推進,在課堂教學中制造高潮,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涵。
(3)從提問效果上看,問題應該對文本內容和課堂組織具有一定的牽引力,即問題應該能有效地銜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它的出現(xiàn)不應該是轉瞬即逝,它應該能夠產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帶動整體上的學習,由此幫助學生形成清晰地認識脈絡,即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細節(jié)上的疑問,更能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質量,引導學生展開更加深入地學習活動。
“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活動要能將學生的問題作為起點,并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問題解決作為最終歸宿,學生能力的提升應該是我們各項工作的核心所在。那么,教師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才能保證其質量呢?
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當前我們在教學中積極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即讓學生先通過預學來掌握必須識記的字詞,對文本的主要內容進行把握,深刻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等等,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發(fā)現(xiàn)問題,也會提出自己的質疑。比如在《雷雨》一課的預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戲劇開篇的“舞臺說明”有什么作用?周樸園為什么將魯侍萍當做“新來的仆人”,這表明了什么?當周樸園認出侍萍時,他前后的言辭截然不同,這是否表明他依然對侍萍有一份真感情?……這些都是學生在完成預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師關注學生預學情況的反饋就包括這些問題的收集,然后教師還要對問題進行篩選,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呈現(xiàn)在課堂上,以此來啟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并認真聽取他們的思考和分析,并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合理地干預和引導,最終促使學生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以上教學中,問題的產生本身就是源于學生自己的疑問,教師尊重學生的預學成果,并將問題整合到教學之中,學生的學習將更有勁頭。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學生預學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但這些問題肯定不是學習的全部,因此教師也要注意設計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想北平》一課時,學生在預學過程中已經產生了一些問題:北平很大,為什么作者選擇小墻根、院子、花花草草來寫作?既然是寫北平,為什么作者還要寫到巴黎等地方,這有什么用意?教師一方面將學生的這些問題放到課堂上讓他們進行討論,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在學生沒有關注的地方進行設問,比如圍繞標題設問,為何文章的標題定為“想北平”?這一問題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且在背景分析中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體;教師還可以提問:作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他所想到的都是北平那些細微的生活和角落?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對文章進行閱讀,并從中來感受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和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此外,學生的問題分析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教師要善于進行追問,比如《老王》一文的最后部分有關“老王”的形象描寫,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老王病入膏肓的身體狀況,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老王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我們不能讓學生的閱讀止步于此,而要進一步追問:作者是怎樣描寫老王的病情?哪些詞語使用得比較恰當?我們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發(fā)?這樣的追問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文章的認識。
基于云計算的網絡教學平臺與以前的網絡教學平臺相比具有更強的動態(tài)性,也加強了師生互動性,可以實現(xiàn)對教學資源的存儲、共享以及對教學數據的分析加工,但是現(xiàn)階段基于云計算的網絡教學平臺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一些具體問題,讓網絡教學平臺的推廣進入瓶頸,因此,需要研究基于云計算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應用與推廣途徑。
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還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我們都要讓他們獲得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探討,并且要搭建平臺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讓他們在合作中提升,在分享中得到進步,在反思中實現(xiàn)能力的飛躍。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要提倡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但是教師也是把握好方向,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即讓學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夠立足于文本。比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燭之武剛開始拒絕鄭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考獨立性,要客觀評價學生的答案,當學生出現(xiàn)偏差時,要引導他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為了解學生對三稿式寫作教學模式的認可度,明確他們的真實意見和態(tài)度,筆者使用李克特5級量表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兩大部分,分別調研學生對句酷批改網作文反饋和三稿式寫作教學模式的態(tài)度和看法。調查于第十六周后測結束后的二十分鐘內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39份。之后筆者依據目的抽樣原則選取6名同學(優(yōu)秀、中等和較差各兩名)進行了訪談。
我國的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中,將配送(Distribution)定義為:在經濟合理區(qū)域范圍內,根據客戶要求,對物品進行揀選、加工、包裝、分割、組配等作業(yè),并按時送達指定地點的物流活動。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問題的設計,要善于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和提出來啟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讓問題真正成為學生進行閱讀和學習的動因,并由此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轉化為學生探索的力量源泉,讓他們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麗娜,馮士寶.管中窺豹——淺談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
[2]王文芝.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J].中國教育學刊,2012(s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