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市羅城鎮(zhèn)中(546400) 蒙艷春
[摘 要]孝道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之一,應以中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孝道意識為研究對象,揭示中國中學生群體在孝道意識和孝道踐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中學生本身、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分析中學生群體存在孝道意識缺失的原因,以此為基礎提出了解決中學生孝道意識缺失問題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孝道;孝之道;中學生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tǒng)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古人也把孝當作天經(jīng)地義的最高準則。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千家萬戶的傳統(tǒng)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研究中學生孝道意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系民族興衰。
孝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體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內容之一。何為孝?《爾雅·釋川》對孝的解釋為“善事父母為孝”;《說文》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孫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義》中指出:“《孝經(jīng)》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xiàn)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的這么完全。”
(一)傳統(tǒng)孝道的內涵及當代孝道的一般理解
1.傳統(tǒng)孝道的內涵
孔子乃儒家孝道的鼻祖,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實現(xiàn)的終極目標??鬃訃@善事、父母的孝、基本家庭父子關系提出了許多平實的孝的理論。第一,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的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孝父母,更重要的是“敬',使父母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論語·為政》載:“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足以表達出孔子之孝要敬父母。第二,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孔子把孝的精神實質歸為敬,為了用行動表達或表現(xiàn)出敬,孔子則把行為符合禮才能表達出孝。第三,把“孝”和“悌”結合起來,悌是敬兄。第四,提出“幾諫”的原則,以協(xié)調父子關系。孔子認為父母若有錯誤,作為子女的可以用婉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于不義。孟子對儒家孝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理論作用,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孟子認為事親、尊親是人生最高的道德表現(xiàn)。隨后孟子又將這種思想提升總結出五不孝為:“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上》)曾子是中國古代關于孝道理論的集成者,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養(yǎng)親?!薄抖Y記》。也就是說,曾子認為的孝有三等:最大的孝敬是使父母得到人們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聲;最下等是能供養(yǎng)雙親。曾子所創(chuàng)立的“孝”道,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國人最基本的道德。
縱觀傳統(tǒng)孝道,對當代社會而言,有其消極落后的一面,如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的孝道是不符合現(xiàn)代民主法治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甚至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但傳統(tǒng)孝道又有其積極進步的一面,如傳統(tǒng)孝道提倡的“尊親”“養(yǎng)親”“敬親”“順親”“珍愛生命”等,因此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應該對孝道做到揚棄和超越。
2.當代孝道的一般理解
今天我們所提倡的“孝”道,是對傳統(tǒng)的揚棄和超越,是建立在親子人格平等前提下子女對父母的道德義務,是現(xiàn)代家庭中調節(jié)親子關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規(guī)范。楊治國認為,孝道在今天應當被賦予鮮明的時代內涵:責任感、勇于爭先、樂于助人、勤儉節(jié)約、常懷包容之心。王滌認為,現(xiàn)代新孝道文化主要應包括尊養(yǎng)父母、孝敬長輩、友愛兄弟、扶貧濟困、胸懷抱負、勇于奮進、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等內容。崔治忠認為,新孝道,具體來說:一是父母履行對子女的慈愛義務,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生活能力,尊重子女的權利和價值觀,以贏得子女的尊重和喜愛。同時,摒棄對子女占有式的愛和殉道式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不僅僅是對父母含辛茹苦養(yǎng)育自己的回報,更是首先將父母視為生命與人所產(chǎn)生的敬重和關愛,其次,是將父母作為最重要的家庭成員、最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以及最值得信賴的朋友而萌生的友愛。
(二)當代中學生孝道的基本內容
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要重視愛護自己的身體,讓父母安心,這是盡孝的根本和前提。當然根據(jù)上文闡述的對現(xiàn)代孝道的一般理解中可以看出,當代中學生與其所配備的孝道意識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敬養(yǎng)父母、心系父母、發(fā)展自己、禮樂父母。
1.要學會敬愛父母
子游問孝??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薄爸劣谌R,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為別?”子夏問孝??鬃诱f:“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言語中強調,對于孝不僅要在于養(yǎng),而且是要敬。但現(xiàn)實中人們所意會的對父母的孝重在贍養(yǎng)父母,只贍養(yǎng)而不敬,相比于養(yǎng)狗馬之類的有什么區(qū)別?孔子又說:“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顏悅色的態(tài)度最難能可貴。有事情晚輩出力,有酒菜讓長輩吃喝,這難道就是孝子嗎?”因此,對于父母,中學生應該要學會敬愛,不要拘束于贍養(yǎng)父母的形式,要學會心存孝心,因為孝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體現(xiàn)。中學生要學會敬愛父母,要做到“敬”和“愛”的結合,對待父母要有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愛。
2.要學會心系父母
中學生學會心系父母要從精神上娛親、順親、敬親,并且要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樹立健康而遠大的人生理想及目標。同時還更要懂得體諒與父母在知識和觀念等方面的區(qū)別、體恤父母的含辛茹苦。在日常生活中,真誠的孝行往往是一些最細小、最簡單、最容易做到的事。比如,幾句體貼的問候,細微的關心,打個電話,給父母一個溫馨的笑臉,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學校里的事,幫助擇菜洗碗,曬被鋪床,捶背搓澡等等都是最好的孝行。遵紀守規(guī)、不惹事、不費力是行孝;刻苦向學,銳意進取,學業(yè)上進也不失為孝;平時樸素節(jié)儉,不浪費父母的血汗同樣是孝;做出成績,獲得獎勵,受到表彰更是對父母的慰籍,也同樣會讓父母感到你是在盡孝。就是這些點滴細微的小事,都能讓父母感到實實在在的滿足。因此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系父母、體諒父母,才符合知孝、盡孝的基本要求。
3.要學會發(fā)展自我
中學生要學會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責任感、勇于爭先、樂于助人、勤儉節(jié)約和包容父母的意識,要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樹立健康而遠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學習是中學生目前最主要的任務,要努力學習,這也是父母心中對孩子最大的寄托。要學會發(fā)展自我,當然,學習并不是全部,中學生還要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確保身心健康、珍愛生命、發(fā)展自我,這才是對父母的孝心。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把思想、意志、道德和感情融于現(xiàn)實的實踐中,讓父母對我們的進步和發(fā)展感到欣慰。只有這樣才能把孝敬父母升華到精神上修身養(yǎng)志的孝的層面。
4.要學會禮樂父母
我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對于家庭的各種關系皆以禮來協(xié)調,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要學會禮樂父母?,F(xiàn)在我們無力從經(jīng)濟上報答父母,但讓父母通過我們的知禮行為得到寬慰是不難做到的。如,養(yǎng)成早晚向父母問好的習慣,早上起床見到父母要道:“早安!”或問父母晚上睡得可好;晚上休息前應向父母道:“晚安!”離開家時要學會向父母道別。外出不能按時回來時,應及時打電話或托其他相識的人捎口信以免父母掛念。當父母向自己提供幫助時,要真誠地向父母表示感謝;當自己給父母帶來麻煩時,要敢于向父母認錯并真誠地道一聲:對不起……這些都是中學生禮樂父母要學會的基本要求,在生活中要養(yǎng)成良好的培養(yǎng)家庭美德的習慣,與父母相處要有禮貌,尊重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并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以自己的身體力行感謝父母,不可公然頂撞父母、埋怨父母、指責父母。總之,就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在生活中給予父母真正的精神安慰,這才符合學會禮樂父母的要求。
(一)中學生孝道意識存在的主要問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往今來,子女是否尊重孝敬父母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通過對有關學者的問卷調查和相關資料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中學生孝道現(xiàn)狀不容樂觀。針對當代中學生孝道意識的現(xiàn)狀,我覺得中學生孝道意識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不體諒、關心、尊重父母長輩
現(xiàn)今許多中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生活背景和年齡階段使他們不懂得尊敬父母長輩。他們對父母缺乏應有的尊敬和禮貌,語氣生硬甚至粗魯;認為父母長輩太“老土”、嫌家窮、嫌父母思想不開放或者嫌父母不如其他同學的父母有本事,甚至嫌父母長得丑等等。這些情況造成部分中學生極不愿意同父母長輩溝通;不愿承擔簡單的家庭勞動,不能為父母在能力范圍內分憂解難;對父母長輩的飲食起居不聞不問,不關心父母長輩的身體狀況,甚至在生活上還需要父母長輩的照料。這些都體現(xiàn)了如今部分中學生不懂得主動體諒、關心和尊重父母長輩。
2.過分追求個人的獨立地位、家庭平等而舍棄孝道
受西方個人本位和平等友愛觀念的影響,許多學生拋棄了傳統(tǒng)的父為子綱、嚴父道、順親為孝等觀念,要求長輩不要過分干涉自己的生活,要求有充分的空間。這本是時代的進步,無可厚非,但這種行為卻逐漸走向反面。近年來,一些觸目驚心而且頻頻發(fā)生的事例讓許多為子女付出過千辛萬苦的父母感到震驚。中學生對父母進行辱罵甚至虐待、毆打和殺害父母的事例屢見不鮮,他們大部分是由于索取上網(wǎng)費遭到父母拒絕或者與父母發(fā)生各種矛盾引起的,他們?yōu)榱俗非笞约旱哪康暮汀袄硐搿睏壐改赣谏娴倪吘墶_@種過分追求個人的獨立地位、家庭平等而顛覆傳統(tǒng)的孝道,反孝道而行之的做法日漸增多。
3.享樂觀念盛行,對父母的付出不知感恩
在現(xiàn)代社會里獨生子女日益增多,他們是整個家庭的中心,父母為子女不圖回報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受西方享樂主義觀念的影響,許多中學生貪圖享受,沒有真正用心去體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更沒有好好地審視自己的缺點以及未來之路。一方面,他們宣稱人生苦短,在生活上強調個人優(yōu)越性,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優(yōu)于父母長輩,不顧父母的經(jīng)濟實力,盲目趕時髦、講名牌、追潮流,超前消費;另一方面,他們不思上進,厭惡學習,由于他們責任意識淡薄,在學習和人生上缺乏理想與目標,荒廢學業(yè)。他們只貪圖盡情享受、輕松生活,久而久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及家庭觀被誘惑和欲望洗滌一空,對長輩的義務觀念和責任意識拋于腦后。他們批判“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以功利主義為評判標準,把功利主義引入親子關系之中。認為家庭中父母撫養(yǎng)子女、子女贍養(yǎng)父母不過是一種義務行為、代際利他行為和天經(jīng)地義行為,甚至以“利在義先”“利字當頭”來處理家庭代際關系。面對父母的哺育之恩和父母含辛茹苦地付出不知心存感恩,孝心觀念在中學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只知索取,不知奉獻,感恩意識的缺失非常普遍,傳統(tǒng)的家庭代際關系蒙上了利益的色彩。
(二)當代中學生孝道意識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l.中學生自身孝道意識的缺失和行孝的主動性缺乏
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但是越在這個關鍵時期,大部分的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定型,尤其在思想上會表現(xiàn)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他們自我意識較強,叛逆心理嚴重,而且自控能力較弱。他們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缺乏孝道意識,缺乏尊親、善待父母的意識。他們面對父母、學校和社會所傳授的孝道教育的要求顯得比較難以接受,即使他們知道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且知孝盡孝是子女的義務,但是卻很難有毅力和決心將孝敬父母付諸實踐。
2.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孝道要求的偏差
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孝道要求的偏差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角色的錯位和父母對子女孝道教育的偏差上。首先是家庭角色的錯位,現(xiàn)在的中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過分溺愛,出現(xiàn)了父母與子女的角色錯位。中學生在觀念上認為自己是家中的皇帝,父母為我服務是理所當然的,子女在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可以不惜犧牲道德原則為代價。有些人連對父母的回報也要以能獲取利益來衡量。于是從小就養(yǎng)成了以我為中心、人人為我的自私自利意識,從而導致家庭角色的錯位。其次是父母對子女孝道教育的偏差,很多父母對于孩子,要求的只有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需要,形成了重智輕德的功利性家庭教育方式。甚至,有些家長對于孩子的孝道教育方式以命令和威懾為主,在孩子的表現(xiàn)合乎自己期望的時候,加倍溺愛。但是,一旦孩子犯錯或者退步時,對孩子便是埋怨和責罰,甚至有些家長還進行暴力教育,兩種極端的做法對于孩子有的只是不利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孩子孝道意識的培養(yǎng)。
3.素質教育的孝道教育被忽視
德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這本來是教育的題中之意,也是教育實實在在的工作。但是我國對當代中學生德育的效果不甚理想,這也是擺在教師面前的嚴峻事實。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國家對孝道教育不夠重視,國家對于思想品德教育特別是孝道教育的投入相對科學文化等其他學科的資金較少,導致從事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隊伍不穩(wěn)定且素質不高。第二,學校孝道教育的缺位,在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下,學校過度關注學生的升學率,只以中考、高考成績論成敗,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最后培養(yǎng)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從而導致當代中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一些明顯的弱點和問題,如缺乏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依賴性強,生活中過于追求物質享受,怕艱苦,社會責任感和理想觀念淡薄等等。中學生生活經(jīng)驗有限,生活閱歷不足,對他們進行德育時應該貼近他們的生活,可是我們的德育課本生活化程度不足,很多講公德很少講私德,像“孝”這樣有實際生活意義的德育內容反而被忽視,學校在德育上功能沒有很好地發(fā)揮,應該是中學生孝道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4.社會孝道風氣的影響
我國的現(xiàn)代化是依賴于引進西方發(fā)達社會的經(jīng)濟、技術等資源的特殊現(xiàn)代化進程,其社會思潮必然會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沖擊和影響。另外,我們曾一度過于專注經(jīng)濟建設,忽視對良好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維護和發(fā)揚,使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的價值觀念和“全盤西化論”對中學生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再有,由于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的轉型,使我國社會的文化事業(yè)受到消極因素的沖擊和干擾。西方社會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某些模式和我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精神以及現(xiàn)代社會孝道要求是相悖的。某些中學生對于西方的價值理念全盤接受,沒有繼承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在知孝、踐孝上意識越來越薄弱,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個人主義的價值趨向日益突出。從而使由不尊敬父母到虐待甚至殺害親生父母的現(xiàn)象屢次發(fā)生,社會的知孝、盡孝風氣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
因此,中學生孝道意識的形成和影響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大家都應該為建全中學生孝道意識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孔子.孝經(jī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平生.孝經(jīng)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東方橋.孝經(jīng)現(xiàn)代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4]馬融.忠經(jīng)[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
(特約編輯 斯 陌)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7-0073-03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