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天下
文清泉
介橋村位于江西省分宜縣城南面,為一代權(quán)臣嚴嵩的故里,素有“方伯世家”“八世一品”的美稱。2009年6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認定為 “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3月被評為國家2A 級風景名勝區(qū),2013年獲得“中國傳統(tǒng)村落”稱號。
介橋村現(xiàn)存宋元古樟群、明清古祠群、市級文保單位毓慶堂、嚴嵩故居瑞竹堂、古牌匾、古井、古方塘、介溪、古廊街、石砌古巷、古水溝、嚴氏祖公墓等古跡。
古樸蒼翠的宋元古樟群是介橋村獨有的風景。在20世紀70年代,同濟大學著名園林專家吳人偉專程考察該村時,統(tǒng)計有40多棵。后來在修鐵路、建新房過程中,遭受了幾次人為砍伐,現(xiàn)只存20多棵,最集中的樟樹群在村西的村委會大院旁,最大最久遠的是村南的“樟樹王”,有近千年歷史。該樹最大直徑4.2米,樹冠蔽地面積約1畝,要八九個成年人才能把它圍抱。
嚴氏祖公墓在村中古樟下,是村中唯一保護完好的古跡。經(jīng)過幾次重修,現(xiàn)用圍墻鐵門圍了起來,里面存放著從嚴嵩曾祖、祖父、父親墓之前被人盜挖遺棄的漢白玉無頭石人、石馬4座。
古村內(nèi)還有一口永不干涸的淺水古井。古井位于毓慶堂東北角200米處,與毓慶堂同建并與地底下的泉塘相連,兩旁凹陷的青石板上展現(xiàn)著它6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六七十年代周邊環(huán)境水流良好時,還能看到從泉塘中游出的沒有曬過太陽的白鲇魚,使古井充滿了神秘靈異色彩。周圍還有與它同年代的八口古方塘及一條名曰 “介溪”的小溪流。
介橋村村前原來有古街,形成于宋明時期,是分宜南北部鄰縣如萬載、上高、安福諸縣南來北往途經(jīng)分宜的交通要道,磚鋪街道上的車轍痕跡如今依然存在。
介橋村是一座崇尚儒家文化,民風淳樸的歷史名村名居,人杰地靈,英賢輩出。據(jù)記載,共有7位進士從這里走出,舉人更是多不勝數(shù),民國以前七品以上官員達40多人,現(xiàn)有出國留學和高級知識分子數(shù)十人之多。
人稱“嚴青菜”的四川布政使嚴孟衡就是其中的一位。明英宗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年),嚴孟衡升任從二品的四川右布政使,積極著手寬賦減費,使百廢俱舉。在生命的最后3年,他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習慣,一心一意掛念川民冷暖。韓中甫《大室山人集》記載:“四川嚴布政使為人峭直潔清,自入任至掌藩政歷三十年,每食一蔬,人謂之嚴青菜。”1446年,嚴孟衡病逝于任上,幾乎沒有留下什么家當積蓄,5個兒子耕讀于介橋壟上,分家析產(chǎn)時,每股得田二畝五分。家人護送靈柩返鄉(xiāng),因行囊寥寥,船只晃動厲害,便抬來一塊大石頭以鎮(zhèn)風浪。那石頭也告別了巴山蜀水,跟隨“嚴青菜”回到故土。鄉(xiāng)人哀慟,舉村迎接游子之魂歸來,那塊原本普通的石頭,被人們親切地喚為 “清官石”“布政石”“廉石”。
一生經(jīng)歷明朝5位皇帝、在明嘉靖年間執(zhí)掌朝政長達20年的明朝宰相嚴嵩,是婦孺皆知的大奸臣。但其家鄉(xiāng)的老百姓非但不記恨這個同鄉(xiāng),還處處護著嚴嵩。穿過介橋古村的幾條古巷,在村中偏東,可見一堵兩米高的斷墻。據(jù)村中老人介紹,這里曾是嚴嵩出生地和啟蒙拜師的瑞竹堂,有600多年歷史。嚴嵩曾專門為此寫過《瑞竹園記》一文,收錄在他的《鈐山堂集》中。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瑞竹堂僅剩下半堵斷墻。在這堵斷墻上,有一座半身大象雕塑。這座雕塑十分精美,惟妙惟肖,如一頭大象從門外奔入,剛進半個身子,兩腿和象鼻的動態(tài)呼之欲出,十分生動。
這里還走出了戰(zhàn)功卓著的抗倭英雄嚴紹庭、江西首位武進士嚴從云等。村中毓慶堂內(nèi)還保存著明朝嘉靖帝手書、嚴嵩手書的原制匾額及嚴嵩用過的朝笏等,這些文物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責編/江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