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就意味著傳統(tǒng)的“小年”到了?!靶∧辍笔怯哟汗?jié)的開端,從今天起,人們開始陸續(xù)準備年貨,打掃房間,新年新氣象,表達了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的期待和祝愿!
什么是小年?
“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灶日。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與土地一起上天去通報每個家中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人門便以糖餅、年糕、棗、栗、胡桃等祀灶神。祭灶時,還要把關(guān)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灶王爺
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灶王,都是男性的形象。從古代的文獻記錄來看,灶王形象確實曾經(jīng)有男也有女。《太平御覽》卷五二九引東漢許慎《五經(jīng)異義》云:“灶神祝融,是老婦?!保ㄔ钌褡H谑且晃焕蠇D人)。
后來隨著后來儒家文化與男權(quán)占據(jù)絕對主導(dǎo),灶王作為“炊母神”的形象逐漸褪去。到漢后,灶王基本已是男性形象,女灶王只留下了一個“狀如美女”的模糊想象,或者作為男性灶王的配偶“灶王奶奶”而伴其左右。
灶王爺與灶王奶奶
為什么南北方“小年”差一天?
我國的春節(jié)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據(jù)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內(nèi)容。魏晉之后,作為“祀灶”對象的灶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jié)日基本成型。清朝之前,“小年”祭灶都在臘月二十四,如在成書于宋末元初的《夢粱錄》中,就有“(臘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臘月二十四,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會備各色菜肴祭灶)的記載。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神,順便連灶王也一起拜了,所以《清史稿》就有了“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保ㄅD月二十三日,宮中通常會祭祀灶王)的記載。后來王族、貝勒乃至百姓都隨之效仿,北方民間“小年”祭灶時間逐漸變?yōu)榕D月二十三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由于距離政治中心較遠,則繼續(xù)沿用舊歷,即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如此一來,南北方過“小年”就相差一天了。
“小年”有哪些習(xí)俗?
從“小年”開始,“過年”的大幕正式開啟,人們開始準備年貨,干干凈凈過個好年。
祭拜灶王
前面已經(jīng)說到了,“小年”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xí)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負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灶王爺,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甜言蜜語”。
大掃除
民間臘月二十四又稱為“掃房日”,在這天,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打掃室內(nèi),粉刷墻壁,擦洗玻璃,俗稱掃塵土。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將一年的不順、不快一并清掃干凈,掃地出門,以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貼窗花
窗花多以喜鵲登梅、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蓮(連)年有魚(余),鴛鴦戲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題。將紅色的窗花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氣。
貼春聯(lián)
“小年”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lián)。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大門上的對聯(lián),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qū)懢?,?nèi)容豐富,妙語聯(lián)珠。
吃餃子
過“小年”吃餃子,取意為“送行餃子迎風(fēng)面”。在很多地區(qū),一到臘月就開始各種吃餃子了。冬至要吃,“小年”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餃子……甭管啥節(jié),吃餃子就對了。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蒸花饃,往往是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什么是年?在中國人的一生中,團圓就是年。無論走出多遠,也走不出家的牽掛。今天是小年,離農(nóng)歷新年還有七天,不管身在哪里,都祝愿你們闔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