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將星錄隋唐:阿史那社爾
阿史那社爾(?~655年)
唐初名將。又作阿史那社爾汆,突厥人,阿史那氏,與契苾何力、執(zhí)失思力一起,是唐初最著名的少數民族軍事將領。
阿史那社爾原為突厥處羅可汗次子,十一歲時,便以智勇聞名于本部,因此拜拓設(部落首領),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裝飾的大旗,作為大將或首領的標幟),與頡利可汗的兒子欲谷設分別統(tǒng)治鐵勒、回紇、同羅等部落。阿史那社爾寬松的政策休兵養(yǎng)民,為居官十年未征賦稅。諸首領卻以此鄙視他不會借機自富,阿史那社爾說:“部落既豐,于我便足 ?!?《舊唐書·阿史那社爾列傳》)諸首領聞此言,大為慚服,對其畏而愛之。后頡利可汗四次用兵,阿史那社爾前去勸阻,但頡利可汗未納。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頡利可汗認為李世民剛即帝位,內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tǒng)治秩序還未安定,遂與突利可汗合兵20萬,大舉攻唐。此時鐵勒、回紇、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虛,皆反叛突厥,并在馬獵山擊敗了前去鎮(zhèn)壓的欲谷設。阿史那社爾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敗。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爾率眾西走,依附可汗浮圖(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西北破城子),發(fā)展勢力,以圖自立。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發(fā)兵滅掉東突厥。此時西突厥內部也是混戰(zhàn)不休,咄陸可汗兄弟相互爭位。阿史那社爾乘機前去詐降,然后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占近一半國土,有十余萬人,自稱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爾勢力強大后,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于是對各部落說:“首為背叛破我國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據有西方,大得兵馬,不平延陀而取安樂,是忘先可汗,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無恨 ?!备鞑柯淝蹰L都勸阻說:“今新得西方,須留鎮(zhèn)壓。若即棄去,遠擊延陀,只恐葉護子孫必來復國。”(《舊唐書·阿史那社爾列傳》)但阿史那社爾一心要復仇,未從此言,親率五萬余騎攻薛延陀于磧北,交戰(zhàn)百余日。時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阿史那社爾的部下苦于長戰(zhàn)不休,便紛紛逃回西突厥,薛延陀縱兵攻擊,阿史那社爾戰(zhàn)敗,敗走高昌國(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手下僅剩萬余人。阿史那社爾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于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率眾東行,歸附大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正月,阿史那社爾到達長安,被授左騎衛(wèi)大將軍。其部落被安置于靈州之北,阿史那社爾被留在長安。不久,阿史那社爾娶皇妹南陽長公主,屯兵于皇家苑囿之中。
時高昌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并發(fā)兵襲擾內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決心除掉這個障礙。貞觀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爾授行軍總管,隨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戰(zhàn)后,侯君集私自取走許多珍寶,唐軍隨即上行下效,唯阿史那社爾以未奉詔為由,秋毫不敢取,回京后,唐太宗盛贊其廉慎賜予高昌寶刀及雜彩千段,并令檢校北門左屯營,封為畢國公。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太宗以高麗蓋蘇文殺主害民,親率六軍前往征伐。阿史那社爾奉命出征。行至駐驊時,與高麗軍交鋒,阿史那社爾雖屢中流矢,仍撥箭繼進,所部士兵見后,奮勇作戰(zhàn),終大獲全勝?;鼐┖?,兼授鴻臚卿。
此時薛延陀多彌可汗卻乘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高麗之機,數次發(fā)兵入寇夏州(治巖綠,今陜西靖邊東北白城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見擊滅薛延陀時機已到,于六月十五日命阿史那社爾與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共為瀚海安撫大使,與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薛萬徹、張儉等各率本部兵馬,分兵幾路,齊頭并進,進攻薛延陀。薛延陀大敗,唐太宗派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安撫。李績識破伊特勿失的詐降之計,率軍大敗薛延陀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鐵勒11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唐滅掉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為打通西域商路,決定發(fā)兵攻滅龜茲(今新疆庫車)。于二十六日詔使持節(jié)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領唐軍,并發(fā)鐵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渾等10余萬(一說10萬)騎,向西進攻龜茲。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九月,阿史那社爾率軍首先擊敗西突厥處月、處密二部,消除進軍龜茲的側后威脅。十月,阿史那社爾自焉耆以西,分兵5道,出其不意地向龜茲北境進兵。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王薛婆阿那支棄城奔龜茲,保其東境。阿史那社爾派兵追擊,將其捕獲斬首,另立其堂弟先那準為焉耆國王。龜茲大為震動,守將多棄城逃走。
唐軍進至離龜茲都城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北)300里的磧口(似為今新疆輪臺地區(qū)),阿史那社爾命伊州刺史韓威率千余騎(一說千騎)為前鋒,右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率部繼后,行至多褐城(似為今新疆輪臺西),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丞相那利、大將羯獵顛聚眾5萬抗拒。剛接戰(zhàn),韓威即引兵佯退,龜茲以全部兵力追擊,行30里后,韓威與曹繼叔兩軍會合,乘龜茲軍懼而將退之機,進行反擊,大敗龜茲軍。繼而乘勝追擊80里,訶黎布失畢率余部退保都城。
十二月,阿史那社爾率軍進逼龜茲都城,訶黎布失畢輕騎西逃,遂克其城。隨后,阿史那社爾以郭孝恪、曹繼叔、韓威各部留守該城,自率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等精騎追擊訶黎布失畢,行軍600里,訶黎布失畢慌忙退保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阿史那社爾揮軍攻城40天,至閏十二月初一,攻克該城。訶黎布失畢、羯獵顛被俘,那利只身逃走,后為龜茲人抓獲,送至唐軍。
此戰(zhàn),唐軍先后攻破龜茲大城5座,又派左衛(wèi)郎將權祗甫等到各城曉以禍福,使各城相繼請降,計得小城700余個,俘獲男女數萬人。阿史那社爾向龜茲人宣示唐朝伐罪之意,另立龜茲王弟葉護為王,龜茲人大喜。唐軍攻滅龜茲,使西域大為震動,西突厥、于闐、安國等爭送駝馬和軍糧。阿史那社爾刻石紀功而還。至此,唐朝勢力深入到西域的縱深地區(qū),控制了西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qū),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郭孝恪在軍中,**帷器用多飾金玉,以贈阿史那社爾,但阿史那社爾不受。太宗聞后嘆息道:“二將優(yōu)劣,不復問人矣?!?《新唐書·阿史那社爾列傳》)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阿史那社爾出于對恩主的感謝和深厚的情誼,請求以身殉葬,以侍衛(wèi)陵寢。唐高宗李治派人向他說明太宗的遺囑,不許殉葬。后遷右衛(wèi)大將軍。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加位鎮(zhèn)軍大將軍。
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去世,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墳冢修成蔥山的形狀,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龜茲之功。謚曰元。
點評:阿史那社爾出身突厥貴族,原與唐敵對,歸降唐朝以后,忠心不二,臨陣奮勇,屢建功勛。他入朝為駙馬,出則為戰(zhàn)將,不避艱險,征戰(zhàn)四方,尤其為開通“絲綢之路”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他身上,既體現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勝利,又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功勛卓著,從不自傲。史臣曰:“歷代武臣,壯勇出眾者有諸,節(jié)行勵俗者鮮矣。社爾廉慎知足?!?《舊唐書·阿史那社爾列傳》)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大唐名將之阿史那社爾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中的臺詞,每當閱讀阿史那社爾的傳記,就會想起哈姆雷特的內心交鋒,他們同樣都是出生高貴的王子,哈姆雷特為復仇而煎熬,阿史那社爾在為異族屠殺同胞的時候,也一定有過內心的迷茫,他在為誰而戰(zhàn)?他在為誰征服那些遼闊的土地?回望初唐的歷史,阿史那社爾的一生都籠罩在迷霧當中,隱隱約約,讓人看不清楚。
首先,他是屬于哪一個人種?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在陜西禮泉縣的昭陵墓道上,原來本有阿史那社爾的石像,現在只剩下漢白玉的基座,根據前人留下的史料,阿史那社爾的石像是高鼻深目的形象,與中原人士大相徑庭,那么,他屬于高加索人種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再者,他出生于哪一年?新舊唐書上都沒有相關的記載,但是,考古學的成果大致可以推算出他的年齡。近年來在陜西西安出土了阿史那摸末的墓志,阿史那摸末是突厥處羅可汗的長子,也就是阿史那社爾的親哥哥。阿史那摸末死于貞觀二十三年,享年四十有三,倒推回去,他應該出生在公元606年,那么,作為弟弟的阿史那社爾只能出生在公元606年以后,由此,大致可以推算出阿史那社爾一生活了四十多歲。史書上記載,“年十一,以智勇聞”,“處羅卒,哀毀如禮”,當時突厥人盛行的是“血淚祭”,那就是父親死了,兒子用刀在自己臉上劃出一條條的道道,表示悲痛萬分,激情表演之下,還可能割下自己的耳朵,作為對死人的獻祭。不過,阿史那社爾后來當上了大唐帝國的駙馬,如果真的儀容被毀,李世民是斷不會將自己的皇妹嫁給他的,到底阿史那社爾“哀毀如禮”是如何一個哀法,筆者也被史官弄得糊里糊涂。
阿史那社爾拜為拓設(拓親王)時年方十一歲,他在漠北建起象牙裝飾的大旗,作為部落首領的標志,與他的堂兄弟頡利可汗的兒子欲谷設(欲谷親王)各自統(tǒng)治著鐵勒、回紇、同羅等部落。作為一位高貴的王子,他似乎沒有染上驕奢淫逸的毛病,十年時間沒有向當地征收賦稅,別人勸說他聚斂財產,他坦然對答,“部落既豐,于我便足”,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使手下眾人皆畏而愛之,認為他是一個好頭頭。阿史那社爾曾多次勸說頡利可汗不要對外用兵,都被頡利可汗當了耳邊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發(fā)動了玄武門兵變,殺掉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還有他們的十個兒子, 唐高祖李淵禪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這時,頡利可汗認為有機可乘,就與突利可汗合兵二十萬,大舉入寇唐境,這中間,很可能就有阿史那社爾這位親王的參與。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今陜西涇陽)大敗敵軍,但未能阻止突厥人的攻勢,頡利可汗的軍隊一直推進到渭水便橋北岸。頡利可汗派執(zhí)失思力到唐廷探聽虛實,瞬即被李世民扣留,李世民僅率六騎馳至渭水河邊,嚴厲斥責頡利可汗不守盟約,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王者風范,一定給了年輕的突厥親王以極大的震撼,游牧民族向來崇拜強者,后來阿史那社爾投奔唐朝,老老實實為李世民看守宮禁,浴血奮戰(zhàn)為大唐東征西討就不顯得突兀了。此時,鐵勒、回紇、薛延陀趁著頡利可汗傾巢出動、漠北兵力空虛的當口,一同起兵反叛,欲谷設帶兵前往鎮(zhèn)壓,被打得大敗而逃,阿史那社爾出兵作戰(zhàn),卻根本不是薛延陀的對手,他只得率領余眾西??珊垢D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西北破城子),與此同時,大唐正在積蓄力量,訓練戰(zhàn)士,準備給予東*突厥以毀滅性的打擊。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大唐鐵騎雷霆出擊,一舉滅掉了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阿史那社爾的叔叔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被迫在慶功宴會上為太上皇獻舞,此后,大唐北部邊境數十年間沒有爆發(fā)大的戰(zhàn)事。此時,西突厥咄陸可汗兄弟爭位的斗爭已然進白熱化狀態(tài),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阿史那社爾乘機攻下了西突厥近一半的國土,擁眾十萬,自稱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爾一直咽不下為薛延陀所敗這口惡氣,立足未穩(wěn),就準備對薛延陀用兵,史書上說,“不平延陀而取安樂,是忘先可汗,為不孝也”,把攻打薛延陀的理由歸結為阿史那社爾的孝心,多半是以漢人史官之心,度突厥男人之腹,游牧民族自有不同于漢民族的生存規(guī)則,在那里,賤老貴壯,把失去勞動能力的親人丟到冰天雪地里喂狼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誰都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妥。盡管手下的各部落酋長一致反對向薛延陀用兵,阿史那社爾還是一意孤行,最終自嘗苦果,西突厥遂成了咥利失可汗的天下,阿史那社爾敗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身邊只剩下一萬多殘兵敗將。西突厥虎視眈眈,薛延陀窮兇極惡,阿史那社爾已經無法在當地立足,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他率領部眾一路東行,投靠了大唐帝國,開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 正月,唐太宗李世民接見了阿史那社爾,將其部落安置在靈州以北,給予了阿史那社爾相當優(yōu)厚的待遇。阿史那社爾成了大唐的左驍衛(wèi)大將軍,娶了李淵的第十九女衡陽長公主為妻,成了大唐的駙馬都尉,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而阿史那社爾的親哥哥郁射親王阿史那摸末入唐以后僅娶了平夷縣主李氏,可見,李世民對阿史那社爾更多了一層意氣相投,一見如故之下,他竟然允許阿史那社爾持刀持槍,帶領手下為自己宿衛(wèi),絲毫不擔心過去的敵人會借機反水。
高昌國王鞠文泰與西突厥狼狽為奸,聯合發(fā)兵攻打大唐的西域屬國伊吾和焉耆,更悍然阻撓西域各國的使節(jié)通過其境向大唐進貢,唐太宗決定一勞永逸,除掉這個眼中釘。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被任命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被任命為行軍總管,領軍數萬,浩浩蕩蕩,直撲高昌國。唐軍攻下三郡、五縣、二十二城,東西800里、南北500里的高昌國從此滅亡,唐太宗在高昌舊地設置西州,在可汗浮圖城設置庭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附近)設置安西都護府,自漢朝以來,西域再度成為中國人海闊天空的翱翔之地。高昌平滅,侯君集接受了大量的戰(zhàn)利品,上行下效,唐軍私取寶物,蔚然成風,這中間,只有阿史那社爾秋毫不取,理由是未奉詔命,顯得格外卓然不群。唐太宗是一代名君,當然知道如何激勵軍心士氣,他聽從大臣的意見,赦免了侯君集的過失,對阿史那社爾更予以了豐厚的物質獎勵,“以高昌所得寶刀并雜彩千段賜之”,封其為畢國公,仍然擔任李世民的禁軍統(tǒng)領。
阿史那社爾入唐以后作戰(zhàn)能力突飛猛進,判若二人,很可能是得到了名師的指點,如果《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這本書記載屬實,阿史那社爾曾拜李靖為老師,跟他學習過兵法戰(zhàn)陣。在這本書里,李靖向唐太宗推薦了包括阿史那社爾在內的幾位番將,“萬徹不如阿史那社爾及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臣嘗與之言松漠、饒樂山川道路,番情逆順,遠至于西域部落十數種,歷歷可信。臣教之以陣法,無不點頭服義。望陛下任之勿疑,若萬徹,則勇而無謀,難以獨任”。寶石經過名師的雕琢,很快放射出燦爛的光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阿史那社爾率本部人馬隨唐太宗東征高麗,駐蹕山一役,再立新功。
高麗軍流箭如雨,阿史那社爾頻頻中箭,卻毫不在乎,他拔出羽箭,繼續(xù)沖鋒,手下的士兵受其感召,也奮起神勇,“盡獲殊勛”,將高麗軍打得落花流水?;氐介L安后,阿史那社爾被授予鴻臚卿,主管外事和蕃務,坐上了今天外交部長的職位,從這一點上也可看出阿史那社爾挺拔英俊,氣度不凡,完全可以代表大唐帝國的光輝形象,李世民將皇妹嫁給他,的確促成了一樁美滿姻緣,有唐一代,風氣開放,公主包二爺養(yǎng)男**,層出不窮,而嫁給阿史那社爾的衡陽長公主卻沒有任何緋聞,可見兩人是一對蜜里調油的恩愛夫妻,稱得上是大唐歷史上的異族佳話。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鑒于薛延陀屢屢入寇,唐太宗決心徹底解決薛延陀問題,他任命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與執(zhí)失思力、薛萬徹等人各率本部兵馬,兵分幾路,向薛延陀推進。薛延陀大敗之下企圖詐降,李績卻不給他們這個機會,縱兵出擊,將薛延陀的可汗抓到了長安?;丶v、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部酋長相繼歸附了唐朝,唐朝因地為他們設置了州郡。薛延陀滅亡了,阿史那社爾終于出了昔日的一口惡氣,在李世民的英明領導下,他成了戰(zhàn)無不勝的大唐將軍。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決定滅掉龜茲(今新疆庫車),以打通東西商路,這一次,皇帝要讓阿史那社爾擔任主帥,去完成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任命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給阿史那社爾配備了兩名精干的副手,一位是安西都護郭孝恪,是位從龍元勛,深受李世民的信賴,一位是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曾割下自己的耳朵表明對大唐的忠心。動用的兵力是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的人馬,以蠻夷制蠻夷,十萬騎兵風馳電掣,直撲龜茲國。
貞觀二十二年,阿史那社爾揮師擊敗了西突厥處月、處密二部,掃平了前進路上的攔路虎,然后,從焉耆以西向龜茲北境出擊,焉耆國王薛婆阿那支膽戰(zhàn)心驚,棄城逃走,卻很快被唐軍抓住,砍下了倒霉的腦袋,便宜了薛婆阿那支的堂弟,在唐軍的扶持下,當上了新的焉耆國王。唐軍一路凱歌,龜茲守將大多不戰(zhàn)而逃,行至多褐城(今新疆輪臺西) 外,龜茲國王訶黎布失畢、丞相那利率領五萬大軍,正嚴陣以待。唐軍前鋒是伊州刺史韓威的千余精銳,隨后的部隊是右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的騎兵,與龜茲軍交手之后,韓威假裝不敵,引軍逃跑,龜茲方面傾城出動,全力追擊,韓威很快與曹繼叔合兵一處,轉身向龜茲兵反撲,敵人兵敗如山倒,狂奔八十里,只得退保龜茲都城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北)。
唐軍步步緊逼,訶黎布失畢手足無措,在龜茲都城被唐軍攻破的當口,訶黎布失畢向西逃跑,躲避唐軍無堅不摧的鋒銳。阿史那社爾讓郭孝恪、曹繼叔、韓威留守龜茲都城,自己和薛萬備等人乘勝追擊,不讓訶黎布失畢成為漏網之魚。訶黎布失畢在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堅守四十天,彈盡糧絕,終于城破被俘。龜茲丞相那利輕騎逃走,引來了西突厥援軍,加上龜茲兵,湊成了上萬人的軍隊,他們殺回了龜茲都城。當時郭孝恪的部隊駐扎在城外,只有上千人馬,發(fā)現敵人的行蹤,不假思索,就入城作戰(zhàn),雙方兵力懸殊,那利部又有城內降軍倒戈相助,但郭孝恪毫不畏懼,奮勇殺敵,浴血拼斗,與敵人僵持了很久,最后寡不敵眾,與兒子一起壯烈殉國,成了第一位馬革裹尸的安西都護,倉部郎中崔義超堅持戰(zhàn)斗,等來了大唐援軍的入城相救。曹繼叔、韓威所部與敵人殊死搏斗,斬首三千,那利眼見形勢不利,出逃后再搬救兵,以圖東山再起。萬余龜茲兵在那利的帶領下,再攻龜茲都城,這次損失更為慘重,唐軍早有防備,精銳部隊迎頭痛擊,八千龜茲兵作了唐軍的刀下之鬼。那利再次逃走,卻被自己人抓住,向唐軍獻了俘虜。
為了報復安西都護郭孝恪的被殺,阿史那社爾下令斬殺了11000多已經投降的龜茲居民,龜茲全國震動,各城相繼請降,唐軍得男女數萬口,大唐的疆界擴張到了今天的中亞,設置了龜茲、焉耆、疏勒、于闐四個軍鎮(zhèn),控制了西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遼闊地區(qū)。西突厥、于闐、安國害怕之下,爭著犒勞唐師,“因說于闐王入朝,王獻馬畜三百餉軍”。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正月,阿史那社爾一手扶立了龜茲的新國王,刻石紀功而還。在攻滅龜茲的前后戰(zhàn)役中,唐軍繳獲甚多,當時郭孝恪在軍中,**帷器用多飾金玉,他要送一些給阿史那社爾分享,阿史那社爾堅持不受,讓風聞此事的唐太宗深受感動,“二將優(yōu)劣,不復問人矣”,話雖然如此,唐太宗對虎牢之戰(zhàn)就跟隨自己的郭孝恪依然非常痛惜,龍騰虎躍終黃土,英雄歸路在沙場,馬革裹尸往往是軍人無法避免的宿命。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大唐皇帝李世民駕崩,貞觀之治定格為過去的歷史。此時,正處于事業(yè)巔峰的阿史那社爾請求為李世民殉葬,侍衛(wèi)陵寢?;钊藶樗廊搜吃幔峭回实囊靶U風俗,頡利可汗死的時候,就曾有兩名部下主動為他生殉,阿史那社爾要以這種方式表明對唐太宗的忠心。即位的唐高宗否決了阿史那社爾的提議,畢竟,當時的漢文化早已淘汰了活人殉葬的風俗。阿史那社爾升遷為右衛(wèi)大將軍,在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又封為鎮(zhèn)軍大將軍,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英年早逝,追贈輔國大將軍和并州都督。他的墳墓陪葬昭陵,修建成蔥山的形狀,以彰顯他平定龜茲的顯赫戰(zhàn)績,他的謚號是元,在貞觀一朝,只有宗室名將李孝恭得到了與他相同的謚號。他的兒子阿史那道真,曾任左屯衛(wèi)大將軍,唐高宗咸亨初年,阿史那道真擔任邏娑道副大總管,與薛仁貴一起討伐吐蕃軍,卻大敗于吐蕃的論欽陵,“盡失其兵”,本來按律當斬,唐高宗法外施恩,將他免死為民。
阿史那社爾的征戰(zhàn)一生,正是大唐帝國用突厥人以蠻夷制蠻夷的縮影。這種策略的長處和短處都非常明顯,長處是把大唐帝國開疆拓土的成本降至最低,短處是一旦中央政府失去了對雇傭兵團的絕對控制,就會發(fā)生叛離事件,甚至象安祿山、史思明那樣起兵造反,險些顛覆整個國家,所以,唐太宗才擔心李治擔負不起絕對強勢的中央政府,對李治的柔弱痛心疾首。阿史那社爾對大唐皇帝的忠誠無庸置疑,對大唐來說,他是功臣,對生他養(yǎng)他的突厥來說,他是罪人,他為大唐橫刀躍馬,他為大唐屠殺同胞,他如何自處,他是否心甘情愿,迷霧般的歷史吸引著我們去尋找答案。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