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是指直徑在0.2~15毫米的、 非皮層部位的、 由“腦部大動脈的單個穿支閉塞”所引起的梗死。這些“穿支血管”以“銳角”從“腦底動脈環(huán)”的大動脈、“大腦中動脈主干”或“基底動脈”發(fā)出。
盡管“腔隙性梗死”的定義蘊含著必要的“病理學診斷”,但實際上“腔隙性梗死”的診斷是在適當?shù)摹芭R床綜合征”和“放射學檢查”結果中被確立的。
“腔隙性梗死”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5~26%。65歲以上人群中有23%可以見到“腔隙性梗死”,且接近89%的“腔隙性梗死患者”保持為“無癥狀”或“靜息狀態(tài)”。
1.好發(fā)部位
大部分“腔隙性梗死”發(fā)生在 “基底節(jié)”、“皮層下白質(zhì)”和橋腦。
“基底節(jié)”包括:殼核、蒼白球、丘腦、尾狀核。
“皮層下白質(zhì)”則包括“內(nèi)囊”和“放射冠”。
2.發(fā)病機制
“穿支動脈閉塞”的機制如下:
①穿支血管的“脂透明變性”是常見的起因,尤其是“小的梗死”(3~7mm)。
②起源于“大腦中動脈”、“腦底動脈環(huán)”、或“遠端基底動脈”、或 “椎動脈”的“穿支血管”的“微小管硬化”。這種“病理機制”已經(jīng)被“基底動脈連續(xù)切片”的研究所證實。
③針對某些病例,“微小栓子”被懷疑可能是 “腔隙性梗死” 的起因。
上述三種機制的兩種 都能歸因于“慢性血管病”。這種“血管病”實際上 和“系統(tǒng)性高血壓”有關。其它可能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年齡增長”、“男性”、“糖尿病”和“吸煙”。
大部分專家認為,“腔隙性梗死”是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tài)”或“糖尿病狀態(tài)”下的“腦深部小血管”的疾病,而和“閉塞性頸動脈疾病”并無關聯(lián)。這正好和“腔隙性梗死”的”多樣的位置分布“相一致?!薄扒幌缎怨K馈笨蓡畏椿虺扇捍嬖冢页3@奂啊半p側(cè)大腦半球”。
3.臨床表現(xiàn)
超過20種“腔隙性梗死綜合征” 得到過描述。其中的5種被認定為“具有最大可能”在影像上呈現(xiàn) “腔隙性梗死”:
·純粹的運動型偏癱
·純粹的感覺型卒中
·共濟失調(diào)型偏癱
·感覺運動型卒中
·構音困難-手笨拙綜合征
作為一個普遍規(guī)律,“腔隙性梗死綜合征” 缺乏“失語”、認識不能、忽略 或 偏盲(所謂的“皮層體征”)等特征。
單癱、木僵、昏迷、“意識喪失”和“癲癇發(fā)作”等臨床表現(xiàn)通常也是缺如的。
4.診斷
“腔隙性梗死”的“活體診斷”依賴于發(fā)現(xiàn)和“臨床綜合征”相一致的、“CT 或 MRI”上見到的、小的、非皮層的“梗死灶”。
也就是說,當大家有了上述的“臨床表現(xiàn)”的時候,CT或MRI檢查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腔隙性梗死”時,這樣“腔隙性梗死”的診斷就去“肯定確立”了。當然,現(xiàn)實當中,也存在一些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的“腔隙性梗死”患者。
同時,“腦CT或MRI 檢查”在排除其它“潛在的、威脅生命的診斷”時非常有用,例如“腦內(nèi)出血”或 “硬膜下血腫”。對“潛在卒中機制”(例如“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探查 仍然需要用來排除“潛在的、可以糾正的復發(fā)原因”。
診斷“腔隙性梗死”最好做腦部MRI檢查,后者可以更加明確的判斷有無急性的“腔隙性梗死”。還可以將“血管周圍間隙”和“腔隙性梗死”鑒別開來。如下圖所示:
5.治療和預后
通常情況下,發(fā)病4.5小時內(nèi)靜脈使用“阿替普酶”能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預后。可靠的證據(jù)表明,靜脈用“阿替普酶”對“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也是有益的。大部分急性的、不適合溶栓治療的“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應當接受 “阿司匹林”治療。
和“其它類型的腦梗死”相比,“腔隙性梗死” 具有較好的短期預后。這種好的預后至少能持續(xù)1年。
來自魏社鵬的感想:
21世紀又已經(jīng)過去了18年,絕大部分老百姓都知道有CT這個檢查設備了,很多人主動要求醫(yī)師給他做個腦CT檢查。腦CT在判斷有無“腦出血”方面的確要比MRI直觀和準確。但是在判斷有無“腔隙性梗死”方面就幾乎不具備準確性了。
通常,確診“腔隙性梗死”的患者是需要給予“卒中的二級預防”,也就是可能需要長期吃“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尤其是罹患有“三高”的患者。為了對自己的“腦部結構”進行精確的判斷,建議大家在“不是緊急的場合”去做一個頭顱的MRI平掃,以免被誤診為“腔隙性梗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