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守的概念
意守是指練功中意念集中于某一事物而言。當練功時意念注意廣闊的海洋,即稱意守海洋;意念注意于空中的皎月,即稱為意守皎月;意念集中于自身小腹(丹田),即稱為意守丹田,等等。意守乃一念代萬念之法,通過意守鍛煉,可使思想集中,排除雜念,從而達到入靜狀態(tài)。
意守內容繁多,通常概括為內守和外守兩大類。所謂內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某一部位,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意守命門、意守涌泉、意守膻中等等。外守則指思想集中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高山、意守浮云、意守鮮花或回憶某件得意事物。外守內容要令人愉悅,但又不致引起興奮為適宜。意守除能起到集中思想,排除雜念作用外,并可對機體產生一系列重要影響。
意守部位的選擇
進行自身(內守)意守時,應因人因病不同而進行選擇,內守部位雖多,但大多數(shù)以守丹田為主?!暗ぬ铩笔堑兰倚g語。道家修煉之時,幻想著在自身某處煉出一顆所謂的“仙丹”,因此就把冀希產丹的部位稱之為丹田。正像產煤的地帶叫煤田,產稻子的地方叫稻田一樣。古書記載人身丹田有三,兩眉之間(印堂穴處)為上丹田,兩乳之間(膻中穴處)為中丹田,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處)為下丹田。所謂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部分人守中丹田,個別情況下也有守上丹田的。另外還可根據(jù)病情、功法等而守命門、足趾、足三里、涌泉及心窩等處。臨床上常根據(jù)病情進行部位選擇。如腎虛命門火衰者,可以選擇命門穴,以提高其機能。高血壓患者可以選擇涌泉穴以加強下元,糾正上實下虛的病理狀態(tài)而達血壓下降;脾胃虛弱完谷不化者可以選擇足三里穴,以增強陽明胃經的機能活動等等。
外守景物主要在內守不適應或內守后出現(xiàn)副作用的情況下采用。此外在戶外張目練功則可采用外守法。個別功法中其內守沒有固定部位而采用循環(huán)意守法,如修煉任督二脈交流或多點聯(lián)合意守法等。
怎樣具體掌握意守
以意守下丹田為例。多種功法都要求形成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形成的開始要以意領氣,也就是用意念引導吸氣下行,其氣由淺入深逐漸達到小腹(即氣貫丹田)。當呼吸已較深長時意念即注意由呼吸而致小腹的鼓起和回落,此即謂意守丹田了。這樣意守似乎守之有物,便于思想集中,比起默默加快小腹丹田的無動意守法要易于掌握。至于丹田部位不能認為是一竅一穴之地,可以守小腹表面正中的大部分,也可以守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當雜念逐漸減少,入靜進一步加深,即應放棄對呼吸的意守,只覺小腹緩緩起落,全身感到輕松舒適,近萬物皆虛之境界。
在意守丹田的同時,一定還有雜念不斷襲來,此乃正?,F(xiàn)象,要不急不躁,耐心排除,思想集中小腹。如果某次作功雜念之多,已令練功者心煩意亂不能守住丹田時,也可暫停練功十數(shù)分鐘,在室內或室外緩緩散步,待心情平靜后,再繼續(xù)意守丹田,萬不可勉強進行意守。
意守必須掌握好火候。所謂火候即意守時注意力的強度。火候適度,這在練功中是一大難題。不少人因火候掌握不當走了彎路,練功者必須在實踐中親身體會,自行調節(jié),由強至弱,由微至“強”,達到適宜。臨床實踐告訴我們,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過多,丹田就難以守住。意守強度過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導致頭暈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癥狀的出現(xiàn)。怎樣掌握才算合適,古人在這方面體會尤深,他們主張:“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著相,無意落空,似守非守,綿綿若存?!边@個經驗是完全可以遵循的。
練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點,這樣可有助于排除雜念,但要以頭不脹不疼、精神放松為度。在此基礎上隨著練功時間的加長可逐漸減小其強度而達到“綿綿若存”的程度。每次作功的意守強度也不能千篇一律,如果這次練功雜念較多,意守火候可適當加大;雜念較少,則可減弱意守火候。
練功火候來自古人用礦物煉成丹藥時所需火力大小、長短。在內丹術中借用此意,形容對意念強度掌控程度。因為掌握火候難度較大、文字上難以描述,故古人將其視為不傳之秘。其中也恐掌握不當而練出偏差,正如古書《悟真篇》中所述“契論經歌講至真,不講火候著于文?!辫b此希望廣大練功者都應通過練功實踐,仔細體會,不斷總結,逐漸掌握好練功火候,把健身氣功練好,取得效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