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圖》 清 高鳳翰
2400年前,《詩經(jīng)》愛情的篇章里,飄然出一朵牡丹的芬芳……
在溱水與洧水交錯的岸邊,一對年輕男女正交頭接耳,眉目傳情。那女子長得貌美,拉著男子的手,嬌羞地說著:“哥哥,我們?nèi)ズ拥牧硪贿吳埔磺啤?/span>
男子瞇笑著眼睛,溫柔回應(yīng):“妹妹,那兒,前幾日我們豈不是已看過?”女子拉著男子的衣襟,不肯作罷。見拗不過,男子只好攜著女子,又踏上那青青的綠岸。
繁花似錦,處處是盛開的花朵,女子雀躍地奔跑起來,男子追上,勾嘴一笑,摘起地上那朵最靚最艷的花朵,往女子漆黑的發(fā)髻一插——“贈之以芍藥”,
那朵名叫“芍藥”的花,見證了這樁癡男怨女的情事。
在《詩經(jīng)·鄭風·溱洧》的故事里,牡丹以愛情信物的名義“出道”了。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牡丹最早的亮相。但那時候,它還不叫“牡丹”,而是擁有另一藝名——“芍藥”。
壹
古時,“牡丹無名”,只有木芍藥和草芍藥之分。木芍藥是木本植物,“宿根如木”,植物的根莖中含有大量的木質(zhì),較為硬朗。草芍藥則與之相反,它的莖部更偏向柔軟,一摸如草質(zhì),因被歸為草本植物,又名“沒骨花。”
長久以來,人們都將兩者喻為“孿生姐妹”。若硬要說兩者外形上有什么差異,那便是木芍藥的葉片有如齒輪般的開裂,草芍藥的葉片則無開裂而細長。起初,兩者被栽種在一起,因花期相差十來天,可錯期觀賞。后來,木芍藥被分支出來,喚作“牡丹”,也一路逆襲成長為花屆女團的C位。
輾轉(zhuǎn)了幾個春秋,牡丹不再甘愿作為愛情的信使,它帶著更珍貴的藥用價值,出現(xiàn)在了中醫(yī)典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這次奇妙的出走,讓牡丹和三百六十五種神通各異的中草藥相遇了。百合、當歸、龍眼、麻黃、白芷、黃芩……這些五花八門的名字,讓初來乍到的牡丹,感到一陣暈眩。
時間已是秦漢了,距離上一次郊外的記憶已過了千年。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中醫(yī),正在竹簡上編寫一本名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醫(yī)藥典籍,他顫顫巍巍地執(zhí)著筆寫下:“牡丹,味苦、辛、寒。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淤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span>
這一世,牡丹是一枚藥劑。褪去了愛情的甜膩味,它變得又苦又澀。偶爾,它被烘干成一張褶皺的牡丹皮,與其他藥劑混攪在一起,又在火上經(jīng)歷幾小時的烘烤,熬煮成一鍋蠟黃的散發(fā)著刺鼻味的湯水,灌進病人的食道,祛瘀止血。
貳
有一天,一位藝術(shù)家看到了牡丹的奕奕神采,他低頭冥想“僅作為一種藥,太可惜了”,于是,他將那老秦漢人典籍里的牡丹,摘進了自己最得意的畫作《洛神賦》……
1600多年前,東晉的一個深夜,顧愷之正翻閱曹植的《洛神賦》。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讓這位藝術(shù)家心潮澎湃,于是,他執(zhí)筆欲將這場千古的愛情留于紙間。
洛水之畔,一位疲倦趕路的男子,在恍惚中突見云層中浮現(xiàn)一位翩若驚鴻的神仙女子。男子呆若木雞地站在原地,神思早已隨女子翻飛而去。
《洛神賦圖》 晉 顧愷之
顧愷之幾筆揮灑下去,明潔的旭日升騰而起,時隱的籠月?lián)荛_青云,又幾筆墨彩周旋,盎然的青松拔地生長,嬌艷的新荷嫣然綻放。男子與女子便在這美好的景致中顧盼傳情。一切看似完美,可……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顧愷之躊躇望向窗外,忽見庭院中的牡丹花開正茂,豐姿綽約的枝葉與富麗堂皇的花朵在清風下?lián)u動著婀娜的身姿。他靈機一動,快意幾筆,洛水河畔便剎時開遍了牡丹,與日月清風輝映,人物在其中更顯高貴圣潔。
顧愷之那一望,得益于晉朝時牡丹大范圍的栽植。秦漢以后,牡丹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被逐漸從山野移植到田園,又從民間進入貴族的庭院。當時京都之側(cè)的洛河兩岸,亦是“牡丹繁盛,游人如織,天上人間,花團錦簇?!?/span>
牡丹,就這樣以超高的顏值從群花中脫穎而出,被顧愷之描繪進畫卷,千年的芳容得以永留。
叁
注定有著富貴的命運的牡丹,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被一位皇帝一眼相中,于是,洛陽城二百里的西苑,從此只為它一花的盛開……
時間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來到了隋朝。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剛當上皇帝的隋煬帝準備大干一場。他征集了數(shù)百萬工人日以繼夜修建宮殿。十個月后,東都城內(nèi)已城池林立,亭榭閣殿遍布。然,一眼望去,城西仍空空蕩蕩。
正在這時,一朵牡丹花勾住了皇帝的魂。隋煬帝早已聽聞牡丹的大名,他暢想著若是能將這富貴之花遍種在皇宮后院,紅紅火火地連一片,閑時觀賞,豈不美哉?于是,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開始興建西苑,并在全國各地苦心搜尋牡丹的身影,整整運送二十箱品種各異的牡丹入城。
北宋劉斧的《青瑣高議后集之五·隋煬帝海山記》中,記載了這位“牡丹癡漢”隋煬帝的傳奇故事:“帝自素(楊素)死,益無憚。乃辟地周二百里為西苑,役民力常百萬。內(nèi)為十六院,聚土石為山,鑿為五湖四海,詔天下境內(nèi)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
“易州進二十箱牡丹:赭紅、赭木、鞓紅、坯紅、淺紅、飛來紅、袁家紅、越州紅、醉妃紅、起臺紅、云紅、天外黃、一拂黃、軟條黃、冠子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
無論故事是否真實,不可置疑的是,牡丹的名聲越來越大。
肆
一代女皇的牽掛,一代帝王的賞愛,讓牡丹徹底地搖身一變,曾經(jīng)山間的野花,如今國色天香的花王……
一晃眼,到了唐朝。那是一個對牡丹的熱情極度高漲的朝代?;ㄩ_之際,帝王妃嬪在牡丹花下談情說愛,達官貴人們在牡丹花下駐足留戀,文人墨客們在牡丹花下歌詠佳句,就是走入民間的尋常小巷,百姓們也在爭相恐后地觀賞牡丹。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若是拉住一個唐朝人問一問,你最愛什么花?答案無疑是牡丹。正如周敦頤《愛蓮說》中所說的:“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牡丹,在唐朝已成為一種風尚,一種文化,而這離不開兩個重要的人物。
宋代舒元輿《牡丹賦》云:“天后之鄉(xiāng)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塵苑之有閥,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月浸盛?!?/span>
唐高宗時期,武則天極愛牡丹。因她的家鄉(xiāng)盛產(chǎn)牡丹,每見此花便油然而生起一股思鄉(xiāng)之情。其次,牡丹絕美的姿態(tài),讓作為女性的武則天自然地憐惜。于是,武則天將牡丹引種到長安皇宮,又在久居洛陽期間引種到洛陽。
在一代女皇的影響力之下,牡丹成為宮中新貴。柳宗元《龍城錄》中,曾記載了高宗皇帝召聚群臣宴賞雙頭牡丹的場景:“高皇帝御群臣,賦《宴賞雙頭杜丹》詩,惟上官昭容一聯(lián)為絕麗,所謂'勢如連璧友,心若臭蘭人’者。”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 周昉
同為皇帝的唐玄宗,雖為男性,對牡丹的喜愛卻有增無減。《龍城錄》中記載,“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賜金千余兩,內(nèi)人皆呼為花師。亦幻世之絕藝也?!逼渲?,“賜金千余兩”賞賜力度之大,“植花萬本”栽培數(shù)量之多,唐玄宗對于牡丹的癡迷程度可想而知。
唐玄宗“坐擁”萬千牡丹,第一個想起的自然就是他的愛妃——楊貴妃。于是,他們被人津津樂道的愛情故事中,少不了牡丹的影子。
《青瑣高議》前集卷六《驪山記》中記載了一樁頗為傳奇的往事。有一次,有人將一種名為“楊家紅”的微紅色牡丹進獻給唐玄宗。唐玄宗見了,頗為歡喜,便將它賜給楊貴妃。楊貴妃自然也是愛不釋手。
一次梳妝完畢,楊貴妃用手拈花,不小心將胭脂印在花瓣上。當下也并沒在意,誰知,待到這株牡丹來年再開時,花瓣上居然還有胭脂紅?。√菩隗@嘆此事神異,遂設(shè)宴慶賀,并將此花改名為“一捻紅”,樂府中《一捻紅》曲也正是由此而來。
“此花昔惟載本草,流傳至唐花始好。移來從武墨,愛重由環(huán)兒。名花與傾國,初著沉香詞?!苯?jīng)由武則天,唐玄宗,以及其愛妃楊玉環(huán)的發(fā)揚光大,牡丹花的在花屆的地位已被推崇到極致。
從此,眾人們“夢里尋他千百度”,尋的不再是人,而是那吸吮著朝代的雨露,傲然盛開的牡丹……
伍
聽聞貴妃妹妹在皇宮流行牡丹,哥哥楊國忠也趕緊追了一波潮流。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國忠以百寶妝飾欄檐,雖帝宮之內(nèi)不可及也”,“國忠又用沈香為閣,檀香為欄,以麝香、乳香篩和為泥飾壁”,楊國忠不僅斥巨資將牡丹的圍欄用百寶裝飾,還專門建造了觀賞牡丹的沉香閣。據(jù)說,他種的牡丹比皇宮沉香亭中的牡丹還要美艷壯麗。
每每春天牡丹盛開之際,楊國忠便邀來二三好友,在沉香閣賦詩賞花,共度美好的時光。
而當一向最愛吟詩作賦的詩人遇到牡丹,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生活在唐朝的白居易很好地詮釋了作為一位詩人,對牡丹愛之入骨的情愫。
最開始的時候,牡丹主要被大規(guī)模種植在北方,而白居易生活在南方,鮮有牡丹,這讓白居易望穿秋水。于是,他寫了一首《看惲家牡丹花戲贈李二十》:
香勝燒蘭紅勝霞,城中最數(shù)令公家。
人人散后君須看,歸到江南無此花。
這最后一句,是滿滿的無奈與不舍。
但白居易并沒有放棄心頭所愛,他在江南后四處尋訪牡丹,只為睹上一眼它的芳容,哪怕只是一眼,也就夠了。幾經(jīng)周轉(zhuǎn),白居易打聽到一位僧人栽種了一株牡丹,便喜出望外地奔赴去。誰料,來到僧人處,牡丹早已被里三層外三層保護起來。
原來這位僧人與白居易一樣,也對牡丹極為珍視。
賞花時,白居易寫:“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辟I花時,他亦寫:“帝城春欲暮,喧嘩車馬度。”就連花凋謝了,他也要借景抒情幾句: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然癡情于牡丹的,遠遠不止白居易一位詩人。與他同時期的張祐在他的文章《京城寓懷》中坦言,自己不是為了科考進京,而是“唯待春風看牡丹”。另一位唐代詩人張蠙也寫了一首《觀江南牡丹》,毫不吝嗇地表示,自己在江南看到牡丹,就如同看到了一同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
正當詩人們歌詠牡丹時,畫家們則默默地拿起了畫筆……
羅隱在一幅名為《扇上畫牡丹》的畫作上題詩曰:
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
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逐輕風次第開。
閑掛幾曾停峽蝶,頻搖不怕落莓苔。
根生無地如仙桂,疑是娼娥月里栽。
為了更好地觀賞牡丹,畫家將牡丹的樣子勾勒在扇面上,栩栩如生,一陣微風吹拂,花朵仿佛次第開放,還有蝴蝶縈繞枝頭飛舞。牡丹在畫卷中得到了永生,這樣,賞花之人便不用擔心它會凋零。
《牡丹蝴蝶圖》 元 沈孟堅
唐朝以后,世人對于牡丹的追捧亦未停歇。
宋朝歐陽修在洛陽當官時,詳細考察了牡丹的栽種方法,對牡丹的栽培歷史、品種、相關(guān)風俗人情等做了詳細的考察,匯集成了一部《洛陽牡丹記》。丘浚在《牡丹榮辱志》中專門記錄了牡丹的插花方法和原則。
除此之外,還有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關(guān)于牡丹的著作層出不窮。
頗好美食的蘇軾不走尋常路,既不賞花,也不種花,而是——吃花。
沒錯,在一個朦朧的雨天,蘇軾拖著腮,凝望著風雨中那朵搖擺的牡丹,不禁心生憐惜,恐它落入污泥而沾染了塵埃,于是心頭突然涌上一個妙計,不如將它摘了裹上酥油,煎了吃!心動不如行動,就這樣,一朵新鮮的牡丹,在蘇軾垂涎的目光中,被投入油鍋……
在《雨中看牡丹》這一篇詩章中,蘇軾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匆匆?guī)装倌暧诌^去,清人翻開食譜《調(diào)鼎記》,被一道特殊的菜肴所吸引。“東坡炸牡丹”竟已變成了明清的名小吃!何止是牡丹,在蘇軾的開創(chuàng)的先河之下,玉蘭花、荷花、梔子花,就沒有不能炸、不能吃的!
從《詩經(jīng)》中寓意著情愛的牡丹,到變成清代食譜上一道小吃,牡丹這一生經(jīng)歷的磕磕絆絆,豈是一言兩語能夠囊蓋。但唯一不可置疑的是,牡丹以它傲人的姿態(tài),絕代的美艷,俘獲了了一代一代人的芳心。
古往今來的男女,遇到牡丹,恐怕都不得不拜倒在它的花裙之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