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十五集|用腕
如何用腕?
看看歷代書家的經驗之談。
|筆記|
有沒有想過,人身上哪一個關節(jié)最為靈活呢?就是它,手腕,腕關節(jié)。腕關節(jié)幾乎可以做任何方向的運動。它可以上下,可以左右,也可以旋轉,正反方向都可以。
當我們拿起一支毛筆,開始書寫的時候,我們希望筆鋒底下的線條,產生千變萬化的姿態(tài),那就要利用手腕的靈活性去運筆。這個道理很簡單。
1.手腕的功能
最常用的就是三種:
上下、左右、旋轉。
1.1手腕上下
手腕上下可以調節(jié)執(zhí)筆的姿勢,使執(zhí)筆更舒服。
手腕上下動作,中心位置是放平,即平腕。往下是壓腕,往上通常稱為豎掌。
如果你是坐著寫字,或者站著但所寫的字距離很近,這時手腕向上,掌心向前,稱為豎掌。豎掌可使毛筆更容易保持正鋒。正鋒就是四面對稱,上一堂課已經講過了。
要注意,豎掌時候,手背這一條線,還是有一些傾斜的。
有人主張要盡量豎掌,最好手背都要垂直,理由是這樣可以把筋抽緊,加大力量,但是你試一試就知道,豎掌太直是不舒服的。上一堂課講到執(zhí)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豎掌太直,就會拘攣。而且會把筆桿貼近掌心,搞到掌心都實了。
如果你站著,桌面很低,寫字位置距離很遠,這時手臂向前伸出,手腕可以放平。使掌心下覆,又稱平腕。
晚清有位畫家吳友如,曾是上海很著名的《點石齋畫報》主筆,這是吳友如的作品,畫一位婦女站立俯身寫字,手伸出很遠,請注意她的手腕是放平的。這是最自然的姿勢。
上次也講到,如果紙張是斜置的,毛筆也要斜過來,以保持垂直紙面。這時候,手腕也要跟著上下調節(jié)。以找出最舒適自然的角度。
平腕寫大字時特別有用,有一種大號毛筆,就稱為叫抓筆,或者京抓,用平腕揮寫,不宜豎掌。
1.2手腕左右
第二,手腕左右,這是書寫最重要的動作,又稱為搖腕。幾乎所有的點畫都可以用搖腕寫出來。所以,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搖腕有三個基本位置,這就是左中右,請記住,中心位置就是中,就是正鋒。沒有中,就沒有偏,沒有正,就沒有側。無論手腕怎樣搖動,左右是暫時的,正鋒是根本的。在你搖腕之后,都必須回到正鋒位置。
你看這條線,平直到一點變化也沒有,非常呆板。
傳說王羲之說過,書法最怕“直過”,就是平拖。假如你去做心電圖,儀表上顯示這一條線,那就糟糕了,那就表示生命結束了。這是死板的線條,那怎么辦呢?
你看,這條線就好看了,它有優(yōu)雅的彎曲。
假如我們不計頭尾的動作,只看它中間一段,手腕一右一左,動了一次。就這樣簡單地用腕,線條馬上就好看了。
再來,這條線更活了。因為它的中段,手腕動了兩次。我們說手腕兩次來回:右左、右左。所以線條呈現出波浪形。
你看文征明寫的這個“寺”字,每一筆都動了手腕。所以線條不斷地變化,尤其是中間那根最長的一橫。手腕兩次來回,線條起伏,好像灌輸了生命。如果我把這些線條改成直線,生命力立即消失,變成呆滯死板的線條了。
宋朝大畫家馬遠,畫過各地的水波。這張是和風吹拂下的洞庭水波。這水波是怎樣畫的呢?就是靈活地運用手腕,一左一右畫出來的。
1.2手腕旋轉
不用多說大家都明白,這是寫圓弧線條時用的。所謂旋轉有正反兩個方向。平時要多轉轉手腕,有關肌肉用多了,就會靈活。
圓形寫起來比直線難,形態(tài)多。在書法中,圓形是左半圓弧和右半圓弧的合成。關于圓的寫法,今后還要詳細講。
2.腕運
現在我們知道了,書法中運筆,是靠手腕實現的。所以就有了這一個名稱:腕運。
2.1腕運
你注意看我的寫字動作,其實就是手腕來來回回。每一左一右,稱為一個來回。
因為向左或向右時,毛筆筆桿是傾倒的。回到中間又恢復垂直,所以歷史上又稱為叫“起倒”。起倒一次,不是來回一次。
這是草書課程給學生練習題,我做示范。寫的是“美不勝收”四個字。草書課程像這樣的練習很多。主要就是要發(fā)揮手腕的作用。左右和起倒。
宋代姜夔《續(xù)書譜》總結了用筆的原則:“大抵要執(zhí)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zhí)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zhí)?!?span>把執(zhí)筆和運筆清晰地分工,被后世奉為金科玉律。
沈尹默先生《書法論》闡述說:“我們明白,執(zhí)筆是手指的職司,運筆是手腕的職司,兩者必須很好地互相結合起來,才能完成用筆的任務”。
2.2上腕和下腕
好,說說上腕和下腕。什么叫上腕和下腕呢?這是古人對運腕的闡述。
明代豐坊《書訣》說:“腕者,肘內之彎。上,時掌切,謂由此而上至肩也;下,奚價切,謂由此而下至掌也?!币⒁?,豐坊所說的腕,不是指關節(jié),而是將整個手臂分為兩段,以腕為分界點,上腕的“上”,他認為發(fā)音為“時掌切”,就是“(shǎng)”,跟詩韻平上去入的“上”一樣。好像《易經》“云上(shǎng)于天”,不念“云上[shàng]于天”,這應當注意。
但我建議簡單點,以關節(jié)來區(qū)分。書法用筆,主要運用腕關節(jié),這是下腕。往上是肘關節(jié),再往上就是肩關節(jié),統(tǒng)稱上腕,意思是手腕上面的關節(jié)。
豐坊又說:“伯高(就是張旭)、魯公(就是顏真卿)皆言大字運上腕,謂徑尺以上也;小字運下腕,謂徑寸以內也?!闭瘴业恼f法,寫小字只要動下腕關節(jié),也就是手腕,寫大字上腕肘關節(jié)甚至肩關節(jié)也要動。就是三個關節(jié)都要用到。
2.3懸腕
無論大字、小字,手腕是一定要動的。如果你想深一層,手腕要靈活,就不能有東西阻礙它,像右面這個圖,手腕是懸在空中的,左面這張圖,手腕是粘貼在紙面上,結果運筆就必然不方便。
但問題是手腕懸起來,要懸多高呢?懸多高才好呢?很簡單,只要懸,就達到了手腕靈活的目的。低一點和高一點,作用是一樣的。
沈尹默先生《書法論》說:“腕卻只要離案面一指高低就行,甚至于再低一些也無妨……因之提筆不必過高,過高了自然多費氣力,于用筆不會增加多少好處,或許因吃力而反有壞處?!?/span>
這個懸腕,究竟應該多高呢?
照沈尹默先生說的“一手指”,那也就是你把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它上面,然后拿走左手,這個高度已經夠了。沈老又說“甚至更低一些也可以”,照豐坊的說法就是“三兩分”都可以。那么“三兩分”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譬如說這一本很薄的書,你把它拿走,這么低也可以了。甚至你放一張紙,當你搖腕的時候,這一張紙可以抽動,那也就是懸起來了。
沈先生又說:“寫字和打太極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時要松肩垂肘,運筆時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會收到牽制,不能靈活往來。提筆過高,全臂一定也要抬高,臂肘抬高,肩必聳起,關節(jié)緊接,運用起來,自然就不夠靈活了?!?/span>
松肩是很重要的經驗,大家要記得這些話。
如果你現在買一臺新電腦,往往有一份說明書,教你安全使用電腦,避免電腦肩,鼠標手這樣的毛病。像圖上這個人,兩手懸在空中打字,很快就會引起肩頸肌肉疲勞,僵硬酸痛。應該把手腕放在桌子上,或者找個軟墊墊住。書法家的手臂也是肉做的,不是鐵打的。安全最重要。
2.4提腕
寫小字只需動下腕,這時候就可以用提腕法。
提腕法就是小臂和桌子有一個接觸點,但手腕是懸在空中,離開紙面的。
文房用品中有一個常見的器具,叫做臂擱。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物料也多種多樣,臂擱就是寫字時,用來擱手臂的。
2.5枕腕
這是枕腕。《翰林要訣》說:“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边@樣,左手等于一個活動的桌面,活動的臂擱。可高可低,可前可后。而右手有所依托,不至于震顫。
在用毛筆的時代,前輩是怎樣執(zhí)筆的呢?請注意他們手腕的高低。
本節(jié)要點:
手腕上下、左右和旋轉的功能。
小字動小腕,大字加入上腕。
懸腕、提腕和枕腕。
思考題:
坐下或站立時寫字,找到手腕最舒適的位置,注意保持正鋒。
試做懸腕、提腕和枕腕,注意肩膀放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