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們對教育家內涵高度認同,但在校長專業(yè)成長實踐中,教育家這一內涵要求似乎又顯得過高,對校長尤其是普通校長的指引作用較弱。
對于教育家的成長來說,校長自身的主觀努力及在此基礎上獲得的專業(yè)素養(yǎng)起著決定性作用。
張曉峰,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胡玲玲,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在問卷所擬的“校長作為教育家”應該具備的六項條件中,受訪者均高度贊同,累積贊同率(即“完全贊同”與“基本贊同”之和)均在96.0%以上。大致來說,這六項條件涉及教育家內涵的三個方面:
第一,在精神品質上,教育家應該“具有遠大教育理想”(98.6%),“對教育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99.5%),以及“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99.3%);第二,在教育思想上,教育家“應該具有獨到的教育見解和理念”(98.8%),“要形成鮮明的教育思想”(98.3%);第三,在教育實踐上,教育家應該“在實踐中取得廣為認可的成就”(96.0%)。 上述問卷調查結果與校長在訪談中的認識是一致的。許多受訪者談到,教育家要“有對于教育的追求和理想,奉獻教育”;要“有思想,形成對于教育的深刻認識,這最能體現教育家與一般教育工作者的差異”;要有卓越的教育實踐成就,“真正的教育家要體現在辦學成就上面”。 不僅如此,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教育家之所以被人們記住,就在于他們的所作所為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甚至引領了當時教育的發(fā)展。如同有受訪者所指出的,從那些已經被社會廣泛認可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教育家應該有所建樹,有所改變,有所影響。 當然,教育家的這種影響是一種衍生性存在,建立在其身上所凝結的教育精神、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所取得的教育成就的基礎上。 盡管人們對教育家內涵高度認同,但在校長專業(yè)成長實踐中,教育家這一內涵要求似乎又顯得過高,對校長尤其是普通校長的指引作用較弱。在問卷調查中,對“教育家離我很遠”這一表述,至少過半受訪者認為教育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只有不到兩成的校長認為教育家并非高不可攀,應該追求教育家的成長。 對另一相關題目“當今能稱得上教育家的人其實不少”,持贊同態(tài)度的受訪者達47.6%,持中立意見的占25.6%,而持不贊同意見的則占26.8%。綜合這兩個題目可以看出,廣大校長對自身追求教育家成長在認識上固然是自謙的,但也說明,相當一部分校長看待教育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認為教育家稱號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 分析其中的原因,似乎不難理解。長期以來,社會所公認的教育家大多是已故歷史名人,人們對這些教育家的認識大多是從公開出版的著作、報刊以及廣播、電視等渠道獲得的,其作為教育家的形象甚至經過某種程度的藝術再塑,帶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因而在人們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 相反,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被冠以教育家之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難免會將教育家神圣化,認為教育家遙不可及。與校長的訪談也印證了這一點。在談話中,許多校長對自己是否應該追求教育家的成長用語十分謹慎,而更愿意使用“教育家精神”一詞來勉勵自己。 對于教育家的成長來說,校長自身的主觀努力及在此基礎上獲得的專業(yè)素養(yǎng)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問卷所擬的“校長要成長為教育家”應該具有的六項條件中,受訪者均高度認同(累積贊同率在96%以上)。其中三項條件涉及校長應該具備的精神特質,包括勇于革新、主動進取以及堅持不懈,另外三項分別是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系統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之所以稱這六個方面為基礎素質,是因為它們奠定了教育家成長的基礎。校長只有具備了這些基礎素質,才會逐步成長為教育家。而缺少了這些基礎素質,則很難成長為教育家。 盡管校長對于教育家成長應該具備的基礎素質高度認可,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調查發(fā)現,校長在教育家成長之路上遭遇一系列的問題: 對這一判斷,受訪者的累積贊同率為53.6%,而持不贊同意見者累積達25.2%。換句話說,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校長注重對實踐的反思。當前,照章辦事、按圖索驥似乎成為許多校長的典型工作特征,他們疏于對自身辦學實踐的深刻反思。 由此,校長工作就變成了單純的事務性工作,其個人對教育的認知也因此躊躇不前。校長作為反思性實踐者,必須“在行動中反思”,“在行動中認識”,不斷反思自身辦學實踐,從中獲取經驗和新知。 持這一認識的受訪者比例達64.9%?,F實中,許多校長往往忽略博學多識對于自身成長的重要性。有校長甚至斷言,學養(yǎng)不足是當今校長們的普遍頑疾。 事實上,博學多識奠定了教育家成長所必需的知識素養(yǎng)基礎。唯有博學多識,方能養(yǎng)成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眼光,以多元視角感知、思考教育問題,自覺沉淀教育智慧。而學識的寡陋則限制校長的眼光和境界,使得校長在辦學實踐中缺乏創(chuàng)新性舉措,缺乏謀劃學校發(fā)展的長遠大計和獨到見解,并因而阻礙校長教育思想與理念的生成。第三,“許多校長缺乏系統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論”。 持這一主張的受訪者占69.4%。毫無疑問,校長應該精通教育教學與學校管理,擁有相關的系統知識和理論。這是對校長作為學校領導者在專業(yè)素養(yǎng)上的基本要求,更是校長成長為教育家的必要前提。沒有系統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論作為基礎,教育家的成長就無從談起。 贊同這一看法的校長比例高達81.9%。如果說校長的反思活動著眼于內,是反躬自省,那么理論思考則是向外看,重在認識教育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本質和規(guī)律。 教育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活動,校長必須養(yǎng)成思想者的頭腦和哲學家的精神,能夠將豐富的教育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面進行思考,如此才能透過教育現象看本質,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幾個問題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就校長對實踐的反思而言,訪談發(fā)現,校長反思行為的欠缺是由三種因素造成的:一是校長缺乏反思的意識和習慣,無意于反思,因而缺乏反思行為;二是校長欠缺相應的知識和理論支撐,沒有能力進行反思,反思止于表面;三是校長工作過于繁雜,沒有時間和精力思考,反思淺嘗輒止。 其中前二者屬于校長自身的因素,而第三個因素則是外在的,需要從校長工作的環(huán)境支持方面予以改善。此外,校長對于教育的理論思考不是空想,需要建立在扎實、深厚的辦學實踐基礎之上。校長在辦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連同所養(yǎng)成的淵博學識以及所掌握的系統專業(yè)知識,共同為教育理念和思想的生長提供滋養(yǎng)。
教育家的成長固然離不開校長自身的主動作為,但外在的支持和幫助也是至關重要的。調查發(fā)現,促進教育家成長的路徑是多元的,包括鼓勵校長結合學校實踐開展課題研究,組織專家對校長的辦學實踐和思想進行階段性診斷、總結和提升,組織校長考察和經驗分享,組織骨干校長出國考察,對校長進行選拔和培養(yǎng)等。 這些路徑之所以被校長普遍認可,是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校長在自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短板和不足:第一,鼓勵校長結合學校實踐開展課題研究,既有助于解決辦學中的實際問題,又踐行了校長作為研究者的角色。 當然,不同于專門的學術研究,校長對于教育的研究更多是行動研究,著眼于解決辦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校長必須扎根于現實的教育沃土,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既解決了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又獲得了對于教育的規(guī)律性認識。第二,組織專家對校長的辦學實踐和思想進行階段性診斷、總結和提升,有助于克服校長不善于從實踐中學習的弊病,幫助校長對辦學實踐進行系統反思,對辦學理念、思想進行凝練和深化。 如前所述,許多校長盡管擁有豐富的實踐積累,但疏于對辦學實踐進行反思;并且由于知識和理論素養(yǎng)的欠缺,其對教育現象的思考難以深入。專家的參與不僅能夠促使校長對辦學實踐進行全面反思,而且可以彌補校長在知識和理論素養(yǎng)上的不足,幫助校長厘清教育現象的本質以及問題的核心。 此外,也正是由于專家在知識和理論素養(yǎng)上的優(yōu)勢,校長普遍認同“專家講座”對教育家成長的促進作用(贊同率80.6%)?! ?/section>第三,組織校長現場考察和經驗分享,包括組織骨干校長出國考察,有助于校長開闊眼界,更新觀念。
對于教育家的成長來說,辦學視野的開闊尤其重要。民國時期,一些著名教育家如陶行知、張伯苓、廖世承、林礪儒都有或長或短的海外留學或教育考察經歷,從中接觸到大量的新思想和新觀念,深諳世界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正是得益于此,他們才能夠在辦學的道路上博采眾長,以至取得卓越成就。 當然,教育考察,不論是國內考察還是出國考察,要力戒流于形式,走馬觀花,將從中形成的各種認識內化到自己的素質結構中去。第四,選拔優(yōu)秀校長進行針對性培養(yǎng)。 一般來說,相對于普通校長,優(yōu)秀校長有著更大的可能性成長為教育家。通過選拔優(yōu)秀校長進行針對性培養(yǎng),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贊同率86.2%)。具體到培養(yǎng)形式上,“各類教育家工程對教育家的成長有很大促進”(贊同率84.6%)。 而原因也如同問卷調查所揭示的,“對未來教育家的培訓,要在培訓內容、方式上區(qū)別于普通的校長培訓”(贊同率83.1%)。這說明,教育家培訓項目要取得實效,就必須注重針對性,切合校長的特點和專業(yè)發(fā)展需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