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譯文】病人進食后想嘔吐的,屬陽明胃寒癥,主治可用吳茱萸湯。若服吳茱萸湯后嘔吐反而增劇的,則不屬胃中虛寒,而是上焦有熱。
本條講吳茱萸湯證。這是一個著名的方證,是寒性嘔吐的有效方劑之一。
“食谷欲嘔”的病變證機是陽明胃寒,濁氣不降,寒食相搏,氣逆于上。吳茱萸湯治療胃有寒飲沖逆諸癥。
此前的一些條文,陽明病篇的大多數(shù)條文,都是講熱證的,但是本條講的是寒證,這也是用來與其他條文相鑒別的。
陽明病是典型的熱證,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本條的方劑,顯然是一個熱性的方劑。熱性的方劑是治療寒性的疾病,不可以治療熱性的疾病。所以,本條方劑顯然不能用于熱證,不能用于陽明病。黃帝內(nèi)經(jīng)說,寒則熱之,熱則清之。不可犯虛虛實實之戒。所以,如果是一個陽明病患者,里熱證患者,是斷斷不可以用吳茱萸湯這樣的熱性方劑的。
本條句首并未對患者的證型進行定性,上來就說——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食谷欲嘔,就是一吃飯就要嘔吐。嘔吐這個癥狀,可以出現(xiàn)在很多證型中,比如桂枝湯證可以有嘔吐,小柴胡湯證可以有嘔吐。桂枝湯的嘔一般是偏寒體質(zhì)的嘔,小柴胡湯的嘔,一般就是偏熱性體質(zhì)的嘔。這兩個就不一樣。判斷他們的寒熱性質(zhì),可以從其他癥狀來判斷,也可以從嘔吐物本身來判斷,比如,寒性的嘔吐,往往沒有強烈的酸腐氣味,而熱性的嘔吐,則酸腐難聞。
本條的嘔也是寒性的嘔吐,所以嘔吐物也不會特別酸腐。當(dāng)然也會有點味道的。因為本條方證,多數(shù)都有肝氣犯胃的問題,本身就比較容易有胃中反酸等等癥狀。所以嘔吐物也會有點味道。
但是,本條僅僅憑一個食谷欲嘔,就判斷屬陽明,這是有點武斷的。陽明病屬里熱,而本條明明是寒性的,怎么就屬陽明了呢?有注家認(rèn)為,這個所謂的“屬陽明也”,應(yīng)該是屬中焦,即中焦的毛病。嘔吐是中焦胃氣的上逆所致,所以,不管是寒性還是熱性,說他屬中焦的毛病,這應(yīng)該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本條文字,有可能是錯簡所致。而且,本條文字應(yīng)該不全面,有缺漏,癥狀不夠的。不能因為一個“食谷欲嘔”,就判斷為吳茱萸湯證。
吳茱萸湯證,在其他條文還有出現(xiàn),和本條的癥狀可以互為補充。綜合來看,吳茱萸湯證是一個虛寒體質(zhì)的患者,尤其是中焦脾胃虛寒的患者,他還有明顯的肝氣郁滯,肝火上沖,肝陽上亢,等等,就是肝郁作怪。一方面中焦虛寒,一方面肝氣上沖,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癥狀,比如嘔吐,吐涎沫,頭痛等等,這種情況下就是吳茱萸湯證了,就可以使用吳茱萸湯治療了。
所以,使用吳茱萸湯要把握兩條,一個是中焦脾胃虛寒,一個是肝氣上沖。這兩個方面都是有具體癥狀可以表現(xiàn)出來的。
吳茱萸湯證,是屬于中焦虛寒的病機,但他和中焦虛寒的理中湯證不一樣,理中湯是簡單的中焦虛寒,沒有肝氣上沖之像。
吳茱萸湯證,是有肝氣上沖的病機的,但他和常見的肝膽郁滯的小柴胡湯證不一樣,小柴胡湯證是偏于熱像的肝膽郁滯的病機,而吳茱萸湯證則是偏于寒像的肝膽郁滯。
臨床上,中焦虛寒的理中湯證,比較常見;肝膽?zhàn)鰷男〔窈鷾C,也比較常見。但是,中焦虛寒兼肝膽?zhàn)鰷膮擒镙菧C,并不常見。當(dāng)然不是沒有,臨床也可以見到。
食谷欲嘔,實際上是不太能吃飯,吃不下,吃不多。吃東西容易嘔吐。這與中焦虛寒,水飲停聚有關(guān)。使用吳茱萸湯,可以溫中焦,理肝氣,化水飲,進而使肝氣暢達,中焦健運,水飲下行,三焦暢通。
本條最后一句——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一般認(rèn)為,這句話是針對小柴胡湯證的。因為本湯證和小柴胡湯都是針對肝氣犯胃的嘔吐的,但是,小柴胡湯湯偏重于上焦,偏于表,是從上焦壓迫胃而嘔吐的;本湯證則是從中焦犯胃,壓迫胃氣上逆嘔吐的。小柴胡湯偏于治熱性的嘔吐,本湯證偏重于治寒性的嘔吐。所以,如果服用本湯,病情反而加重,那么患者的病機就可能是偏于上焦的小柴胡湯證。這是把本湯證和小柴胡湯證進行鑒別的意思。
吳茱萸湯的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四味藥,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
吳茱萸辛溫有毒,是厥陰肝經(jīng)的藥,溫中止痛,止嘔除煩,除濕消痞。
人參健胃。
生姜在本方中重用6兩,散寒止嘔化飲,對嘔吐是格外有用。
大棗健胃養(yǎng)陰。
吳茱萸是本方中的有特別意義的存在。一般運用吳茱萸的時候,往往都不是一般的寒,而是久寒,是比較深層次的寒,是水中之寒。吳茱萸有毒,所以現(xiàn)在用量一般在5到10克,效果就挺不錯的。
本方應(yīng)用范圍其實很廣泛,包括嘔吐,頭疼,心胸疼痛,疝氣,腹痛等等,基本上,都是肝寒加飲的病機,本方效果都很好。
本人去年也治過一例,女性,30多歲,嘔吐,偏頭痛。冬天加重,因為吃飯少,基本吐不出東西,只是吐一些稀白的粘液,頭疼和嘔吐基本同時發(fā)作,直到嘔到全身冷汗為止,才稍有緩解。當(dāng)時投吳茱萸湯原方,吳茱萸用了10克,生姜用了60克。一劑之后,感覺嘔吐緩解不少。三劑之后,嘔吐基本沒有了,頭疼緩解,稍微能吃點稀飯。然后換桂枝理中湯調(diào)理半個月善后。
還有一個朋友,四十多歲,呃逆打嗝,不嘔吐,但是舌淡白水滑。西醫(yī)治過,不知道用的什么藥,沒效,理療沒效。來我這里,我一開始給他針灸,有緩解,但是止不住。我用手法捋他的眉棱骨,十幾分鐘,止住了。但是回家又發(fā)作。囑咐他拿一塊生姜切片煮水喝。然后他回復(fù)說還是沒有用,我問生姜用了多少,他說切了3片,我氣笑了。我說你就不能多放點嗎?你就缺塊生姜嗎?后來動員了好久,我說我給你配個方,你先吃,不好不要錢。然后我用了10克吳茱萸,生姜用了一大塊。然后加點黨參大棗。后來喝了之后,說確實好多了,還打嗝,但是斷斷續(xù)續(xù),不像原先那么厲害,不停的打嗝,能正常呼吸,能干活了。但是后來也沒有吃藥,再后來慢慢好了。這個患者很無語。這個方子比較是有點毒性的,所以中病即止,不要服用太久。
本條的這個方子還是比較重要的,值得好好研究。
劉渡舟
這一條說的胃氣虛寒和上焦有熱嘔吐的區(qū)別。這個實際是雜病,胃虛寒,食谷欲嘔,屬陽明,陽明就是胃,是中焦,這個是陽明胃中焦的虛寒。胃虛有寒邪,就不能腐熟食物,寒邪反要上逆,所以欲嘔。中焦虛寒,胃氣虛寒,吳茱萸湯很管用。
但是這一條還說明一個問題,上焦嘔吐,病在上焦不是中焦虛寒,而上焦有熱,用了吳茱萸湯,嘔不但不解,反而加劇。這說明上焦有熱,和中焦虛寒不同。中焦有寒的,吳茱萸湯很管用。吳茱萸不但入胃,還入厥陰肝經(jīng)。中焦虛寒就用大而有力的大熱的吳茱萸湯,表熱里寒證則用四逆湯。陽明表里寒熱虛實都有,這是中醫(yī)的兩點論。
胡希恕 屬陽明是個錯誤,應(yīng)該是屬胃,這個是個虛寒證,所以食而不納,不是陽明病。得湯反劇,就不是胃有虛寒了,屬上焦指小柴胡湯說的,上焦不通。這一段主要是吳茱萸湯與小柴胡湯對于治嘔的鑒別點。一個虛寒,一個是熱有飲。小柴胡湯是心煩喜嘔,與吳茱萸湯相通。但是吳茱萸湯煩躁鬧得厲害,燥多煩少,所以這個應(yīng)該列到太陰病就對了。
吳茱萸湯不僅治療食谷欲嘔,對于胃虛有寒飲,沖逆頭腦,頭疼頭昏,都可以用,只要是胃虛有寒飲,頭疼頭暈只是嘔吐惡心。
劉志杰 這條應(yīng)該是錯誤編排,陽明中寒只是不能吃,沒有嘔吐;這條是太陰問題。吳茱萸湯證,應(yīng)該有腹痛嘔吐不能食。服了吳茱萸湯,反而嘔吐更厲害,這是上焦有熱的嘔吐,用吳茱萸湯是不對的。吃東西要吐,一般要分辨是中焦虛寒,還是上焦有熱,如果是太陽太陰合病,就用吳茱萸湯;如果是太陽少陽并病的嘔,就用小柴胡解決。慢性水飲不化,口渴,可以加人參;如果是急重癥,水飲過盛就不能加人參了。
【釋疑解惑】
①怎樣理解“食谷欲嘔,屬陽明也”?
答:㈠辨識“食谷欲嘔”的病變證機是陽明胃寒,濁氣不降,寒食相搏,氣逆于上。㈡辨識“食谷欲嘔”的臨床意義有二,一是陽明胃寒,寒氣上逆;二是陽明胃熱,濁熱上逆。熱證以舌紅苔黃為主;而寒證以舌淡苔白為主。㈢張仲景論“屬陽明也”的目的是強調(diào)“食谷欲嘔”病變部位在陽明胃,應(yīng)與痰阻胸膈證相鑒別。
②怎樣理解“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答:㈠張仲景論“得湯反劇者”而強調(diào)辨“食谷欲嘔”的病變證機未必都是寒,必須重視同中求異。㈡張仲景論“屬上焦也”而強調(diào)上焦病也可引起“食谷欲嘔”,對此一定要審證求機,以法論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