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誦讀三要訣
一、讀準字音。
1. 注意生僻字的讀音。
這類字的讀音可以借助課本注解或查閱工具書,然后根據(jù)字的形、義加深記憶。比如“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中的“彘”應讀“ zh ì”:“夫子哂之”中的“哂”應讀“ sh ě n ”而不讀“ x ī ”:“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中的“鄞”應讀“ y í n ”而不讀“ q í n ”。這類字尤其要注意不能望文生“音”,也不能蒙混過關,一定要查字典,弄清真實讀音。
2. 注意文言文的通假異讀現(xiàn)象。
所謂“異讀”,是指一個字有兩種以上的讀音。文言文的異讀主要有三種:
?、倨埔舢愖x。即改變一個字的通常讀音(主要是聲調(diào))來表示不同的詞性和意義。如《勾踐滅吳》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的“衣”,應讀作“ y ì”,意思是“穿”,由名詞變成了動詞。又如《寡人之于國也》中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王”就改變了原來的音“ w á ng ”而讀作“ w à ng ”,其詞性也由名詞變成動詞,意思是“為王,做王”。
?、诠乓舢愖x。有些古代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姓氏、器物名等的讀音具有固定性,從而保留了古音。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的“逢”就不讀“ f é ng ”而讀作“ p á ng ”;《勾踐滅吳》中“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中的“句”就讀作“ g ō u ”,不能讀“ j ù”,因為“句”是古代浙江的一座山名。
?、弁佼愖x。字詞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較常見,朗讀時應該讀本字的音,而不讀通假字的音。如《勾踐滅吳》“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中的“政”與“征”相通,所以應讀作“ zh ē ng ”而不讀作“ zh è ng ”。
二、讀清句讀。
誦讀文言文時要注意句中的停頓,雖然教材中的文句都已經(jīng)加了標點,但仍需注意句子內(nèi)部的停頓,不能讀破句。
1. 區(qū)別是單音詞還是復音詞。
有些詞在文言文中是兩個單音詞,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卻是一個復音詞,且詞義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朗讀時應分開讀,而不能合起來讀,否則就混淆了古今詞義。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誦讀時的節(jié)奏應為:今 / 齊地 / 方千里,百二十城。因為這個“地方”是兩個單音詞,意思是“土地方圓、地方縱橫”,如果連讀就將它與現(xiàn)在的意思混淆了。
2. 辨清長句的語意和內(nèi)部結構。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較長,句意層次多,內(nèi)部結構比較復雜,誦讀時一定要注意停頓和語意、語音結構保持一致。如《觸龍說趙太后》中的“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此句就有兩層意思:一是趙太后替燕后做長遠打算,二是期望燕后的子孫能一代代相繼做王。所以它的正確停頓是:豈非 / 計久長 / 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3. 抓住句首的文言虛詞。
有些文言虛詞放在句首起到領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誦讀時必須停頓,否則會影響對文意的準確理解。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是“如果沒有”的意思,統(tǒng)領了后面的內(nèi)容,所以必須停頓,而連讀的話,“微”字的統(tǒng)領作用就沒有了。
三、讀出語氣
讀文言文時一定要放聲朗讀,不宜壓低聲音輕讀或默讀。響亮而又富有表情的誦讀不僅可以判斷讀音是否準確,停頓是否得當,還有助于體會句子的語氣,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首先要弄清句式特點,準確把握語調(diào),然后正確處理語句的抑揚頓挫和讀音的輕重緩急。什么時候用升調(diào),什么時候用降調(diào);什么時候音調(diào)高,什么時候音調(diào)低;什么地方該輕讀,什么地方該重讀,都要結合課文的內(nèi)容仔細體會,認真處理,做到朗讀既高低起伏、富有變化,又和諧優(yōu)美、渾然一體。
比如《勾踐滅吳》中的“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朗讀該句時就要抓住疑問句的特點,句末用升調(diào),要讀出文中埋怨、嘆惋的語氣。
又如《燭之武退秦師》第二段讀“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時,就要結合該句是感嘆句這一特點,讀出燭之武心中因年輕時不得重用的委屈和埋怨的語氣。
總之,朗讀文言文時一定要前后連貫,一氣呵成,不要隨意停頓,應該給人一種完美流暢的感覺。做到這一點,主要靠平時多朗讀,在充分熟悉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富有表情的朗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