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最適合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打火鍋了,前不久,北京的林大媽和幾位姐妹在一家藥膳火鍋店吃飯,服務員向她們推薦了一款藥膳火鍋。老姐妹們本想好好滋補一下,讓林大媽沒想到的是,吃后卻感覺自己走路有點頭暈。到附近醫(yī)院量血壓,林大媽竟然飆升到160毫米汞柱,林大媽不得不住進了醫(yī)院。
冬令進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辨體施食”,即根據各人體質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藥膳,可調整體質、有利健康,在防病于未然的同時,起到良好保健作用。若進補不當,不僅無法起到滋補養(yǎng)生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生活中,在4000多種常用中藥中,有87種可做藥膳原料,這些“藥食同源”的中藥與食物配伍、應用時都需要遵循中醫(yī)理論,使它們之間互相補充、協調一致,否則就會出現差錯或影響效果。
所謂藥膳,絕不是食物和中藥的累計相加,而是在中醫(y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人的體質年齡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身體狀態(tài)下,對中草藥的適用程度都不同。食用藥膳火鍋前,應先問清火鍋中草藥的具體種類和適用人群,再根據自己體質和身體狀況來決定。此外,不同的地區(qū),氣候條件、生活習慣有一定差異,在火鍋選料時要注意這些客觀因素。中醫(yī)對藥膳有著嚴格的禁忌,主要包括藥物配伍禁忌、藥膳與食物配伍禁忌、食物配伍禁忌和疾病忌口等。因此,人們在選擇藥膳火鍋時應謹慎。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藥膳”配方、“滋補火鍋”湯底所放原料隨意亂配,有的所用中藥材從藥理上與飯館所宣稱的滋補作用竟完全相反,給人們的健康埋下諸多隱患。如人參是滋補良藥,但人參藥性偏濕熱,適于補氣,可用于脾虛等癥,卻不宜為陽熱體質或某些慢性病人服用。
當歸黃芪烏骨雞
制作藥膳的量是有規(guī)范的,拿當歸黃芪烏骨雞這道經典藥膳來說,當歸和黃芪兩味中藥與烏雞的重量比應為1:100,即燉制一只重1千克的烏雞,當歸和黃芪加入 10克為宜,如果放多了,口感就會不好,補大了還容易上火,導致口干舌燥、五心煩躁的癥狀。再就是補陽的食材中有附子,放多了會中毒,導致惡心、嘔吐、頭昏等癥狀;再比如枸杞是滋補肝腎的,但每次用的量需要控制,一般體質的人每次放10粒左右,最多不要超過20粒。
專家提醒,藥膳雖不是中藥,但仍應該辨證施膳。如果大家都吃同樣一鍋滋補湯,就失去了藥膳的意義。比如肉湯里嘌呤偏多,患痛風的人喝了可能會誘發(fā)痛風,得不償失,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絕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不問寒熱虛實,盲目進補。否則,不僅無效,反而危害健康。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