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之辯
西風(fēng)瘦
國人談及名利,便生羞惡之心,鄙視之心 。以為追名逐利,是小人之為,非君子之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為名利所動。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span>
所謂“無己”,就是不要自己的軀體,讓自己的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間,以盡無窮之境,這就是忘我精神。莊子認(rèn)為人的生命是天地之氣,妙合而成。人生來自自然,人死歸于自然,所謂視死如歸,生與死,只不過是一個形態(tài)變化。莊子連生死都置之度外,還用名利嗎?莊子追求的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最高境界,這實在是虛靜無為的空想主義。人活著能離開軀體,讓精神活在世上?
司馬遷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乾隆帝游金山寺,面對浩浩湯湯的長江,川流不息的船帆。問法磐法師,“每天江面上,來來往往有多少條船啊?”法師答道“兩條,一條為名,一條為利?!痹诜ㄅ偷难劾铮簿褪钦f在佛的眼里,人的一生辛辛苦苦,勞勞累累,只為名利二字??芍^人無名無以為人,人無利無以養(yǎng)身。
有人養(yǎng)了一只小豬,小心侍候。每天放在山上,讓它開心玩樂,晚上細(xì)心清理豬圈,讓它清靜休息,好吃好喝地侍候,希望它長快些。有一天,小豬覺得今天的飯食不好吃,就絕食了。主人換了又換,小豬還是不吃,最后把食槽都推翻了。
主人生氣的用鞭子抽它,小豬委屈地躲在墻角。晚上小豬托夢于主人,“主人啊,你為什么要打我,你本來就是要侍候我的,我是用一身的肉體,換來一生的幸福。我能不盡情享樂嗎?”主人問:“我為什么要侍候你?”小豬說:“你是為名利呀,把我養(yǎng)得又白又胖,你就得名了;得到我一身的肉,你就得利了。你是用一生的勞累,換取一身的肉體。為了自己的一身肉體,你能不辛苦勞累嗎?”
主人啞然。醒來主人細(xì)細(xì)地想,是啊,我活著是為了什么呀?整天起早摸黑,忙忙碌碌,緊緊張張,就是為了一身肉體嗎?要是這樣,我還不如一只豬呢。是的,從生命的本質(zhì)來說,人和其他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來于自然,歸于自然。人和其他動物的區(qū)別就是,人活著就要追名逐利,名,讓你活得高尚;利,讓你活得健康。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他們都把人性推向極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就是要喝奶,你能說人性惡嗎?他是為利,有利才能生存;嬰兒的第一聲笑,是有人抱著,有人陪他玩,你能說人性善嗎?他是為名,為了得到大人的贊譽。人性本無善惡之分,好壞之分,只有欲,欲是人的本性,人的天性。就像老虎餓了就撲食,飽了就休息,高興就跳躍,痛苦就流淚。你能說老虎的捕殺,是惡嗎?老虎的護(hù)犢,是善嗎?
都不是,是欲,是一切生命的本能,是生存的需要,是自然,是天性。一位法師向眾僧繪聲繪色地講佛教的“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飲酒、不邪淫、不妄語、不眠高廣華麗之床、不裝扮打扮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講得汗流浹背,最后強調(diào)說:要做到這“八戒”,首先要做到無欲,做到無欲,便生慈悲之心、為善之心、羞惡之心、博愛之心,才能普度眾生,修成正果。
一個小僧問道:“師傅,您有欲嗎?”師傅答道“我無欲啊?!毙∩謫枺澳悄笪覀冏龅健鞍私洹?,不是您的欲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绷謩t徐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狈鸺摇⑹ト?、名人,都強調(diào)人有欲,但都追求人要無欲,以為“欲”為百惡之源,把無欲作為人生修煉的終極目標(biāo)。人真的能無欲嗎?不能!
何謂“人欲” ,即追名逐利,逐利,就是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解決溫飽問題,這是生命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試想一下,沒有“利”,人能托身于世上嗎?所以“逐利”,就是發(fā)展經(jīng)濟(jì),讓自己的生活,從貧窮走向“小康”,從“小康”走向“大同”。
“逐利”是人生的第一要素,是整個生命過程的基礎(chǔ)。有了“逐利”,才能“追名”。“追名”,就是修德,就是要修身養(yǎng)性,對社會要遵守“仁、義、禮、智、信”,對他人要做到“溫、良、恭、儉、讓”,“忠、信、仁、愛”是君子之美德,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
人生七十雖能隨意而為,但也要懂禮法,守規(guī)矩。所以“追名”,就是精神建設(shè),使自己的人生更完美、更真實、更獨立。王陽明從小就立志,要做個圣人,并為此矢志不渝。陽明“格竹”,悟出“知行合一”,龍場“悟道”,懂得,“心即理,心外無物”,從而達(dá)到“致良知”,成為半個圣人。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為國分憂,為民請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有“欲” ,但不能“貪欲”。佛教把貪、嗔、癡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于生死輪回,為惡之根源,又稱三不善根。何謂“貪”,《俱舍論》說“于他財物,惡欲名貪?!蓖ㄋ椎恼f,對于名利,對于財物,對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產(chǎn)生無厭足的追求、占有的欲望,這便失去了人的本真。
所以,人要主宰“名利”,不要被“名利”所役使,不能成為“名利”的奴仆。貪得無厭,會使人迷失方向,莊子說“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毙〉恼T惑讓人迷失方向,大的誘惑使人喪失本性。人如果喪失了本性,就不能稱之為人,就如同禽獸。所以人在“名利”面前,要學(xué)會權(quán)衡,要學(xué)會取舍,懂得知足者常樂。何謂“權(quán)衡”,權(quán)衡即稱的原理,稱砣,叫“權(quán)”,稱桿,叫“衡”。使用稱的時候,無論你前面掛多重的物品,稱砣都能在稱桿上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點。并隨物品的輕重變化而變化,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順勢而為的平衡,也是“中庸之道”。
所以,人在紛繁復(fù)雜社會中,對于“名利”,要權(quán)衡利與弊、得與失、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生與死、高尚與卑下、賢與不肖......從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辈粸槊蜎],適度適時,與時俱進(jìn),在花花綠綠的世界里,在千變?nèi)f化的社會中,作出最佳的決擇。
其實,人的一生,是一次生死的穿越。始于生,終于死,是一條不歸路。期間有多少名與利的誘惑,有多少成與敗的考驗,有多少生與死的決擇。文天祥身處南宋末年的戰(zhàn)亂中,國家即將衰亡,自己身陷囹圄。面對元世祖高官厚祿的利誘,他寧死不屈,毅然決然的選擇忠烈。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美名;司馬遷雖身處清明盛世漢武帝時代,卻因被人誣陷,下獄受刑,受盡折磨凌辱。他本可以選擇死亡,可他知道,有比生死名節(jié)更重要的事情做,那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為此他只能忍辱負(fù)重的活著,決不輕生。讓中華民族的煌煌歷史,得以薪火相傳。故曰:利以養(yǎng)身,名能傳世,精神不死,光照萬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