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養(yǎng)和補藥被國人賦予多高的禮遇!特別是當養(yǎng)生成為時尚,保養(yǎng)成為話題的現(xiàn)在,補養(yǎng)藥的使用更是日趨普遍,甚至有從醫(yī)院、藥店走向家庭、餐桌的趨勢。但是,即便是一個身體有所虧空、有所虛損的病人,到底虛在何處、到底適合哪種補養(yǎng)藥并非人所共知,對補藥的種種誤解,卻足以貽誤那些流傳至今,擁有上千年歷史的經(jīng)典好藥的藥效。
一、補中益氣丸
最早出處:金代《脾胃論》
使用歷史:980年
主要成分:黃芪、甘草、白術(shù)、人參、當歸、升麻、柴胡、橘皮
整體藥性:溫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
典型征象:面黃肌瘦,手無縛雞之力
二、金匱腎氣丸
不會反彈的減肥藥
最早出處:東漢《金匱要略》
使用歷史:1800年
主要成分: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炙)、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
整體藥性:熱
功能主治: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典型征象:肥胖,怕冷,夜尿多
三、人參歸脾丸
“慈母綜合征”的首選
最早出處:宋代《濟生方》
使用時間:750年
主要成分: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炙黃芪、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炒)、遠志(去心甘草炙)、木香、炙甘草
整體藥性:溫
功能主治: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用于氣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黃,月經(jīng)量少、色淡
典型征象:面黃肌瘦,失眠健忘
四、附子理中丸
中成藥里的“純爺們兒”
最早出處:東漢《傷寒論》
使用歷史:1800年
主要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shù)(炒)、干姜、甘草
整體藥性:熱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典型征象:膚白虛胖,肚子怕冷,遇冷食冷即瀉
五、八珍丸
開給“黃臉婆”的美容方
最早出處:明代《正體類要》
使用時間:480年
主要成分:當歸、黨參、白術(shù)(炒)、茯苓、甘草、白芍、川芎、熟地黃
整體藥性:溫
功能主治:補氣益血,健脾和胃。用于氣血兩虛引起的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經(jīng)過多
典型征象:無精打采的“黃臉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