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梵像卷
紙本設色,主畫:30.4x1636.5 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故畫 001003)
PNG圖像 - 1.82?GB
此《大理國梵像卷》又名《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畫卷紙本,高30.4厘米,長1635.5厘米,畫卷分為134開,畫人物628個,傅色貼金,極為精采,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由南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繪。全卷分為一百三十四圖,畫人物六百多人。畫卷題材以描繪佛教故事為主,全卷精描細繪,衣冠特征符合文獻記載,繪畫風格則與唐宋道釋畫、西藏佛畫、東南亞造像密切相關(guān),是研究南詔、大理國佛教史、藝術(shù)史、民族史的重要資料。
此圖原來為長卷,明朝正統(tǒng)年間,《大理國梵像卷》卷的收藏地金陵(今南京)天界寺被水淹,畫卷被浸濕,遂改為冊頁裝,后又恢復為卷軸。畫卷上下邊緣均繪裝飾圖案,天頭為佛教法器金剛杵、金剛鈴,地腳為佛教圣物蓮花或卷云,中間部分即為圖畫、題記。因此畫卷還保留有冊頁的折痕。一百三十四圖后有盛德五年(1180)庚子歲正月十一日釋妙光題跋云:“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描諸圣容,以利蒼生,求我記之?!?盛德是段智興的第二個年號,這也可能是該畫卷完成的時間。畫卷中第 6 圖題記明確標名「利貞皇帝 信畫」,“利貞” 是段智興的第一個年號,使用時間為 1172 至 1175 年,這應該是是張勝溫奉皇帝段智興之命的作畫時間。
1、利貞皇帝禮佛圖
描繪大理國第十八代國王利貞皇帝段智興帶領(lǐng)朝內(nèi)文武百官到蒼山腳下的寺院中禮佛的情景。
2、諸佛、菩薩、佛母、天王和護法等數(shù)百位佛教人物
大致描繪四金剛護法、八大龍王、十六觀世音菩薩、五佛會圖、七佛圖、維摩經(jīng)變、四大菩薩、六佛母、十六羅漢、禪宗六祖、人大高僧、十二天神等。
3、梵文多心(心經(jīng))和護國寶幢
寶幢(經(jīng)幢)是刻有佛號或經(jīng)咒的石柱。多心(心經(jīng))、護國寶幢均用梵文書寫而成。
4、十六國王圖
描繪南詔勸豐祐時期,大理地區(qū)周邊十六個國家的國王到大理來朝圣的情景。
1、引首清乾隆 跋
大理國畫。世不經(jīng)見。歷代畫譜亦罕有稱者。內(nèi)府藏其國人張勝溫梵像長卷。釋妙光識。盛德五年庚子月日。宋濂跋謂在宋理宗嘉熙四年。曩閱張照文集。有跋五代無名氏圖卷。疑與是圖相表裡。其考大理始末甚詳。以篇首文經(jīng)元年。為段思英偽號。計其時則後晉開運三年。今此卷乃南宋間物。相距幾三百載。彼所紀有阿嵯耶觀音遺蹟。而此遍繪諸佛菩薩梵天應真八部等眾。不及阿嵯耶觀音號。則非張照所見明甚。顧卷中諸像。相好莊嚴。傅色塗金。並極精采。楮質(zhì)復淳古堅緻。與金粟箋相埒。舊畫流傳。若此信可寶貴。不得以蠻徼描工所為而忽之。第前後位置。蹖舛襍出。因復諦玩諸跋。知此圖在明洪武間。初本長卷。僧德泰藏之天界寺中。至正統(tǒng)時。經(jīng)水漸漬。乃裝成冊。不知何時復還卷軸舊觀。既已裝池屢易。其錯簡固宜。且卷端列旌幢儀從。貌其國主執(zhí)鑪瞻禮狀。以冠香嚴法相。頗為不倫。卷末復繪天竺十六國王。釋宗泐謂是外護佛法之人。亦應以類附。爰命丁觀鵬仿其法為蠻王禮佛圖。而以四天王像以下。諸佛祖菩薩。至二寶幢。另摹一卷。為法界源流圖。兩存之使無淆紊。此原卷則仍其舊。在昔道子楞伽輩。以繪事演象教。華嚴變現(xiàn)。摹儗無邊。不聞於獅臺鹿苑中。參以塵俗軌躅。雖佛無人我相。即合即離。豈復存分別想。而欲於色界畫禪。探尋須彌香海。則法流一滴。自判淨凡。遂識緣起如右。乾隆癸未孟冬月望。御筆。
2、宋濂 跋
右梵像一卷。大理國畫師張勝溫之所貌。其左題云。為利貞皇帝??信畫。後有釋妙光記。文稱盛德五年庚子正月十一日。凡其施色塗金。皆極精緻。而所書之字亦不惡云。大理本漢楪榆。唐南詔之地。諸蠻據(jù)而有之。初號大蒙。次更大禮。而後改以今名者。則石晉時段思平也。至宋季微弱。委政高祥高和兄弟。元憲宗帥師滅其國。而郡縣之。其所謂庚子。蓋宋理宗嘉熙四年。而利貞者。即段氏之諸孫也。夫以蠻夷竊彈丸之地。黃屋左纛。僭擬位號。固置之不必言。然即是而觀。世人樂善之誠。胥皆本乎天性。初無華夷中外之殊也。東山禪師德泰。以重購獲此卷。持以相示。遂題其後而歸之。翰林學士金華宋濂題。
3、釋宗泐 跋(洪武戊午秋)
右大理國人張勝溫所畫佛菩薩眾像一卷。繪事工緻。誠佳畫也。然既畫佛菩薩應真八部等眾。而始於其國主。終之以天竺十六國王者。蓋國王為外護佛法之人故也。大理即今之雲(yún)南。唐封南詔王。至懿宗時。其酋龍始僭號改元。而稱驃信。其國人有禮禮儀。擎誦佛書。碧紙金銀字間書。若坦綽趙般若宗之大悲經(jīng)是已。坦綽。蓋官名。亦酋望也。德泰藏主請題。故及之。洪武戊午秋。天界善世禪寺住持釋宗泐識。
4、釋來復 跋(洪武十二年)
天界藏主泰東山所藏大理國工張勝溫所畫佛菩薩阿羅漢及諸祖等像一帙。設色精緻。金碧爛然。瞻對如存。世稱希有。東山徵予題其後。於是焚香稽首而作讚曰。諸佛法身。遍虛空界。含攝一切。無襍無壞。示有應化。應化非真。世出世間。敻超色塵。隨感而通。無刻不現(xiàn)。利物應機?;螂[或顯。百億須彌。龍宮魔窟。蠻貊羌夷。覩相聞名。悉皆敬禮。頂戴歸依。涌躍歡喜?;蚴毦?。珂貝珠珍。或作臺殿。黃金白銀。迺至五采。繪形圖像。惟心所求。功德無量。滇池之南。有國大蒙。作藩中夏。惟佛是宗。王妃宰臣。以善為寶。膠彩糜金。成此相好。菩薩羅漢。慈威儼然。亦有龍鬼。擁護後先。幡蓋旌幢。樹林池沼。蓮花交敷。旃檀圍繞。集茲眾妙。間錯莊嚴?;叵蚱刑帷J狡照?。內(nèi)根外塵?;ハ嗌嫒?。根塵俱消。真妄不立。轉(zhuǎn)境為智。妙觀在心。非空非有。亙古亙今。我及眾生。與佛同體。贊之仰之。永垂來裔。洪武十二年歲次己未秋季月。前靈隱住山沙門釋豫章來復拜贊。
5、曾英 跋(永樂十一年)
右大理國張勝溫所畫佛菩薩聖像一帙。金碧焜煌。耀人耳目。雖顧虎頭李伯時輩。亦可與頡頏者矣。或謂佛者覺也。非聲色可求。殊不究世人溺於昏濁。自昧靈臺。故假之形像。俾其觀相生善。豈徒然哉。東山泰藏主。乃全室禪師之弟子也。自游方時。獲此卷。珍藏什襲。亦有年矣。自東山遷化。此卷流落他所。今明上人重購而歸。蓋不忘其先師手澤也。夫物之離合。亦有其時。與合浦之珠。延平之劍。豈相遠乎。一日命余跋其後。故不媿題其卷尾而歸之。且以示其後人云。永樂十一年歲在癸巳嘉平月西昌晚生曾英書
6、天順己卯歲秋九月望後一日 跋
天順己卯歲秋九月望後一日?;蹮羲伦〕昼R空出示所藏其師祖東山泰上人。曩居天界時。得大理國工張勝溫所繪佛像阿羅漢及諸等像一帙。殆謂不幸?guī)熥鎴A寂之後。斯圖流落他所。幸其師月峰復購歸于本寺。至于正統(tǒng)己巳。洪水驟漲。遽漫斯帙。鏡空旋拯於水。得完其圖。奈被水漸漬。卷為脫落。弗遂披閱。請里之士尹希怡裝潢成帙。干余言以識三世珍襲之志。予備玩之。前翰林學士金華宋濂。天界善世禪宗渤(應作泐)。同門僧來復。述之詳悉。奚容予言。辭弗再致。遂概述緒餘以復。予惟大理國工。善繪斯圖。筆力精緻。金碧輝煌。前列諸佛。儼現(xiàn)空界。超出塵凡。隨感應化。隱顯百億。無端無量。形像百千。咸在敬仰。以故知夫東山泰上人得慕斯圖於天界。天界歸而藏諸慧燈。其嗜之志。(下缺)
卷末釋妙光題記
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掜諸聖容。以利蒼生。求我記之。夫至虛至極。有極則有虛。虛極之中。自生明相矣。明相生一氣。一氣成大千。有眾生焉。有佛出矣。眾生無量。佛海無邊。一一乘形??嗫酀鷽o。知則皆影像。濟也實如神。慕張吳之遺風。憐武氏之美跡者耳。當願眾生心中佛。佛心中眾生。唯佛與眾生。無一聖凡異。妙出於手。靈顯於心。家用國興。身安富有。盛德五年庚子歲正月十一日。釋妙光謹記
鈐印信息
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祕殿珠林、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祕殿新編、珠林重定、乾清宮鑑藏寶、乾清至寶、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壽、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宣統(tǒng)鑑賞、無逸齋精鑑璽、水月兩澂明、千潭月印、得大自在、雲(yún)霞思、筆花春雨、筆花春雨、妙意寫清快、清吟寄遐思、中心止水靜、見天心、歡喜圖、如如、如是觀、心清聞妙香、研露、經(jīng)史笥、吟詠春風裡
附:田懷清:段王爺崇佛記 大理國國王段智興與佛教
佛教從唐代開始,分別由中原內(nèi)陸,印度、緬甸、西藏等多條線路傳入南詔、大理國境內(nèi),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佛教不可避免地要與歷代南詔、大理國國王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佛教自傳入大理地區(qū)后,得到了南詔、大理國王的扶持,他們之所以扶持佛教,是因為佛教以息心去欲、清凈善性為勸世宗義,能有助于南詔、大理國統(tǒng)治者寧邦御民的治國方略。
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是大理國段氏第18代國王,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嗣位,當年改元利貞。后又改元盛德、嘉會、元享、定安。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段智興卒,在位二十九年。據(jù)胡蔚本《南詔野史》記載,段智興在位期間,曾遣李觀音得等至廣西橫山砦(今在廣西南寧府江上)求市馬。光宗庚戌紹熙元年(1190年),修十六寺。寧宗乙慶元元年(1195年)修龍首、龍尾二關(guān),三陽城。從現(xiàn)在保留的文物資料來看,段智興統(tǒng)治期間,不僅維修了大理地區(qū)的十六座寺廟,而且還敕令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繪制了一卷《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又稱作《張勝溫畫卷》。同時又敕命大理地區(qū)的能工巧匠雕琢了劍川石鐘山石窟1~8窟佛、觀音、明王、護法神及南詔、大理國王造像。從中不難看出,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是一位好佛、信佛、崇佛、對佛教十分虔誠的皇帝。由于他帶頭信仰佛教,一度使大理國佛教的發(fā)展及佛教信仰更顯示出普及性和社會性。
一、大理國國王段智興與《張勝溫畫卷》
《張勝溫畫卷》,又名《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畫卷紙本,高30.4厘米,長1635.5厘米,畫卷分為134開,畫人物628個,傅色貼金,極為精采,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為我國佛教藝術(shù)的瑰寶,同時也是世界佛教圖像畫中的瑰寶。畫卷63~67圖是釋迦牟尼佛會圖,在63圖上有“奉為皇帝白票信畫”,這位皇帝就是段智興,第6圖題記明確標名“利貞皇帝白票信畫”,“利貞”是段智興的第一個年號,使用時間為1172~1175年,這是張勝溫奉皇帝段智興之命的作畫時間。畫后有盛德五年庚子歲正月十一日釋妙光題跋云:“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描諸圣容,以利蒼生,求我記之?!笔⒌挛迥甓沃桥d的第二個年號,盛德五年即公元1180年,是該畫卷完成的時間。也就是說張勝溫奉皇帝段智興之命,大約先后花了9年(1172~1180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巨型畫卷。
大理國《張勝溫畫卷》是研究南詔、大理國佛教史、藝術(shù)史、民族史的重要資料。在《張勝溫畫卷》中有顯教釋迦牟尼牟尼佛會圖,又有密教的大日遍照佛;有顯教觀音,也有密教觀音,還有具有地方特點的密教觀音,如阿嵯耶觀音,梵僧觀世音、建國觀世音、真身觀世音、易長觀世音等像②。阿嵯耶觀音像全身板直,雙腿并攏,下著裙上多刻雙U形線,秀美纖長,高聳的束發(fā),尖瘦的臉型,細蜂腰和纖細的手臂,具有濃厚的大理國佛像特色,接近鄰國泰國、柬埔寨等所謂印度支那半島地區(qū)的造像風格。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古正美教授在研究畫卷中的“真身觀世音像”時說“所謂真身”,在觀音佛王傳統(tǒng)的用詞上,應有帝王的觀音身或佛王身的意思。因此,此“真身觀世音”像也是一尊觀音佛王造像?!梢灾钢^段智興的觀音佛王造像④?!睆摹稄垊贉禺嬀怼房梢钥闯?,大理的阿吒力教不是單純的密教,而是顯,密二教相融。在密教形成的過程中,有印度僧人普立陀訶,贊陀崛多等僧人傳入的密教,也有中原內(nèi)陸,西藏等地傳入的密教。
二、大理國王段智興與劍川石鐘山石窟
劍川石鐘山石窟被譽為“南天瑰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劍川石鐘山石窟分為石鐘寺,獅子關(guān)和沙登箐三個片區(qū)。現(xiàn)重點談談石鐘寺區(qū)和獅子關(guān)區(qū)的石刻造像。石鐘寺區(qū)和獅子關(guān)片區(qū)的石窟中已發(fā)現(xiàn)二處“盛德四年”的題記,“盛德”是大理國段智興的第二個年號,盛德四年即1179年,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成畫的時間相當。
劍川石鐘山石窟第1號窟雕王者造像,王者頭戴金剛寶塔式寶冠,身著圓領(lǐng)寬袖長袍,端坐于龍椅上。王者左右侍者7人??邇?nèi)雕像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是南詔王“異牟尋議政圖”,也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是大理國國王段思良(思胄)及相國與宮廷侍從的禮佛造像,另外還有多種說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石鐘寺區(qū)第2號窟雕王者造像,王者頭戴金剛寶塔之冠,端坐龍椅上,左右共雕侍者15人,整窟雕像十分精美,細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該窟雕像有的研究者認為是南詔王“閣邏鳳出巡圖”、“閣羅鳳議政圖”,也有學者說是大理國“段思平雕像”。
石鐘寺區(qū)第3窟雕地藏菩薩像。雕像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第106幅的地藏菩薩造像相同。
石鐘寺區(qū)第4窟雕華嚴三圣像。正中雕毗盧遮佛,左右雕文殊,普賢像,毗盧遮那像背后為阿難,迦葉二弟子。
石鐘寺區(qū)第5窟維摩詰及觀音像。窟正中雕維維摩詰居士,盤膝坐于巖石上,頭頂鬢上纏帕,身著交襟寬袖衣,右手結(jié)印陳胸前,左手執(zhí)羽扇置左盤足上,面容清瘦,俗稱“愁面觀音”。敦煌,北京等地的部分佛學研究專家認為,窟內(nèi)雕的是一位大理的高僧像,而不是維摩詰像。窟的左側(cè)雕一耳龕,龕的正中雕阿嵯耶觀音像,善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須旅座上,跌足踏二蓮花,手結(jié)妙音天印,像左右有二供養(yǎng)人。下臺正中雕一替身佛(李霖燦先生稱為“替身僧”),結(jié)定印,左右有二供養(yǎng)人。窟的右側(cè),耳龕正中雕楊枝觀音,右手持柳枝,左手托缽,結(jié)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上,左右雕二供養(yǎng)人。下臺正中雕一替身佛,左右雕二供養(yǎng)人。
石鐘寺區(qū)第6號窟雕一佛二弟子八明王二護法神像,窟長11米,高3米。是石鐘寺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窟,俗稱“明王堂”。龕臺正中雕大日遍照佛,袒右胸,左手結(jié)定印,右手結(jié)觸地印,結(jié)跏趺坐于蓮座上面。其造像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第84幅“南無大日遍照佛”相同。佛像左右雕阿難、迦葉二弟子,兩像站立蓮臺,雙手合十于胸前,后龕壁有二榜題,左榜題墨書“是無上咒,是無等咒”;右榜題墨書“泛淡祥光,泛淡慈光”。大日遍照佛兩側(cè)雕有“八大明王”。旁有題書,自左至右為:“大圣東方六足尊明王”,“大圣東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南方無能圣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輪明王”、“大圣西方馬頭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發(fā)(笑)明王”、“大圣北方步擲明王”、“大圣東北方不動尊明王”。八大明王后背有火焰紋身光,身光上面雕有5尊禪定小佛,八大明王身光上共雕40尊小佛。在八大明王的左右兩側(cè),又雕護法神多聞天和大黑天神。大日遍照佛及八大明王的底座高1.4米,上面雕有獅、虎、象、牛、馬、鹿、麒麟等動物。八大明王造像是我國石窟藝術(shù)中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大,獨一無二的一窟,對研究大理國佛教密宗有較高的學術(shù)價值。據(jù)李正覺先生研究,石鐘寺第6窟的八大明王造像是根據(jù)唐朝達摩棲那所譯的《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茶利焰鬢熾盛佛頂經(jīng)》記載雕刻的⑤。羅炤先生對此窟有較深的研究,他在《劍川石窟石鐘寺第六窟考釋》一文中說:“劍川石窟第六窟應名為'尊勝佛頂曼荼羅窟’或'大妙金剛佛頂窟’”?!且罁?jù)《大妙金剛佛頂經(jīng)》開鑿雕造的,此窟之佛,明王像與圖五的標示完全相符。至此,我們基本明了了此窟的宗教內(nèi)涵—它是一座展示佛頂信仰與金剛界教法(特別是大樂金剛法與忿怒明王法)有機融合的曼荼羅窟。
石鐘寺區(qū)第7號窟雕楊枝觀音像,又稱甘露觀音,俗稱“剖腹觀音”。石窟長12.5米。觀音像高1.52米,頭戴化佛寶冠,身著短袖長衣,項飾瓔珞,右手舉柳枝(稍殘),左手托缽于腹部。左右兩側(cè)有二侍女。龕頂?shù)氖谏嫌辛邪追垲}書的藏文題記,漢譯大意是:“將世間受無邊苦難的眾生,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是佛!當把您的尊顏刻在巖壁上時,懇請佛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惡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吧!吉祥!”。石鐘山石窟第7號窟有藏文題記,說明西藏僧人古代曾到石鐘寺區(qū)石窟朝拜。
石鐘區(qū)第8號窟雕女根、佛、佛母、天王像。石窟正中雕一蓮花座,蓮座上面雕一“女根”,即“女性生殖器”,俗稱“阿姎白”??弑趦?nèi)兩側(cè)各線刻一佛像,右邊為毗盧佛,左邊為阿彌陀佛。毗盧佛下又刻一尊“替身佛”,左右刻四臂尊勝佛母,阿修羅像;阿彌陀佛下刻地藏菩薩像,左右刻觀音像、大勢至菩薩像??咄庾笥覂蛇叺穸嗦勌焱鹾统謬焱跸?,左天王龕外側(cè),又有一小龕,龕正中蓮座上雕毗盧佛,座下雕一“替身佛”,左右雕四臂尊勝佛母像和六臂阿修羅像??唔斢心珪}記“盛德四年作□已亥八月三日記”?!笆⒌滤哪辍保?179年。窟內(nèi)壁及窟左側(cè)均雕有四臂尊勝佛母像,像的名稱與西藏密宗供奉的尊勝佛像相同,大理地區(qū)信奉的尊勝佛母像有四臂,西藏密宗供奉的尊勝佛母像有八臂,大理地區(qū)信奉的密宗勝佛母像可能由西藏傳入。”
劍川石窟獅子關(guān)區(qū)第9號窟雕王者造像。窟正中雕一王者像,頭戴蓮花瓣形王冠。左邊雕王妃及小孩;王者右邊雕1小孩,左右有2侍從。民間稱此窟為“全家福”。王者與王妃之間有一題榜書:“大圣耳呈躅□□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等尊容元改造像昌寧記之”。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此窟雕像是南詔王細奴羅像。
獅子關(guān)區(qū)第10號窟雕梵僧觀世音像,窟正中浮雕梵僧立像,頭戴二層方形赤蓮冠,頭后有圓形浮雕佛光。左手持凈水瓶,右手結(jié)論辯印。梵僧像左腳傍雕有一犬。梵僧左肩外有一題榜書:“紫石云中信境蘭若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榜楊天王秀創(chuàng)”。該窟梵僧造像是南詔阿嵯耶觀音的化身,其造型與《南詔圖傳》中的梵僧像相同,是南詔開國梵僧化齋故事的再現(xiàn)。同時還與大理國《張勝畫卷》第58幅的“梵僧觀世音菩薩”像和第86幅的“建國觀世音菩薩”像相同,其雕琢的粉本就是來源于《張勝溫畫卷》上的“梵僧觀世音菩薩”像,雕琢時代為大理國段智興盛德四年(1179年)。
獅子關(guān)區(qū)第11號窟雕護法力士像。龕的正中浮雕一護法力士像,面部已毀壞,發(fā)卷曲,雙手執(zhí)一法器,法器尖部作回卷狀。像旁刻“波斯國人”四字。其造像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第128幅“守護摩醯首羅眾(即大自在天像)”,像左下方繪一牽牛的侍衛(wèi)像,卷發(fā),足穿長筒靴,左手執(zhí)一尖部卷曲的法器的護法金剛力士像相同。
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qū),1-8窟雕像工程浩大,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少數(shù)幾個施主就能完成的。石窟開鑿的時間正好是大理國段智興盛德年間,當時可能是由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敕造的,也就是說石窟從設計、規(guī)劃、施工開鑿都是由官府主持營造的。前面談到的大日遍照佛、阿嵯耶觀音像、梵僧觀世音像等雕像的粉本就來源于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特別是劍川石鐘山石窟中和《張勝溫畫卷》中都有相同的“替身佛”(替身僧),地方特點較為突出。據(jù)楊郁生先生研究“替佛僧”、李霖燦先生稱為“替身僧”,白族地區(qū)的阿吒力又有“魂佛僧”、“化佛僧”、“引佛僧”、“現(xiàn)佛僧”等多種叫法,叫法不同,但宗教職能是一致的,即是一位替佛在現(xiàn)世說法傳教的僧人。'替佛僧’是阿叱力教的創(chuàng)造,但不是發(fā)明,他明顯是來自巫的巫術(shù)和巫儀。白族地區(qū)的巫師在作法中經(jīng)常自稱是神的代言人,是神附體而胡言亂語、手舞足蹈,巫術(shù)中的'跳神’,實際上是'神在跳舞’。我們沒有見過阿叱力'替佛僧’在法會中的表演,但在劍川石窟、《張勝溫畫卷》中能經(jīng)常碰上那熟悉的面容。劍川石窟石鐘山區(qū)八號窟(俗稱'阿姎白’)龕壁線刻'阿閦佛’寶座正前方,有一位結(jié)跏趺坐的僧人。第五號窟阿嵯耶觀音和甘露觀音的正下方,亦分別有兩位跏趺坐的僧人?!稄垊贉禺嬀怼?#39;南無釋迦佛會’圖,釋迦牟尼佛寶座前也畫了跏趺的僧人。'南無逾城世尊佛’畫中亦有一位。以上各尊'替佛僧’的造型均僧相、趺坐,身后有頭光或背光,嚴肅端莊,與佛或菩薩處在同一條垂直中心線上。'替佛僧’是阿叱力教的一種最有地方民族的'土特產(chǎn)品’也極大地豐富了南詔大理佛教藝術(shù)的個性化和民族化?!?/p>
三、重修十六大寺,再現(xiàn)南詔、大理國寺廟輝煌
由于佛教的不斷發(fā)展,南詔、大理國時期曾在大理地區(qū)建造了眾多的寺廟,但大理地區(qū)是地震頻繁的地區(qū)之一,很多寺廟在地震中被毀壞。到大理國段智興時,被地震毀壞的十六寺、龍首城、龍尾城、三陽城等古建筑得到了修復、重建,再現(xiàn)了南詔、大理國寺廟的輝煌。
四、設置僧官完善佛教管理制度
大理崇圣寺是南詔、大理國的皇家寺院,大理國國主段智興曾在崇圣寺內(nèi)設置僧官管理僧尼及佛事活動。姚安縣陽派鎮(zhèn)陽派村興寶寺內(nèi)立有一塊大理國段智興元享二年(1186年)的《興寶寺德化銘并序》碑,題《大理國上公高踰城光再建弄棟華府陽派郡興寶寺德化銘并序》,皇都崇圣寺粉團侍郎賞米黃繡手披釋儒才照僧錄阇梨楊才照奉命撰?!盎识汲缡ニ隆奔创罄沓缡ニ?,阿阇梨楊才照曾被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授予“僧錄”之職,負責管理佛教僧尼事務?!吧洝钡脑O置始于后秦,據(jù)《高僧傳》卷六載,秦主命道契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至唐重置,掌全國僧籍,僧官補授、寺院管理等事宜。日本圓仁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載:“僧錄統(tǒng)領(lǐng)天下諸寺,整理佛法?!碧埔院蟮匚簧仙?,相當于早期的“僧正”、“沙門統(tǒng)”,為僧官之最高職務。宋代因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化仿唐較強,故僧官的名稱與唐、宋的名稱相同。
綜上所述,大理國國王段智興在發(fā)展佛教信仰的過程中,曾掀起過三個大的高潮:一是敕令描工張勝溫繪制了珍貴的《梵像卷》;二是敕造了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qū)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造像;三是維修重建了被地震毀壞的十六座寺廟,使佛教信仰得到廣泛普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