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
提起周汝昌,幾乎人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紅學大師,其實在書法上他也頗有造詣。
他毫不吝嗇地贊美書法這門藝術(shù):“書法的字不是'刻板'字,而是又靜止、又運動著的藝境,它又沉著,又流麗;又莊嚴,又飛動;又穩(wěn)重,又瀟灑;又含蘊,又痛快——簡直是一種無與倫比、也無以名之的超等造詣的特級表現(xiàn),全人類沒有第二份可以相提并論的文化奇觀、藝術(shù)絕詣。”
對他來說,書法就是他的“避難所”,九十余年里,他癡迷書法,最艱難的時候也要買碑帖練書法。
01
1918年春天,周汝昌出生于天津咸水沽鎮(zhèn)的書香門第,家中排行第五。其祖父名周銅,捐過清朝“同知”,平生酷愛戲劇、音樂、書畫、文物。父親周景頤,為光緒年的末科秀才,熱心支持地方文化和藝術(shù)活動,而且書法在當?shù)匦∮忻麣猓荒甑筋^,求書者絡(luò)繹不絕。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周汝昌自小就醉心文學藝術(shù),幼年喜歡畫畫,有著強烈的求知欲。
周汝昌曾經(jīng)在采訪中自述,母親最愛《紅樓夢》,時常給他講書中的故事,因此《紅樓夢》從小便在他的精神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果說母親開啟了周汝昌的紅學啟蒙,那么父親則在書法上給了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親雖然善書,但是從來不直接教他怎么寫,而是讓他自由發(fā)展。他小時候給父親做書童,研磨、撐紙,慢慢觀察、思考,逐漸對書法有所領(lǐng)悟。原來,父親的書法是由歐陽詢楷書入手,行書學的是蘇東坡。于是乎,9歲上小學后,他也想由歐楷入手,但遭到了書法老師的拒絕——必須由顏真卿、柳公權(quán)入手??伤⒉幌矚g顏、柳,即便是后來,他依然認為,初學書法不應(yīng)該從顏、柳入手,不是因為顏、柳不好,而是“如果從顏、柳的楷書入手,你永遠越不過那個關(guān),再往上級探討,(有更高的)造詣。顏、柳是唐代中期的一個關(guān)口”。
周汝昌
初中的時候,周汝昌遇到一個很好的書法老師,非常敬重他,但他教的是魏碑。于是周汝昌寫了很多年的魏碑,受到了很多人的影響。但他越寫越迷茫。直到有一天,他題寫信封時,被四哥周祜昌看見了。寫完之后,四哥皺著眼眉嘆氣,說:“你這個字怎么越寫越難看?!币徽Z點醒夢中人,當時周汝昌仿佛從蒙昧之中回過神來——“原來我的字在哥哥眼中這么難看”。于是立刻放下魏碑。
其實,魏碑書法上承漢隸,下啟唐楷,康有為盛贊魏碑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精神飛動,“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碑為可宗”。學習魏碑而成大家的有很多,比如趙之謙、何紹基、弘一法師,等等。
那為什么周汝昌的魏碑書會被哥哥認為丑呢?他后來在《永字八法》中談到:“從清末興起的,因救'帖派’之弊,提倡學魏碑。不善學者也在實質(zhì)上寫成極端僵死板硬的呆字,這是變相的'算子書’。”顯然,“不善學者”不僅難學到北碑筆法真諦,反而容易弄成“渾身病態(tài)”,自然“難看”。這一經(jīng)歷,可謂是周汝昌學書歷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
縱觀周汝昌的紅學研究和書法學習,哥哥周祜昌始終是個關(guān)鍵人物。周祜昌生于1913年,比周汝昌大五歲。他曾就讀于南開大學國文系,但在畢業(yè)前夕忽然堅決退學,轉(zhuǎn)而到天津浙江興業(yè)銀行任職員。他對《紅樓夢》可謂如癡如醉,同樣畢生投身紅學研究。
據(jù)周汝昌回憶,哥哥沒事兒的時候喜歡逛天津勸業(yè)場(建于1928年,曾是天津最大的一家商場)的舊書店,那里有舊書,還有影印的舊帖,便宜的不得了。當時沒人要,他就買來,“每星期回家給我?guī)淼牟皇莿e的,是帖,是碑帖。我如魚得水。從當時到現(xiàn)在,市面上能看到的書法名作,名碑名帖,我不敢說全看了,大概90%我能夠入目了。這樣我的書法道路走向了正途。”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買書法紙可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于是周汝昌就用舊報紙,兩面寫字,專門臨習歐書。歐陽詢是由隋朝入唐的人,他的書法既有南朝的風格,也有北朝的元素。在周汝昌看來,就楷書而言,自隋入唐時已然發(fā)展到頂峰。也是從歐陽詢的書法中,周汝昌慢慢體會到,楷書真正的源頭是王羲之。“六朝風格,是骨干之外,帶著風流瀟灑。那就是右軍?!?/strong>于是他從歐陽詢,一步步摸索到王右軍。至此,周汝昌總算找到了自己的書學方向,心慕手追右軍書法數(shù)十年,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書寫風格。
??《永字八法》(增訂版)??
含周汝昌珍藏書法碑帖印本
02
1940年秋,周汝昌入燕京大學西語系讀書。誰知只讀了一年半,燕園便被日軍侵占,教授們被押往山東的集中營,學生被迫解散。1941年冬,周汝昌回到天津咸水沽家鄉(xiāng),為逃避漢奸的搜索,遁居在“暗室”中,幾無生趣,于是以書法作為寄托。
周汝昌與四哥二人一起研習碑帖,共同關(guān)心研究的一大主題就是歐陽詢的《皇甫碑》。過去,有人看《皇甫君碑》結(jié)體峻俏、風姿跌宕,《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平直中正,結(jié)合孫過庭在《書譜》中云“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初謂既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就認為《皇甫君碑》是歐陽詢年輕時候的筆致。而周汝昌研究碑文,從碑上的官職等級等信息考證《皇甫君碑》是“歐陽最老書”,《九成宮》反而是年輕時作品。1947年,他將研究心得寫成《歐書皇甫碑新跋》一文。
研習書法之外,他還撰寫了許多憂憤激烈的詩詞,并“冒昧”寫給當時的老師顧隨,由此與顧隨經(jīng)常書信唱和往來??箲?zhàn)勝利后,1947年周汝昌重新考入燕園。有一次顧隨在信中提到:“能復(fù)抽暇為小文向各報投稿不?既可以資練習,又可以與人多結(jié)文字緣。如有,可代為介紹發(fā)表?!?/span>
于是,周汝昌將寫的兩篇文章發(fā)給了老師,一篇是《歐書皇甫碑新跋》;一篇是1947年在學校圖書館發(fā)現(xiàn)曹雪芹好友愛新覺羅·敦敏的《懋齋詩抄》后,撰寫的《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要知道,《懋齋詩抄》是胡適苦尋二十六年未得的文獻,而敏銳的四哥周祜昌在胡適文中發(fā)現(xiàn)這一“憾事”后,寫信給周汝昌,讓他去燕京大學圖書館尋找此書。而天賜機緣,周汝昌果真在圖書館找到此書。書中收錄了六首與曹雪芹生平有關(guān)的詩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根據(jù)新材料寫成的《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當年很快發(fā)表在《天津民國日報》上。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讀到周汝昌文章后,相當重視,竟然寫信與還是學生的周汝昌探討。周汝昌“以此為始,通信頻繁,討論切磋”,成就了與胡適的一段交誼。
而那篇《歐書皇甫碑新跋》卻遲遲沒有發(fā)表(這篇文章,1965年周汝昌進行過刪改修訂,即是《永字八法》收錄的《皇甫碑為歐陽最老書》)。周汝昌的小女兒周倫玲,長期協(xié)助父親整理書稿,她不無感慨:“假若當初首先刊發(fā)的是這篇考辨《皇甫碑》之文,也許父親會走上另一條路,也未可知也。”
03
即使將精力全部投入紅學研究之后,周汝昌也并沒有落下書法。對書法的熱愛與癡迷,已然成為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燕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院畢業(yè)后,1952年周汝昌赴四川華西大學任外文系講師,后來調(diào)入四川大學任教。而《紅樓夢新證》1953年問世,反響盛極一時,周汝昌成為“紅人”,被調(diào)回北京。1954年返回北京后,周汝昌住在東四十條北面的門樓胡同;1959年,搬到無量大人胡同(今燈市口的金魚胡同附近);約1978年,又搬到朝陽門內(nèi)的南竹竿胡同。這幾個地方相距不遠,而且離北京的文玩商場很近。他平日喜歡搜集影印的名碑佳帖,一有空閑便去家附近的舊書市場“淘寶”,比如王府井的老東安市場、榮寶齋,隆福寺,海王村的慶云堂,等等。
“住無量大人胡同時,離老東安市場不遠……夏日晚飯后逛舊書店是一件書生僅有的樂事。那兒各式各年代各版本的舊書、舊帖都有,顧客并不是很多,并無'競爭性’,所以得書不難——難的仍然只有一點:袋里閑錢太少。”
出于珍愛與憐惜,每買一本書帖,必然要記下購買時間、地點、情景,乃至幾元幾角錢,并加以點評,密密麻麻的跋語隨處可見。
比如1965年底,周汝昌購得《潁上蘭亭殘石》拓片,在題跋中寫道:
“于王府井榮寶齋見一本粘于劣紙粗拓之《賈思伯碑》,后標六角。欲收之,而一老昏主事人旋來改價一元,與語甚不遜。乃批評之,賭氣亦不取。實緣無錢。及薪水在囊,更往覓之,遂已售出。甚怏怏。回憶夏初與訥老同游海王村,于慶云堂曾見一本,便命駕尋焉,至則亦不見矣。心甚悵邑。旋于亂帖堆壓在最下處,忽復(fù)得之,大喜,收而有之。貧士于一破帖曲折甘苦若是,非有錢者所能知也。記其經(jīng)過于此。乙巳初冬,乍寒,手筆墨皆不應(yīng)心,乃成解味最丑之一種惡札。”
那時,周汝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做編輯,“工資只夠養(yǎng)活七口之家,無力收書”。于是,時常是幾毛錢的字帖也要反復(fù)掂量,做一番思想掙扎,最后“撿一點便宜的小零品”回來。
學術(shù)的追求,學書的艱辛,生活的窘迫,失而復(fù)得的欣喜,“呵凍”寫字的無奈……這種看似零碎的手記,恰恰是他真實的寫照。
04
他對書法藝術(shù)的鉆研,一如他巨細無遺地研究曹雪芹生平與《紅樓夢》一般,也有著“尋根究底”的態(tài)度與決心。因為在他看來,書法不僅僅是寫字、練字,不僅僅是筆法、結(jié)構(gòu)、風格,還是“中華文化之精氣神的一種獨特的表相”,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創(chuàng)造。寫書法要先懂傳統(tǒng)文化,曉悟以毛筆書寫漢字的規(guī)律,乃至書法的審美要求,“溫故”才能“知新”。
周汝昌背臨《蘭亭序》(局部)。他癡迷《蘭亭序》,眼睛尚好時,背寫《蘭亭》連行款也一絲不走。徐邦達、啟功亦曾在卷后題詩贊嘆。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北京也不安穩(wěn),余震不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在大街寬敞的地方搭起帳篷。但床位密集,又是熱天,氣味難受,夜不能眠。于是,周汝昌另想主意,在宿舍里用木床等材料搭起一個“龕”式的“避震穴”——“龕”有木柱支撐,如果屋頂坍塌,也能稍微支撐一下。
可是,平生沒有享“清福”的命,閑了難受,得找事做,在這一契機下,周汝昌幾十年研習書法的經(jīng)驗見解,慢慢落在紙上。撰寫時,他一人分飾兩角——學生和師者,展開了細致耐心的“答疑解惑”,最后成為《書法藝術(shù)答問》一書,相繼在香港、內(nèi)陸出版。在書中,他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回應(yīng)了學習書法過程中的諸多常見問題,如選筆、選帖;闡述了書法中的重要概念,如藏鋒、正鋒、芒角;尤其對筆法、筆力等實際寫作中的運筆技巧,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書法藝術(shù)答問》既是寫給初學者的理論指導(dǎo),也是周汝昌對“永字八法”這一中國書法史中重要概念的解讀。
在書法史中,“永字八法”包含了楷書的基本筆法。在他看來,學書法,關(guān)鍵在于學筆法,“永字八法”是書法的基本功,也是理解“書”之有“法”的必修課,不可不重視。
他尤其細致地分析了“八法”的起源、要義,以及“八法”在寫作中的運用,并由“八法”的內(nèi)涵出發(fā),結(jié)合書體演變,考證其誕生的年代——大約在后漢至三國時期形成,并在后世吸收了楷書的筆法,其實是書體由漢隸向楷書過渡過程中的總結(jié),由此糾正了“八法”起源于王羲之的說法。通過剖析“八法”包含的精妙比喻,書學與文學、文墨與武功、書法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躍然紙上,讓我們對書法有了新的認識維度。
2001年,周汝昌在女兒周倫玲的協(xié)助下,將《書法藝術(shù)答問》與平生撰寫的絕大多數(shù)書法文章重新編排整合,是為《永字八法——書法藝術(shù)講義》。他最為推崇的陸繼善摹本《蘭亭序》,背臨的《蘭亭序》長卷,也在書中有所呈現(xiàn)。這本書可以說是他七十余年研究書法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全面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與認知。
晚年時,仍然堅持閱讀的周汝昌
《永字八法》于2006年、2015年、2021年相繼修訂再版,增補重要文章。在新版中,收錄了周汝昌生前四處搜購的部分字帖(周汝昌稱其為“破帖”)。破帖中跋語比比皆是,印證了周汝昌一生對書法酷愛癡迷所下的功夫。
撰文丨寧寧 排版丨熊Mur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