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永:書法的黑匣子(上))
■于鐘華
《蘭亭序》開篇第一個字就是“永”字,無巧不成書,書法之中最重要的一個字恰恰就是“永”字,這不由得會讓人多想。多想其實是對的,因為“永”字藏有書法的驚天秘密,也可以說,“永”字就是書法的黑匣子,書法的信息盡藏在這個“永”字中。
為什么這樣講呢?“永”字的本意其實就是水,“永”字的篆書和“水”字比較一下你就知道,兩個字似乎都是在水的流動過程之中截取了一段水。但是“永”和“水”有一點區(qū)別,“永”的意思是指常流不斷之水。如果能夠長久不息,能夠長流不斷,“永”自然就有美好的意義在其中。
非常有意思的是,歷朝皇帝都期盼自己的王朝能夠長長久久,永葆平安,所以歷代的年號中經常會用到“永”字。比如說《蘭亭序》中“永和九年”的“永和”,其實就是東晉穆帝的年號,也就是公元345年到公元356年這段時間。除此之外,比如東漢時期,漢順帝劉保也用過永和這個年號;十六國時期,后秦的末主姚泓義熙十二年(416年)即位,改元永和。這說明從漢朝一直到南北朝,“永和”很受歡迎。如果擴大一些范圍,和“永”字相關聯(lián)的年號更是不勝枚舉,比如永熙、永平、永康、永安、永寧、永興、永昌等。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就指出,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永”字在年號中的使用頻率最高。
圖1永字八法示意圖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時間內,正是中國文字從隸書到真書到行書的演變過程。當然,中間還有章草,還有草書。我在前面反復強調,說至遲在秦朝的時候,對書法有了一個頂層設計,這個頂層設計是希望通過書寫承載中國人的智慧。這個智慧中有一個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落實為具體的書寫理念,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毛筆自身的性能,另一方面,要能夠融合人手的先天運動。到了東漢末期和魏晉時期,真書的出現(xiàn)使得天人合一的理念最終完成,最終落實到文字的書寫中,其書寫的結果就是真書和行書。由隸書過渡到真書和行書的這一時期,恰恰是“永”字使用最頻繁的時期,這兩者之間會不會有什么關聯(lián)呢?
在王羲之之前寫的是隸書,到王羲之時,真書和行書成為主要的書體。這個轉化過程并不是在某一天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所以不可能某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寫著寫著突然就頓悟了,這個也不現(xiàn)實。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經過長期不斷地書寫,不斷地思考,最終在某一個點上獲得突破。而這個點,可能不是很寬泛地去寫所有的字,而應當是集中在某一個字上面,每天都寫這個字,就像我們寫我們的名字一樣的,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之中,總想著要改善一下。在這個過程之中,魏晉時期使用頻率最多的“永”字成為最有可能的候選。某個人,比如說是王羲之,在每天不斷重復這個“永”的過程中,筆在手里隨手就這么點了一下,于是,就點出來了一個新的天地,這一點,就從隸書沖向了真書。很有可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圖2隸書《禮器碑》中的“永”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真正搞清楚了“永”字是怎樣從隸書沖向真書的話,那么在書寫真書或者行書的時候所有的漢字都會迎刃而解,它的秘密就藏在“永”字里面。所以我們才說,“永”字是書法的黑匣子。
在“永”字這個黑匣子里面,它所包含的秘密其實有三個:
第一,有真書筆畫的奧秘。
第二,有漢字間架結構的奧秘。
第三,有真書、行書書寫方式的奧秘。
一般研究“永字八法”的論著很少提到第三個奧秘,而這恰恰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其實,如果將這三個秘密合起來的話,可以合成一個,也就是第三個秘密。盡管第三個秘密可以囊括前面兩個,但在我們研究和敘述過程中,還要從第一個秘密開始。
第一個秘密是真書筆畫的奧秘。說到筆畫,必須要講的是,首先,筆畫是漢字區(qū)別于西方字母一個根本之處。我們寫ABCD,雖然也是拿著筆寫,但沒有人考慮這邊是不是頓一頓,是不是撇出去一下,那邊是不是捺一筆。它只是一根線條,寫出來就可以了。但是,漢字不行。比如,寫一個最簡單的“一”字,如果僅僅從表義層面上來講,拿起筆寫,不論是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只要寫出來一個橫杠就好了,但實際上,雖然寫出來的這個字是不錯的,但它不符合漢字的書寫方式。
我是有過這個體會的。因為小的時候我是左撇子,有時候會用左手去寫。母親督導我練字時,就用個帶子把我的手捆起來,不允許我那樣寫。因為長期是左手寫字,總是喜歡從右到左寫,有時母親甚至打我的手,說一定要從左到右寫。除此之外,我為了趕時間,有時候寫得很快,可寫完以后,母親說你這個寫得不行,寫得沒有筆鋒,寫得不是筆畫。她非常重視這一點。而且,即便是電腦打出來的字,或者美術字,作為漢字,它里面都會有起筆、收筆。可見,中外文字的區(qū)別是很大的。
圖3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永”
此外,從漢字的內部系統(tǒng),從篆書到隸書到真書的演變過程之中,你也會發(fā)現(xiàn)筆畫的不同。篆書的線條就是一根圓鼓鼓的線,而到了隸變(在文字學里面,從篆書到隸書,是很有講究的一點,叫做隸變,在隸變之前的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叫做古文字,而從隸書開始的隸書、草書、真書、行書這些叫今文字)的時候,最重要的變化就在于解散線條、走向筆畫。也就是說,隸書開始出現(xiàn)筆畫了,這是文字演變的一個重大突破。
再縮小一點,在今文字中,我們又會看到一組對比:同樣是筆畫,一個叫隸書的筆畫,一個叫真書的筆畫。所以需要注意的是,我剛才講的“永字八法”中第一個秘密叫真書筆畫的奧秘。但是,真書筆畫和隸書筆畫的區(qū)別在哪里呢?主要區(qū)別就在于,真書筆畫在書寫的起筆上和隸書的筆畫是不一樣的,在收筆上也不一樣。我們后邊還會專門細講,先暫時放到這里。但是只要想到筆畫,我們腦子里就會出來筆畫的形狀:橫畫,起筆的時候頓筆,拉出來再頓,收筆;撇畫,即落下來,前面重,后面輕;捺筆一定有個捺角出來。
每個筆畫都會有一個形狀,那么這個形狀是誰規(guī)定的?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寫才算是對的呢?歷史上并沒有哪個大人物規(guī)定了筆畫就必須是這樣的,必須按照他的規(guī)則來執(zhí)行,也沒哪個皇帝下過這樣的命令。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切入點。如果查查文獻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永”字的筆畫從什么時候開始被固定為現(xiàn)在的形狀,哪個人作了規(guī)定,這些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但必須要認真加以追問的是,真書筆畫到底是怎么來的?它必然會牽涉到“永字八法”。
一般意義上講,“永字八法”指的就是構成楷書“永”的八個筆畫,而且它的每一個筆畫除了我們通常知道的這個名字之外,還有一個別名:點叫側,橫叫勒,豎叫努,鉤叫趯(tì),提叫策,長撇叫掠,短撇叫啄,捺筆叫磔(zhé)(圖1)。之所以我們稱其為“永字八法”,就是因為有八個筆法在里面。
當然,有的學者認為“永字八法”只是古人的故弄玄虛。我在研究古代書論的時候,覺得影響很大的一點就是,我們總認為就書法的研究而言,我們超越了古人。也就是說,很多的書法理論研究者,認為書法的研究有進步論,或者說是進化論的論調,總認為魏晉時期的書法理論是比較低級的,然后慢慢開始高級了。而且,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始終沒有系統(tǒng)化,只有到今天,這個理論才開始長篇大論,做得非常系統(tǒng)了。
但這種傾向恰恰忽略了源頭的書法理論,其實它才是純粹的書法理論。我們站在今勝于古的立場上,所以總是認為古代的理論做得一般,總是搞不清楚古代的東西后就認為古代的人做不好,做的是故弄玄虛?!坝雷职朔ā逼鋵嵕褪潜晃覀儺敶朔穸ǖ睦碚摗_€有人認為,“永字八法”只是八種筆畫的書寫方法,漢字難道就這八種筆畫嗎?漢字里面有一些筆畫,比如還有撇折等許多筆畫,“永字八法”中都沒有涵蓋,所以即便學好一個“永”字,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字都寫好。
當然,有的研究者也認為,如果只是寫八個筆畫的話的確太簡單了,所以他們通過研究指出,其實“永字八法”講的是八種筆式。但在我看來,首先我們要相信,魏晉時期作為中國書法的源頭,作為中國書法的最高峰,那時的理論可能是最好的。有時候人文學科不一定是像自然科技一樣一代勝過一代,最簡單的說法,我們現(xiàn)在會不會再寫一個中醫(yī)理論,能推翻《傷寒雜病論》,能推翻《黃帝內經》,不太可能。所以我們要正視古代的書法理論,而“永字八法”尤為值得正視。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永”字其實就是一個加了密的關于書法的黑匣子。但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人走到這個“永”字黑匣子旁邊,看了一眼就走開了。
回到“永字八法”,它和漢字筆畫,或者和書法的這些秘密的內在關聯(lián)在哪里呢?怎么樣才能把這個黑匣子打開呢?打開這個黑匣子的第一把鑰匙就是“永”字的第一個點。這個點在“永”字里面叫側。原來我也搞不清楚,好好的一個點不叫點,為什么會叫側呢?“永字八法”中給出的解釋是:“如鳥之翻然側下?!笔裁匆馑迹窟€是不清楚。
如果我們把隸書的“永”字(圖2)和真書的“永”字(圖3)并列在一起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筆的區(qū)別:隸書的第一筆是一個短橫,而楷書的第一筆是一個點,這是一個表面的區(qū)別。
反過來講,對一個每天可能都要寫隸書的人來說,寫這個橫是要費點勁的,因為毛筆要落下去,還要有一個持續(xù)的行筆過程。但實際上,我們一動筆的話,最省事的會是怎樣?順手一落。毛筆可能在哪一天寫的過程中順手這么一落,就落出來了一個點。這個順手一落,很值得考究。
?。ùm(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