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
【整理編撰】
天漢民族文化網(wǎng)(w w w .t i a n h a n .c o m .c
n)
百度漢服貼吧(p o s t .b a i d u .c o
m)
民族傳統(tǒng)服飾·禮儀·節(jié)日復興計劃
設計組
天風環(huán)珮(溪山琴況)、蒹葭從風
編撰
【概述】
漢民族傳統(tǒng)禮儀分為“吉、兇、軍、賓、嘉”五禮
吉禮:天神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列星)、地祗祭(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澤、四鎮(zhèn)、四瀆、城隍、六宗、四方百物等)、人鬼祭(先祖、帝王、先圣、先師、賢臣等)
兇禮: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
軍禮: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
賓禮:朝、宗、覲、遇、相見禮、蕃王來朝禮等
嘉禮:飲食之禮、昏冠之禮、賓射之禮、燕饗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巡守禮、即位改元禮等
與士庶階層關(guān)系較緊密的禮儀有家祭之禮、出生之禮、冠笄之禮、昏禮、士相見禮、鄉(xiāng)射禮、鄉(xiāng)飲酒禮、喪禮等。
五禮之分,可謂華夏禮制宏觀結(jié)構(gòu)的劃分,所謂周禮,本為周官,五禮即國家與統(tǒng)治層面的禮制安排。然華夏之禮為化民成俗、修齊治平之事,拋卻五禮之格而取修齊之意,士民自誕至亡濡染的禮義常可顯真正文“化”煌煌之力。大綱五禮分類之后,并列天漢版主笑非先生《禮學大綱》一文,以求對華夏禮儀分類關(guān)注角度更加全面與豐潤。
華夏傳統(tǒng)禮儀,分為“吉、兇、軍、賓、嘉”五禮。《周禮》五禮是歷代五禮的藍本?!吨芏Y》對五禮分別闡釋為:
吉禮:以吉禮祀邦國之鬼神示
兇禮:以兇禮哀邦國之憂
軍禮:以軍禮同邦國
賓禮:以賓禮親邦國
嘉禮:以嘉禮親萬民
【吉禮】
吉禮指祭祀之禮。先民祭祀為求吉祥,故稱吉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吉禮祀邦國之鬼、神、示”,將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類,每類之下再細分為若干等。
●天神祭: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二等:祭日月星辰。即日、月、五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八宿(東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北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第三等:凡是職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司民、司祿、分野星、房星、靈星、農(nóng)星、太歲等)
●地祗祭: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華、恒、衡、嵩山)
第二等:山林、川澤、四鎮(zhèn)(揚州會稽山、青州沂山、幽州醫(yī)無閭、冀州霍山)、四瀆(江、河、淮、濟)、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種小神,如春祀戶,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門,冬祀行)
●人鬼祭:
先祖、歷代帝王、先圣、先師、賢臣、先農(nóng)、先蠶、先火、先炊、先醫(yī)、先卜等。
【兇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兇禮哀邦國之憂”,兇禮是指救患分災的禮儀,包括荒禮和喪禮兩大類,細目則有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等五種。
●喪禮:“以喪禮哀死亡”。華夏禮儀中最重要的禮儀之一,核心是通過對死者遺體的處理,來表達對死者的敬愛之情。
●荒禮:“以荒禮哀兇札”。本國或鄰國出現(xiàn)荒年、疫年時,以禮以示同憂。
●吊禮:“以吊禮哀禍災”。鄰國遭遇水火之災,派使者前往吊問。
●禬禮:“以禬禮哀圍敗”。禬是會合財貨的意思。鄰國發(fā)生禍難,發(fā)生重大物質(zhì)損失,兄弟之國應該湊集錢財、物品以相救助。
●恤禮:“以恤禮哀寇亂”。鄰國發(fā)生外患內(nèi)亂,應該派遣使者前往存問安否。
【軍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周禮》中的軍禮包括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五種。
●大師之禮:用眾也。天子親自出征的禮儀。天子御駕親征,威儀盛大,是為了調(diào)動國民為正義而戰(zhàn)的熱情.
●大均之禮:恤眾也。應征的士兵必須自備車馬、盔甲等。意在平攤軍賦,使民眾負擔均衡。唐宋以后廢。
●大田之禮:簡眾也。古代諸侯都親自參加四時田獵,分別稱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大役之禮:任眾也。為了營造宮邑、堤防等而役使民眾。要求根據(jù)民力的強弱分派任務。
●大封之禮:合眾也。諸侯征戰(zhàn),當侵略一方受到征討之后,要確認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樹。
【賓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
周為華夏正朔,天子與諸侯之間,大多有親戚關(guān)系。為了聯(lián)絡感情,彼此親附,需要有定期的禮節(jié)性的會見。據(jù)《周禮》,賓禮就是天子、諸侯接待賓客的禮儀,其名目有六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朝禮:包括天子的五門(皋門、庫門、路門、雉門、應門)三朝(外朝、治朝、燕朝)、朝位(三公、孤、卿、大夫等在朝廷中站立的位置)、朝服(冠冕、帶韠、黻黼、佩玉等)等,以及君臣出入、揖讓、登降、聽朝等的禮儀。
●相見禮:古代人際交往的禮儀,并非局限于天子、諸侯之間,在士與士之間也有相應的禮儀,《儀禮》有《士相見禮》。
●蕃王來朝禮:據(jù)《明集禮》,洪武初年制定蕃王來朝禮,載番王來朝禮儀。
【嘉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嘉禮是飲食、婚冠、賓射、燕饗、脤膰、賀慶之禮的總稱。嘉是善、好的意思。嘉禮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禮儀,故稱嘉禮。
●飲食之禮:國君通過賓射、燕享之禮,與族族兄弟、四方賓客等飲酒聚食,以聯(lián)絡和加深感情,所以說“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昏冠之禮: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許嫁,十五而笄,有冠笄之禮,表示成年。成年男女用昏禮使之恩愛相親,所以說“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
●賓射之禮:古代鄉(xiāng)有鄉(xiāng)射禮,朝廷有大射禮。在射禮中,即使有天子參與,也必須立賓主,所以稱賓射之禮。射禮主為親近舊知新友,所以說“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
●燕饗之禮:四方前來朝聘的諸侯,是天子的賓客。天子要通過燕饗的方式,與之相親。所以說"以燕饗之禮,親四方之賓客"。
●脤膰之禮:脤膰是宗廟社稷的祭肉。在祭祀結(jié)束后,將脤膰分給兄弟之國,借以增進彼此的感情,所以說“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
●賀慶之禮:對于有婚姻甥舅關(guān)系的異姓之國,在他們有喜慶之事時,要用致送禮物,以相慶賀。所以說“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巡守禮:據(jù)文獻記載,上古時代帝王有定期巡守的制度。所到之處,要祭祀當?shù)氐拿酱蟠ǎ^察風俗民情,并聽取諸侯的述職,考論政績,施行賞罰。
●即位改元禮:古人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子夜為冬至之時稱為初元(或者上元)。政權(quán)的更迭,往往選擇元日,帝王即位必有盛典,典禮的儀式也日益繁復。
嘉禮的范圍很廣,除上述諸禮外,還包括正旦朝賀禮、冬至朝賀禮、圣節(jié)朝賀禮、皇后受賀禮、皇太子受賀禮、尊太上皇禮、學校禮、養(yǎng)老禮、職官禮、會盟禮,乃至觀象授時、政區(qū)劃分等等。
《禮學大綱》 吳飛(字笑非) 撰
仁義,儒者之屬也。然儒學所以為后世顯學者,非仁義能自行也,賴儒家自有制度,以憲章仁義,而化民成俗也。是故周公制禮,以安天下;子游弦歌,得民易使。夫子征之杞衛(wèi)、問諸大廟者,尋典章也;折厥漁父、敬彼丈人者,探民俗也。于是求諸野、示諸掌,后生乃可以立矣。然,今日論禮者,概以道德、儀程之屬,大失本意,亦所以禮崩樂壞而混淆視聽也。
禮者,自上而下:一曰修身,則曲禮、內(nèi)則存其目;四書、孝經(jīng)提其綱,予不贅矣。二曰齊家,曰鄉(xiāng)黨,若七夕十五、冠婚賓喪、祖廟灶神、臘祭舞儺……今之謂民俗者是也;若鄉(xiāng)約鄉(xiāng)飲、申明旌善、里甲約長、社學義莊……今之謂公共制度者是也。三曰治國,若職官選舉、士風師道、典常律令、鹽鐵流土、恤孤賑災、露布接番者是也。此所以定一國之理義,發(fā)一國之氣象者也。四曰平天下,則上帝五方、朝日夕月、地媒后土、農(nóng)蠶封禪、輿服釋奠……所以示民族之信仰,垂華夏之道統(tǒng)者也。
禮者,由淺入深:一曰衣冠,若儒之逢掖,以莊外肅內(nèi)也;祭之黼黼,示報本追遠也。故冠禮謂禮之始,內(nèi)則明朝之服。自商至明,褒衣博袖,所以示華夏之風,求免左衽之恥也!二曰進退,則賓主之讓,興拜之節(jié),詳于禮書,不贅。三曰忠孝,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名分也。為君能共垂否?為臣能極諫否?父慈子孝,夫義妻柔,知其所止,乃于至善。四曰風尚,若竹林風范,東林氣節(jié),此無他,唯德風之高下耳。
禮之用:一曰防閑,若男女非媒不交,無幣不見;喪夫晝哭,喪子晝夜哭……此無他,瓜田不攝履、李下不整冠者也。二曰安人心,禮者,便民措手足也。故歸屬既定,路人不生非分;進退禮成,賓主免于過謙……昔,宰我短喪,夫子扣其所安;子路長喪,夫子勸以禮制。是故齊王不忍,易以羔羊;子貢贖人,份當受金。子曰:夫禮,可為傳也,可為繼也。三曰立法度,若無鳳閣鸞臺之議,不得稱敕;立師長教士之堂,不當屈膝者是也。四曰成風化,若太祖禁胡服胡語,東林祀先圣先賢……雖不免今人之非議,實示時民以風骨!
制禮知道在中,在正,而理在其中矣。簡,則不足以記憶、因循;繁,則無暇以體悟、致敬。唯其中,民心乃安;唯其正,根本乃立。是故歷代議禮,溯淵源而入時務;發(fā)王道而絀狄夷。二三子亦不能免于致理于今日矣!
附:華夏傳統(tǒng)禮儀經(jīng)典文獻 《周禮·春官·大宗伯》
《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