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歷史上第七位國君周懿王去世后,按照西周“嫡長子繼承”的祖制,懿王的太子姬燮理應(yīng)繼承大統(tǒng)??墒?,老天卻和姬燮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也不知怎地,半路里殺出來一個糟老頭子姬辟方活生生的搶了他的天子寶座,你說這郁悶不郁悶?
好在這個叔祖還算仁慈,沒有斬草除根永絕后患的意思,不僅對他這個廢太子恩寵有加,而且向他許諾:有朝一日,寡人去世,這天子的寶座還還給你!
所以自那以后,這姬燮卻也生活的優(yōu)哉游哉,好不愜意。只是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暗暗哀嘆自己多舛的命運。
日月如梭,轉(zhuǎn)眼六年過去了,他那位過把天子癮就死的叔祖姬辟方突然死了。死前,這位叔祖倒也信守承諾,遺詔傳位于故太子姬燮?!妒酚?周本紀》用一句話對此作了交代:“孝王崩,諸侯復(fù)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p>
峰回路轉(zhuǎn),本不報多大希望的人生突然之間迎來最輝煌的時刻;枯木逢春,在嘗盡了人生從高處跌落低谷,再從低谷高揚至巔峰的姬燮,恐怕后世歷史上再沒有哪一個帝王有過與他同樣的遭遇了吧。
廢太子時期的陰影,造就了他多疑自卑而陰騭暴怒的復(fù)雜性格。這性格最終釀成了西周開國以來,君臣之間最慘烈的一次交鋒!
在朝中大臣及諸侯們的支持下,由廢太子而被復(fù)立為天子,姬燮既誠惶誠恐的表達了他的謝意,同時內(nèi)心深處又痛恨他們曾經(jīng)的背叛?!兜弁跏兰o》說:“夷王即位,諸侯來朝,王降與抗禮?!?天子“下堂而見諸侯”被認為是失禮,有損天子的權(quán)威。
他不是不知道天子與諸侯之禮,他從小生于帝王家,很早就被立為太子,有太師、太傅、太保等手把手的教導(dǎo),應(yīng)該說周禮那套行為準則和觀念早已深入靈魂。而且從后來他對齊哀公的所作所為看,他不僅知禮,而且特別在乎“禮”。
齊國是西周分封在東方的大國,首封君是呂尚,他既是周朝廷的太師,又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的東方諸侯之長,實為政治上的大國。而且呂尚又是武王岳父,成王外祖,可以說是天子的外戚,地位特殊。
齊國因地處東夷,所在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呂尚初封至齊時,齊國的生產(chǎn)條件很差,土壤質(zhì)量也不好,很多是鹽堿地,農(nóng)作物稀少,人口也不多,而且周朝沒有像分封姬姓諸侯那樣分配給殷或方國的舊貴族作為輔助。經(jīng)過幾代齊侯的經(jīng)營,到西周中期時疆域擴大了數(shù)倍,人口漸多,國力富足,成為實際上的東方霸主。四傳至哀公不辰,是為齊國第五代國君,正當西周孝王、夷王之時。
由于齊國的日益強大,而西周卻日益衰落,此消彼長帶來的影響,讓周、齊的關(guān)系變得微妙起來。再者,齊國遠離宗周,周天子的影響力很難滲透到齊國,王室對齊國的控制力大打折扣。
天子履新,周夷王很想有一番作為,對于性情敏感多疑而又自卑的周夷王,他很想召集一次天下會盟來確定其天子之尊的地位,并力圖重振王室尊嚴。
夷王三年(公元前884年),姬燮提議舉行會盟,召集天下諸侯覲周。然而朝中大臣卻不以為然,認為此時天下安定,海內(nèi)無事,天子不應(yīng)該勞師動眾舉行這無謂的會盟。這讓姬燮很傷腦筋,以至于竟一病不起?!兜弁跏兰o》載,“三年,(夷)王有惡疾,愆于厥身”。
有人認為,夷王并非真的得了惡疾,而是自編自演了一出政治戲,用以試探諸侯。不管怎樣,這次生病還是有效果的,諸侯聞訊后,“莫不并走群望,以祈王身”,紛紛出動遷往王都慰問重病中的周天子。一時之間,宗周云集了天下大大小小的眾多諸侯,自然是熱鬧非凡。這一熱鬧,令夷王心情大好,病竟不治而愈。
然而,令夷王非常不滿的是,作為東方諸侯之長的齊國國君卻遲遲不見蹤影,這缺少了齊君的會盟,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天子震怒,立即派人調(diào)查齊君遲遲未到的原因,結(jié)果更令夷王失望,沒想到齊國國君知道夷王病重的消息,卻毫不關(guān)心,依然 “荒淫田游”(《史記索隱》)。
齊哀公的傲慢是有原因的:其一,齊國蒸蒸日上,而宗周卻江河日下,齊國在東方儼然一方霸主,而宗周威權(quán)不振,天下諸侯早已經(jīng)離心離德;其二齊哀公是姜子牙的五世孫,而夷王則是姜子牙女婿武王的八世孫,按輩份,齊哀公是長輩;其三,齊哀公本人對這位新踐祚的廢太子并不感冒,反而對其“下堂而見諸侯”的失禮行徑很是瞧不起。所以當接到周夷王發(fā)出天下會盟的文牒后,這位齊哀公哈哈一笑后便將這事兒拋諸腦后了。
而彼時的周夷王探知這一切后,對齊君這種藐視天子的行徑恨的咬牙切齒,心里恨恨的罵道:呂不辰啊,好你個呂“不臣”!早已在心里起了殺機,決定要殺雞儆猴,讓天下的諸侯們看看周天子的威風!
在前來參加會盟的眾多諸侯中,有一位同樣來自東方的紀國國君,也就是紀侯,他猜透了夷王的心思后,便乘機向夷王說了齊哀公的很多壞話。
原來這紀國與齊國相鄰,齊國的強大讓紀國寢食難安,所謂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安睡?這兩國之間歷史上也因為領(lǐng)土紛爭經(jīng)常兵戎相見。當周懿王時,曾納紀國宗室女為后妃,這夷王便是紀國女子所生。紀侯也便是當今天子的的外家,成了新的貴戚,在政治風頭上大有蓋過舊后族齊國的勢頭。
夷王發(fā)出通牒,要求齊君立即前往宗周參加會盟。既然天子都下達了旨意,傲慢的齊哀公也就不好再推脫不去,這才拖拖拉拉地從遙遠的營丘趕到鎬京。
然而,令齊哀公呂不辰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剛進入天子的朝堂,便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震怒的夷王下令扔進大鼎中烹殺!
這一西周史上的重大事件,被司馬遷記錄入《史記·齊太公世家》:“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夷王“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
齊侯呂不辰死后,葬京師附近,謚法云:恭仁短折曰哀。這個謚號用在齊侯的身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夷王烹殺哀公后,另立哀公的同父異母弟呂靜為侯,是為胡公,并賞賜彤弓、彤矢。
夷王烹哀公事件震驚了齊國,無異于一場強烈的政治地震。為避免國內(nèi)反對勢力的沖擊,繼任者齊胡公被迫遷都薄姑。
而齊哀公之死,既是齊國歷史上的大事,也是齊國歷史上最不堪回首的往事,成為齊國百年來難以磨滅的隱痛。在這場紛爭之中,作為諸侯的齊國,不可能將矛頭直指周天子,只能將一腔忿恨發(fā)泄到紀國頭上,以至于齊、紀二國成為世仇,直到齊哀公的后人齊頃公滅掉紀國,這場長達九世的國仇家恨才算徹底終結(ji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