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jīng)過幾千年的變易,其讀音十分復雜。在古漢語教學中,對于那些在現(xiàn)代漢語交流中較少接觸的字或詞,要務加注意,否則就會讀錯,產(chǎn)生意思上的誤解。
要避免誤讀,必須注意以下六點。
一、注意形聲字“聲旁”標音作用的“異化”現(xiàn)象
形聲字造字之初,“聲旁”相同的字,讀音也是相同的。但隨著時代的遷延和人們語音的不斷變化,形聲字“聲旁”的標音作用也出現(xiàn)了“異化”現(xiàn)象:同一聲旁的字,有的還保留著原有讀音,有的則“異變”為別的讀音,在這些變了音的形聲字中,“聲旁”已不再起標音作用。
下表是一些受“聲旁”影響而致讀音有誤的字例。字例句正讀誤讀稗養(yǎng)秭稗者,傷禾稼。(《潛夫論·述赦》)baibēi祊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詩·小雅·楚茨》)bāngbēngfāng覘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指南錄后序》)chān
zān(俗讀)shān嘽四牡騑騑,嘽駱馬。(《詩·小雅四牡》)tāndān瞋瞋目視項王。(《鴻門宴》)chēnzhèn諶天難諶,命靡常。(《書·咸有一德》)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九章·哀郢》)chénshèn紬絳緹絓紬絲絮綿。(《急就篇》)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太史公自序》)chōuyóu幞幞頭起于后周。(《新唐書·車服志》)fúpù瓌瓌姿瑋態(tài)。(宋玉《神女賦》)guīhuāi踝負繩及踝以應直。(《禮記·深衣》)huaiguó僭小人之言僭而無征。(《左傳·昭公八年》)jianxiǎn楯援之以舟楯,溉之以甘井。(晏殊《庭莎記》)shǔnxúndùn眥目眥盡裂。(《鴻門宴》)zìcǐ轍下視其轍。(《曹劌論戰(zhàn)》)zhéchē
二、注意同一古文字的異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音的表達功能越來越健全,詞意日趨豐富,詞的使用也日趨繁榮。為了使人們能從讀音上感覺出詞的用法上的差異,就出現(xiàn)了同一古文字的異讀現(xiàn)象。
“異讀”,有下列幾種表現(xiàn):
(一)姓氏、人名(號)的異讀
1.姓氏的異讀。如:
種:單姓,音chóng,不讀zhǒng。
寧:單姓,音nìng,不讀níng。
解:單姓,音xiè,不讀jiě。
蓋(蓋):單姓,音gě,不讀gai。
繆:單姓,音miao,不讀miù。
查:單姓,音zhā,不讀cha。
員:單姓,音yún,不讀yuan。
闞:單姓,音kan,不讀hǎn。
葛:單姓,音gě,不讀gé。
紀:單姓,音jǐ,不讀jì。
應:單姓,音yīng,不讀yìng。
區(qū):單姓,音ōu,不讀qū。
單:單姓,音shan,不讀dān。
繁:單姓,音pō,不讀fan。
萬俟:復姓,音mòqí,不讀wansì。
尉遲:復姓,尉音yù,不讀wèi。
禽滑:復姓,滑音gǔ,不讀hua。
諸葛:復姓,葛音gě,不讀gé。
2.人名(號)的異讀。如:
伍員:“員”是名,音yún,不讀yuán。
酈食其:“食其”是名,音yìjī,不讀shíqí。
冒頓:匈奴單于名,音mòdú,不讀maodùn。
皋陶:“陶”是名,音yao,不讀tao。
樊於期:“於期”是名,“於”音wū,不讀yú。
公輸盤:“盤”是名,音bān,不讀pan。
扁鵲:是古代名醫(yī)秦越人的醫(yī)號,“扁”音piān,不讀bian。
周處:“處”是名,音chǔ,不讀chù。
景差:“差”是名(《漢書》作瑳),音cuō,不讀cha。
秦檜:“檜”是名,音huì,不讀guì。
岑參:“參”是名,音shēn,不讀cān。
吾丘:“吾”音yú,不讀wú。
形成古代姓氏人名特殊讀音的原因很復雜,其中之一是古人的某些忌諱。這種情況大致有三:一是為諱君王的名字而改,如漢人為避漢宣帝劉詢之名“詢”(音xún),將“荀卿”改稱為“孫(音sūn)卿”。二是為諱所謂不吉祥的讀音而改,如將“單”姓讀作shan而不讀dān,是忌有孤獨之意。三是為諱跟不同類的事物相混淆而改,如“區(qū)”音易與“蛆”音混,故將單姓“區(qū)”改音為“ōu”。
(二)地名、族名、國名的異讀
1.地名的異讀。如:
鎬京:鎬音hao,不讀gǎo。
不羹:羹音lang,不讀gēng。
龍兌:兌音duó,不讀duì。
番禺:番音pān,不讀fān。
番陽:番音pò,不讀fān。與“番禺”的“番”讀音又不同。
陽夏:夏音jiǎ,不讀xia。
阿房:阿音ē,不讀??;房音pang,不讀fang。
吳會:會音kuai,不讀hùi。
洪洞:洞音tóng,不讀dòng。
澠池:澠音miǎn,不讀shéng。
澠水:澠音shéng,與“澠池”的“澠”讀音又不同。
2.族名的異讀。如:
葷粥(獯鬻):音Xūnyù,不讀hūnzhōu。
先零:零音lian,不讀líng。
3.國名的異讀。如:
吐谷渾:谷音yù,不讀gǔ。
吐蕃:蕃音bō,不讀fan。
大宛:音Daiyuan,不讀Daiwǎn。
上述詞語的特殊讀音,相沿已久。從歷史上看,有的是保存古代的讀音,如“番禺”;有的則是外族語的對音,如“吐谷渾”。
(三)物名、稱謂的異讀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保ā妒娚接洝罚盁o射”,鐘名(本為音律名),射音yì,不讀shè。
“子墨衰絰?!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八ソx”:喪服之稱,衰音cuī,不讀shuāi。
“庥衣”。“庥”,腰帶之稱,音xiū,不讀xiù。
“六月莎雞振羽。”(《詩經(jīng)·國風·豳風》)“莎雞”,蟲名,莎音suō,不讀shā。
“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保ā段饔斡洝罚按蟪恕保鸾痰慕膛擅?,乘音shèng,不讀chéng。
“數(shù)珠掐在手,口誦南無經(jīng)?!保ā段饔斡洝と虬坠蔷罚澳蠠o”,經(jīng)名,音nāmō,不讀nanwú。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保ā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列觀”,宮殿之稱(引申義),觀音guan,不讀guān。
“干將”:劍名亦人名,干音gān,不讀gan。
“羽扇綸巾”(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熬]巾”,頭巾名,綸音guān,不讀lún。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李密《陳情表》)。“期”,穿一周年喪服的人之稱,音jī,不讀qí。
物名、稱謂異讀的原因,一般也是為了區(qū)別于其字用在他處的不同意義,如上述字例,若用他處也可作動詞、形容詞、方位詞和虛詞。
(四)官名的異讀
“仆射周青臣進頌曰”(《史記·秦始皇本紀》)?!捌蜕洹?,官名,秦始置,音púyè,不讀pūshè。
“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洗馬”,官名,秦始置,“洗”音xiǎn,不讀xǐ。
(五)破音異讀
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發(fā)展,但這種產(chǎn)生發(fā)展并不像“影隨形體”那樣迅速及時,而往往是“供不應求”。面對這種情況,古人采取了兩個應急的辦法:
一是“破讀”(亦稱讀破或破音),也即一字多音。在未造出新詞的時候,就賦予某詞某種新義并改變它的讀音。在古籍中,“破讀”與“如字”的提法是相對的。凡字用本義按照本音讀出來叫“如字”,用轉化后的意義按照轉化后的讀音來讀的字就叫“破讀”。如:
“勝”字的破讀:“臣不勝受恩感激?!保ㄖT葛亮《前出師表》)“勝”,這里是及物動詞,意為“經(jīng)得起”,音shēng,平聲?!笆枪拾賾?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保ā秾O子·謀論》)“勝”,這里是不及物動詞,意為“勝利”,音破讀為shèng,去聲。
“惡”字的破讀:“歲惡不入”(賈誼《論積貯疏》),“惡”,這里是形容詞,意為“壞”,音è?!疤觳粸槿酥異汉草z冬?!保ㄜ髯印短煺摗罚皭骸边@里作動詞用,意為“厭惡”,音破讀為wù。
“分”字的破讀:“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保ā恫軇フ搼?zhàn)》)“分”這里用作動詞,意為“分散”,音fēn,平聲。“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保ㄖT葛亮《前出師表》)這里的“分”用作名詞,意為“職責”、“本分”,音破讀為fèn,去聲。
“近”字的破讀:“遠水不救近火也?!保ā俄n非子·說林上》)這里的“近”是形容詞,意為距離近,音本讀jǐn,上聲,此讀jìn,去聲。“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利?!保ā肚f子·養(yǎng)生主》)這里的“近”用作動詞,意為“接近”,音破讀為jìn,去聲。
“從”字的破讀:“張良是時從沛公。”(《史記·項羽本紀》)這里的“從”是動詞,意為“跟隨”,音cōng,平聲?!芭婀┤諒陌儆囹T來見項王。”(《史記·項羽本紀》)這里的“從”用作使動詞,意為“使……跟隨”,音破讀為zòng,去聲。
破讀的音主要是聲調,而且大多數(shù)是把原來的平聲或上聲變讀作去聲。去聲是我們認識古書中破讀音的重要線索,這種讀法大約始于漢代,魏晉以后大量出現(xiàn),它是詞義和語法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起到了幫助辨識字義、區(qū)別詞性的作用。
二是臨時借用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詞來代替本字,即“通假”方法。
通假大致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語言上有這個字,而文字上卻沒有為它造出的字,就用現(xiàn)有的音同、音近、形近的字來代替它。例如東南西北的“西”,本來沒有專用字,是借“鳥棲息在巢上”的“西”來表示的。后來為了區(qū)別,另造了一個“棲”字去表示“鳥棲息在巢上”的意思,而“西”就去用作東南西北的“西”了?!笆艑⑷ヅm彼樂土”中的“女”字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也屬于這一類。在先秦,只有表示婦女的“女”字,第二人稱代詞“汝”雖早已產(chǎn)生,但由于意義抽象不易造字,還僅存在于口語里,因此,在書寫第二人稱代詞時,就借用與“汝”讀音十分相近的“女”字去表示;借用之后,在上古,“女”字既有表示婦女的功能,又同時具有第二人稱代詞的功能,直到戰(zhàn)國以后,才又恢復了專用于表示婦女的功能。至于大約在周代已產(chǎn)生的“汝”字,最初只是用作水名的,如《荀子·議兵》:“汝、潁以為險。”(按:汝、潁,指汝水和潁水)其二為文字上雖已造出了這個字的本字,卻仍用同音、近音、近形的字去代替它,如“逝將去女”(《詩經(jīng)·魏風·碩鼠》)中的“逝”字,是代替當時已有的本字“誓”的同音假借字;“歸孔子豚”(《論語·陽貨》)中的“歸”字,是代替當時已有的本字“饋”的近音假借字。
如果假借字和它的本字今音完全相同,就不存在讀什么音的問題。如果假借字的讀音和本字的讀音有別,或者本來同音而到后來讀音不同了,一般就要按所表示的本字來讀。如: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經(jīng)·系辭下》)這里“信”假借為“伸”,“伸”是本字,故“信”按“伸”字讀音為shēn。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保ā墩撜Z·雍也》)“亡”假借為“無”,故“亡”按“無”字讀音為wú。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保ā蹲髠鳌る[公元年》)“無”假借為“毋”,故“無”按“毋”字讀音為wù。
“門有吏,主者門里,筦閉,必須太守之節(jié)?!保ā赌印ぬ柫睢罚罢摺奔俳铻椤爸T”,“筦”假借為“關”,故“者”字按“諸”字讀音為zhū,“筦”字按“關”字讀音為guān。
“若己推而內之溝中?!保ā睹献印とf章》)“內”假借為“納”,故“內”字按“納”字讀音為na。
“始也或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保ā肚f子·天地》)“邪”假借為“耶”,故“邪”字按“耶”字讀音為yé。
“城郭不辨”(《荀子·議兵》),“辨”假借為“辦”(形近,“辦”,意為備辦、修治),故“辨”字按“辦”字讀音為ban。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亡”假借為“忘”(一說假借為“無”,此從“忘”解),故“亡”字按“忘”字讀音為wang。
“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楚辭·招魂》)“增”假借為“層”,故“增”字按“層”字讀音為céng。
“唐堯遜位,虞舜不臺?!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芭_”假借為“怡”,故“臺”字按“怡”字讀音為yí。
也有少數(shù)的假借字雖已知道它們所代表的本字,但習慣上仍按假借字讀音,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下》)句中的“直”假借為“特”,“直”音不讀tè而讀zhí,就是由習慣形成的。
以上我們分析了古漢語中文字的同形異讀的種種表現(xiàn)。雖說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來說,則都是文字和語言相矛盾的反映。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但與語言相比,它不但產(chǎn)生晚,總數(shù)少,而且演變進度十分緩慢。因此,一字多義、通假通借、同形異讀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就具有了必然性。
三、注意不受字形相近的影響
心理學上有一種“遷移”現(xiàn)象,指的是人們在解決新課題時,總會利用過往的經(jīng)驗。這種遷移,一般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正遷移,即助長性遷移,表現(xiàn)為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能促使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另一種是負遷移,即抑制性遷移,表現(xiàn)為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干擾了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當新舊刺激物相似而又要求做出不同反應時,遷移的效果往往是負的。字形相近造成的誤讀,正是這種負遷移的表現(xiàn)。例如:
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音guan,受“裸”字影響,易誤讀為luǒ。
劾(揭發(fā)罪狀):音hé,受“刻”字影響,易誤讀為kè。
枹(鼓槌):音fú,受“抱”字影響,易誤讀為bao。
祓(除災求福的祭祀):音fú,受“拔”字影響,易誤讀為ba。
涎(唾沫):音xian,受“延”字影響,易誤讀為yan。
四、注意簡化字與古文字讀音的辨別
我們現(xiàn)在的某些簡化字與某些古文字,在形體上完全一樣。由于平時說慣了寫順了,不注意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差別和這些差別仍須通過讀音才能反映出來,就簡單地采取以“今”鑒“古”之法,把它們一律按簡化字的讀音“統(tǒng)一”起來,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誤讀。如:
“寧”字,是“寕”、“甯”的簡化字,但古文里也有個“寧”,這個“寧”字,是個象形字,本義為“貯藏之處所”(相當于現(xiàn)在的“貯”),在作“貯”或“貯”的引申義解釋時,讀音為zhū,如《禮記·曲禮下》:“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南。”(意為群臣在朝見天子的時候,天子立于寧中,諸公面東而立,諸侯面西南而立),這里的“寧”字,已引申為“古代群臣朝見君主的地方”,因此,仍讀zhū,不讀níng。
“拓”字,是“搨”字的簡化字。但在古代,“拓”字是推舉或開拓、擴大的意思,音tuò;“搨”字是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圖像刷印在紙上的意思,音ta,兩字的字義和讀音都相去甚遠。
“壞”字,是“壊”字的簡化字。但在古代,“壊”字僅有“土丘”和“屋后墻”的意思,比現(xiàn)在“壞”字的意思狹窄得多,音pēi,不讀huai。
“葉”字,是“葉”字的簡化字。但在古代,“葉”字僅有在作本義“葉子”解釋時才讀yè,而在作“和洽、協(xié)同”等引申義解釋時則讀xié。如“葉韻”中的“葉”就是這樣。
“聽”是“聼”的簡化字。但在古代,“聽”也有“張口而笑”之義,作此義解時,音yǐn,不讀tīng。
“臘”是“臘”的簡化字。但古代的“臘”字,是“干肉”的意思,讀xī,不讀la。
“蟲”是“蟲”的簡化字。但古代的“蟲”字,是“毒蛇”的意思,也即“虺”的本字,音hùi,不讀chóng。
“廠”是“厰”的簡化字。但古代的“廠”字,是“突出的石巖,下面可以住人”的意思,音hǎn,不讀chǎng。
“廣”是“廣”的簡化字。但古代的“廣”字,是“依山崖而建造的房子”之意,音yǎn,不讀guǎng。
“仆”是“僕”的簡化字。但古代的“仆”字,是“向前跌倒”的意思,音pù,不讀pū。
“仇”是“讎”的簡化字。但古代的“仇”字,是“同伴”和“配偶”的意思,音qiú,不讀chóu。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都是需要留意的。
五、注意詩詞中的一些異讀字
有些字,本來就有兩個讀音,常見的是既可讀去聲,也可讀陰平。在散文中,讀音是隨著字義的不同而起變化的,即音義是一致的。但在詩詞中,為了適應平仄的需要,有時音義并不一致。如: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保垌n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句中的“看”字,雖為“觀察”意,但讀陰平,不讀去聲;“勝”字,雖為“超過”意,但也讀陰平,不讀去聲。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保ǘ鸥Α短炷牙畎住罚┐恕斑^”字,雖為“過失”意,但讀陽平,不讀去聲。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贈孟浩然》)此“中”字,雖為“符合”意,但讀陰平,不讀去聲。
有些字雖有兩讀,但舊讀音除少數(shù)場合外,今已不用,而在詩詞中為了適應平仄的需要卻時有出現(xiàn)。如: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保處椎馈杜R江仙》)此“醒”字,應按古音讀陰平,不讀上聲。
“食飽心自苦,酒酣氣益振?!保ò拙右住遁p肥》)“振”字,讀平聲,不讀去聲。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論”字,讀平聲,不讀去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保ǘ鸥Α洞阂瓜灿辍罚熬恪弊?,應讀平聲,不讀去聲。
“意內稱長短”(杜甫《端午日賜花》)和“細草偏稱坐”(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飲》),兩個“稱”字,均讀平聲,不讀去聲。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保ǘ鸥Α犊穹颉罚袄恕弊郑x平聲,不讀去聲。
六、注意盡量照顧讀音的現(xiàn)代化
其一,對于同一字詞,古今都有其讀音的,只要按其義項讀音即可,不要硬分這個字詞的今音是什么,古音是什么,這樣容易形成混亂,如“差”(cha、cī)字,“賈”(jiǎ、gǔ)字。
所謂字的古音,通俗地講,也可以指字的幾乎已經(jīng)不為今天人們所用的那些義項的讀音。如“臺”字,除古今都當作臺子講的讀音tai外,在古代還有表示其他義項的用法,如“我”(《尚書·說命》:“朝夕納誨,以輔臺德?!保ⅰ昂巍保ā渡袝摹罚骸跋淖锲淙缗_。”)、“愉快”(《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等等,在表示這些已不為今人所用的義項時,它的讀音都是yí,而yì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被稱為“臺”字的古音,讀時須與它的今音區(qū)別開來。
其二,凡讀今音而不害古意者,以讀今音為好,因為這有利于今天人們交流。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句中的“咳”字,音ké,不必讀kai(欬);又,“愾我寤嘆”(《詩經(jīng)·曹風·下泉》)句中的“愾”字,音kai,不必讀xì。
其三,對已經(jīng)死掉、半死掉的所謂“古音”,應棄之而讀今音。如“崖”字,古今文章中絕大多數(shù)地方都讀如ya,但對“將為汝言其崖略”(《莊子·知北游》)一句中的“崖”字,卻有人主張讀ai;而同樣是這樣主張的人,在讀到“崖傾景方晦,谷轉川如掌”(韋應物《蘭嶺精舍》)這詩句時,又把其中的“崖”字讀成ya了。這說明,把“崖”讀作ai,實在是不必要的。
“葉公好龍”的“葉”字可讀成yè。為什么呢?因為主張讀shè音的根據(jù),不外乎說shè是春秋時的古地名,在今河南葉縣南(當?shù)厝说浆F(xiàn)在對“葉”字也念shè),漢時置縣。其實有些字的古音是漢魏時代一些人從先秦文獻中抄錄下來的,有一些字音當時就弄錯了,但后來隋唐時代的人又照漢魏人的材料讀音,這就沿襲了一些字的讀音錯誤。這樣看來,所謂葉的shè的讀音也不見得流傳得絕對準確。
其四,對于假借字的讀音問題,同樣也應該是能讀今音而不害古意的就讀今音。如“如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中的“識”字就可讀成shí,不必按“志”音讀zhī,因為用shí音解,亦不害原文之意。又如“歸孔子豚”(《論語·陽貨》)中的“歸”字,音guī也可作“給予”講,即“歸”釋“給”也可,因為口語中有“這歸你”的說法,“給”有“白給”意,“白給”與讀kuì音時的“饋”意不是相通嗎?再如“雖有槁暴”(《勸學》)中的“有”字,可直接音yǒu(上聲),句意則釋成“雖然有曬干時”就可。
其五,對于古詩的韻腳讀音問題,不管其押韻地方按今音讀是否押韻,一律以讀成今音為好。因為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些詩當時的韻腳,我們無法弄清了;有些詩的押韻沒有遵從一般的押韻規(guī)律;有些詩押韻較寬,用今日的語音去讀,是沒法諧音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