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乙瑛碑》1
《乙瑛碑》是我們學(xué)習(xí)八分的第二本字帖,也是六級課程重點。前面講過,八分始有側(cè)法,由此開辟了兩個鋒時代。《石門頌》線條大多屬于篆法,而《乙瑛碑》側(cè)法非常成熟.
1.1碑石
《乙瑛碑》于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六月立,現(xiàn)在曲阜孔廟。這是一塊很高大的碑,碑身高2.6米,寬1.28米?;胳`之前的碑石比較粗礪,桓靈后就講究多了。很多碑石不是就地取材,而是到外地去買高級石材?!犊字姹氛f,孔子十九世孫孔宙去世,“于是故吏門人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銘未后?!薄兑溢窙]有碑首,如果套上碑首那就要三米多高,作為私人立碑,工程太大了一點。
碑文十八行,每行四十字,有幾行沒寫滿??傋?jǐn)?shù)606個,用字282。也就是說,碑文重復(fù)字很多。你可以看到這碑上半部基本完好,下半部分損壞得厲害,損壞的字,往往在前后文中可以找到。在書法學(xué)習(xí)上,選這樣的碑最好,字?jǐn)?shù)不多,兩天就可以寫一通。
《乙瑛碑》書寫者不知是誰,漢碑大多如此。漢碑沒有書寫者姓名,說眀當(dāng)時書法家沒有社會地位。到宋代,碑末有人加了一句真書跋文:「后漢鐘太尉書,宋嘉佑七年張稚圭按圖題記」,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七年是公元1062年。這張稚圭實在太不慎重,鐘繇生于151年,不可能三歲寫這個碑。
1.2刻碑方法
米芾說過學(xué)書法要用真跡,不要用拓本,但漢隸沒有真跡傳下來,只好用拓本,這很無奈。我推薦的《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和《曹全碑》全是拓本。用拓本要有一點常識,我這里講一講。先介紹刻碑方法,有兩種:
漢代刻碑是用朱砂或銀朱直接寫在碑面上,稱為「書丹」?!傅ぁ咕褪堑ど?,紅色朱砂,寫完了,工匠就照著這紅字刻。用墨寫不行,石面光滑,墨汁不夠稠,朱砂調(diào)好有厚度,而且紅色看起來清楚。寫的時候如果不滿意,可以抹掉重寫一個,很方便。但刻好之后,這朱砂原跡就沒有了。換句話說,書丹法無法保存原跡?,F(xiàn)代可以先拍照后刻,古代就沒有辦法。
到后世紙張普及之后,方法就不同了,有了摹勒法。書法家是寫在紙上,這是原跡,最為珍貴。如果要刻石,先在原跡蒙上一張半透明的紙,照樣摹下來,這就得到一個副本,原跡可以保存。這副本稱為摹本,現(xiàn)在看到的王羲之墨跡都是摹本。把摹本翻過來,用銀朱鉤岀點畫邊線。然后把這張紙再次翻過來,背面貼在石面上,用砑石用力摩擦,移去摹本,石面上就留下這個字的銀朱輪廓,照著刻就可以了。
這種方法稱之為「摹勒」上石。摹勒法的好處是可以保存原作,但工序太多,必定會有點走樣,這是它的缺點。
唐朝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前面有:「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最后有:「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簡言之,這三位一個集字,一個勒石,一個刻字?!咐帐咕褪莿偛胖v的摹勒,這也是大功夫。
宋以后刻帖大盛,刻帖是先有真跡,如一封信、一首詩,然后摹勒上石,這稱之為「帖」,不稱「碑」。其實說白了,模勒上石等于制作一塊印刷版,椎拓等于印刷,拓本就是印刷品了。這是顏真卿《祭侄稿》,有人把它刻帖,是不是很像?
但仔細(xì)看看,有些筆觸石刻無法表現(xiàn),請注意第二行第一字「車」的中豎,干筆硬擦,拓本無法表現(xiàn)這種感覺,其它如枯筆的一絲一點也刻不出來。至于另一本所調(diào)聶雙江本,「車」字完全走了樣,像這種拓本,是不能用的。
再深入一下,漢碑書丹是豎立后寫的呢?還是放平寫的?
乾隆年間,洛陽城外岀土了《東武侯王基碑》。王基是曹魏時人,此碑立于魏元帝景元二年〔261),離漢不遠(yuǎn)。出土?xí)r,只刻了下面一半,上半段還是朱砂字跡,沒有刻。
為什么先刻下半段呢?你想,當(dāng)碑文寫好后,碑面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刻碑者只能從下面開始,逐漸向上。王基碑請的工匠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留下了上半部朱砂字跡沒有刻。
刻碑還有刀法問題,早期刻字工藝當(dāng)然是很簡單,我們看到的陶器、甲骨上刻字,都是一刀過的。
類似的簡單刻法,在秦詔版上也可以看見。
漢代大多數(shù)摩崖刻工也不大好,可能是條件所限,在山壁上刻字石面不平,沒法精雕細(xì)琢,如《開通褒斜道刻石》,一看就很粗礪。
這種一刀過的刻法,在東漢石刻中還可以見到。如《三老諱字忌日記》,清代魏錫曾說:「《三老》錐鑿而成,鋒從中下,不似它碑雙刀,故每作一畫,石膚斥裂如松皮。」只用一刀,從線條中間硬推過去,結(jié)果石頭表面往往碎裂,好像老松樹的樹皮。
原來書寫的線條是什么樣子的呢?無法得知。
東漢中晚期的八分名碑,刻法就大不相同了,不但精選石料,而且聘用鐫刻高手。任何點畫都有兩邊,所謂雙刀法,就是一邊一刀,以保持線條兩邊的形狀。
這是《乙瑛碑》的照片,不是拓本,用雙刀法刻好之后,線條兩邊非常清晰,好像勾線。也就是說,刻碑鐫字已經(jīng)變成一種雕刻藝術(shù),雙刀法充分保持了原來書寫的意趣。
有些碑上的字,看起來每一筆都有中線,這是因為兩邊斜進刀而形成的底部,所以立體感特強,跟「書有中線」一樣效果。
總起來說,刻碑大致有這樣三種,我用側(cè)面圖來表示:
第一種是一刀過,不管你原來的線條是粗還是細(xì),他都是一刀。
第二種是雙刀法刻,但只管石面,沿著線條的邊沿刻,至于凹槽的底部怎么樣就不管了。第三種也是用雙刀法,不單是石面線條的邊緣要刻好,同時兩刀都會斜下到槽底,形成中線。石碑有時會給后人改動,改動者刀法未必一致,給我們鑒定上提供了線索。
雙刀斜刻的碑,如果因為表面風(fēng)化和椎拓磨損一層,后人拓出來的線條,就會變細(xì)了。這也就是有些碑的拓本,有肥本和瘦本之別。肥本就是早期的拓本,瘦本就是石面磨損后的拓本。不過要小心,也會有人做假的,瘦本如果在裝裱時多刷幾下,把紙張拉開點,瘦本就變成肥本了。
以上大致介紹了碑帖制作過程,從選石、書丹、摹勒、鐫刻、椎拓、裝裱,最后產(chǎn)生一本字帖,每一步都會影響到字帖的質(zhì)量。
以上一課《石門頌》拓本為例,第一句有個「定」字,「定」字最后一筆有燕尾,現(xiàn)在市面上拓本燕尾有兩種樣子,你臨帖時照哪一個寫?我特意請人去拍了原石照片,右邊這種是錯的。
為什么會錯呢?原石這里有個小小的點,拓工把這個當(dāng)做出鋒了。原來出鋒的那個尾巴沒有拓好,干脆加多點墨蓋掉了。
此外,從照片上看,「定」旁邊沒有字,但你去買一本《石門頌》,「定」字旁有「股」字,這「股」字一捺還伸到「定」字這一格。這是拓本裝裱剪裁的結(jié)果,并非原來如此。所以說,使用拓本遠(yuǎn)比使用真跡復(fù)雜,千萬小心。
1.3《乙瑛碑》拓本問題
《乙瑛碑》拓本有幾種,各有好壞,臨寫時要注意。譬如說《乙瑛碑》一共有三個「秋」字,你比較一下,A這個「秋」字,很清晰,有沒有問題呢?最后這捺筆是真書的捺,不是隸書的雁尾;而其他兩個「秋」字捺筆比較好。B這個「秋」字,「禾」旁變成了「示」旁,這也是拓碑時沒有拓好。C是三個中最好一個,基本保持了原樣,但石花多,一般人反而不喜歡。
《乙瑛碑》最佳拓本是王懿榮藏本,現(xiàn)在北京故宮。故宮網(wǎng)上有照片,如果你有疑問可以去查一下。A這個「秋」字,故宮本是這樣的,大致反映了原石損壞情況。但你可以看到,捺筆給人挖改了,邊線不對。
結(jié)果有些拓本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捺,害人不淺。
B這個「秋」字,故宮本上是這樣的。捺筆波勢比較完整,但「火」字上部損壞嚴(yán)重,左邊的「禾」字也走了樣,變成「示」了。注意上面「春」字的捺筆,也是改過的;C位置上的「春」字的捺筆才是隸書的波勢,你比較一下就知道?!兑溢分械倪€有「奉」字,上半和「春」字一樣,「奉」字寫法非常清楚,可直接搬到「春」字使用。但C這個「秋」字,捺筆看不清楚了。
再舉個例子,《乙瑛碑》最后「贊曰:魏魏大圣」,「大圣」指孔子,故宮本很清晰。但市面上還有一本,卻是「魏魏犬圣」,多了一點,這一點實在很要命,有學(xué)生交作業(yè)就這樣交上來了,你說怎么辦?
《乙瑛碑》拓本問題很多,今天講了幾個,好在這字帖重復(fù)字多,臨帖時有疑問可以前后找一下,多做對比,經(jīng)驗多了,眼光就會提高。
謝謝,下一堂課繼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