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的寫法1
1、右橫左豎
第一,右橫左豎,這是什么意思?這是講手腕向右寫橫,手腕向左寫豎。一個筆畫的產(chǎn)生,不是臆想生造的,而是人手生理機能的自然反應(yīng)。
你看手腕向右,把手筆拖出去,越寫越遠,手腕向左,就是反過來了,越拉越近。這就產(chǎn)生了兩條線:橫線和豎線。向右寫橫,如果用推,這就是用反手。反手當(dāng)然也可以寫,但是我相信,古人開始寫字的時候,一定是用拖的方法。理由很簡單,這比你反手舒服。
簡言之
像心電圖記錄心臟的跳動,書法線條就是反映手腕的運動。手腕向右,經(jīng)常用于寫一橫,手腕向左,經(jīng)常用于寫一豎,因為這是手腕最自然的姿勢。
清代有些書法家,認(rèn)為這么拖摩擦力不夠大,他們主張每一筆都要推但是自己的寫字的時候,一不小心又是拖了。因為這是人的自然反應(yīng),手容易向右。那么他們就尋找一個強迫自己只能推的情況,那怎么辦呢?就是他們這樣執(zhí)筆,這樣執(zhí)筆,叫龍睛(法),龍的眼睛。手指尖頂住這毛筆,然后把手腕回過來,用這樣的方法去寫字,你看它就保證是推了。但是,這肯定不是王羲之的動作。
2、橫的起筆
第二,橫的起筆,上次講了王羲之這個“一”字的寫法,這使我們知道,一根線條,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
我來歸納一下寫橫線條的普遍方法,先講起筆。
露鋒一面起筆
最簡單的當(dāng)然是露鋒一面起筆。如早期寫經(jīng)中的“一”字,起筆用6號方向,接著橫筆也是6號方向,起筆、行筆只用了筆鋒的一個側(cè)面。從筆心角度說,起筆中線和行筆中線在一直線上。沒有做過任何換筆心的動作。
這種簡單的線條,有挺拔的感覺,也會出現(xiàn)在其他書法作品中,但不能多用,多用就會感到單調(diào)。
你看褚遂良《陰符經(jīng)》中的“行”字,這右面的一橫,也是一面鋒寫的。在整個字中,只有一筆。
較為常見的橫線條起筆,是用兩面換,所謂兩面換,就是起筆和行筆所走的方向不同,換筆心前后用了兩個側(cè)面。如這個上次講過的“一”字,起筆筆心走6號方向,然后扭鋒向3號方向走,它是用側(cè)鋒寫的,起筆、行筆用了側(cè)鋒的兩個側(cè)面。側(cè)鋒的面,我們眼睛是可以看見的。真正起作用的是筆心換方向。
這也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一”字,起筆9號方向,行筆3號方向。你可以看到,入紙時線條很細(xì),扭鋒之后,筆鋒就打開了,線條變得粗壯了。所以兩面換可以起到側(cè)鋒開鋒的作用。
兩面換,尤其是9—6或者9—3,是寫橫最常用的起筆。
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雨”字。你看上面第一筆這個橫,也是兩面換。順便說說,你看這個豎筆,也是兩面換,9—8。
簡言之
以前書法上有個口訣:“橫畫直下,直畫橫下”,指的就是兩面換。橫畫直下,最常用的就是9—6;直畫橫下,就是9—8。不過這口訣是寫露鋒起筆的,藏鋒另有口訣,等下講。
兩面換還可以起到側(cè)鋒的開鋒作用。以前我們講過尖鋒打開,就是開鋒,是來回摩擦。側(cè)鋒的開鋒,也就是從一分筆到二分筆,或者是到三分筆。那么側(cè)鋒怎么使它打開呢?當(dāng)然你向下按也可以。但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用兩面換。只要用手腕扭動一下中線,側(cè)鋒就可以由細(xì)變粗了。
三面換
再復(fù)雜一點,三面換。換筆心用三個面。比如說,你看這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一”字,它的起筆就動了兩次手腕,用了三個面,7—6—3,那手腕的位置,就左—中—右。7是左,入紙動作,6是中,手腕在中,筆管這時候是直的。然后換3號方向行筆。
三面換也是常用方法。這是褚遂良《陰符經(jīng)》的“天、關(guān)”字,你可以看到長橫的起筆,我畫出中線,是6—8—3,也是一個三面換。
這個“有”字,長橫起筆是一個弧形,其實也是三面換,下紙3號方向,換9號,然后再次換6號方向行筆。
另一個“有”字,長橫起筆的弧形,跟剛剛那個恰恰相反,剛剛是弧形在上,這個弧形在下。我們看它的中線,三面換的方向,是6—3—6。
這個“若”字,就是照《陰符經(jīng)》的用筆法寫的。長橫用三面換起筆,也可以調(diào)筆鋒位置。
四面換
我所見過最復(fù)雜的起筆,要數(shù)《陰符經(jīng)》中這一個“矣”字。這兩橫的起筆,是四面換。我拿上面短的一橫為例,先畫出它的中線,然后移動出來,你可以看到,它是7—9—7—3。這當(dāng)然是比較少見的,目的也是為了調(diào)鋒。
藏鋒起筆
好,講講藏鋒起筆。如果你是用尖鋒,垂直下紙,當(dāng)然看不到一個尖,這就是標(biāo)準(zhǔn)的藏鋒,但如果筆管是傾側(cè)下筆,尖鋒必然露出來。那么,側(cè)鋒下紙能否藏鋒呢?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側(cè)鋒下紙是倒方向,然后轉(zhuǎn)過來覆蓋掉這個尖,這樣就看不見尖鋒的痕跡了。
“五”字這個方法,嚴(yán)格說不是正確的藏鋒,是模擬藏鋒的效果。
在篆書和隸書中,橫筆往往是藏鋒起筆。這是王福廠先生的篆書,注意看橫的起筆。就是用剛才講的方法寫出來的。
簡言之
藏鋒起筆口訣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這就是倒過來一筆。
要注意,這是對側(cè)鋒線而言。尖鋒線用不到這樣麻煩。
還有一個方法,通常是轉(zhuǎn)兩圈。我在第16課中示范過,各位可以再去看一下。
你看“一”字,這是隸書,隸書橫的起筆,稱之為“蠶頭”。“蠶頭”就轉(zhuǎn)兩圈,這樣也就算是藏鋒起筆了。
在真行草書中,譬如王羲之用不用這種藏鋒起筆呢?在他的代表作《蘭亭序》中,所有橫畫全部都是露鋒起筆的。你看這個“矣”字的兩橫,上面一筆是很漂亮的露鋒,下面一筆,沒有尖鋒的痕跡,好像就是藏鋒,但是請你注意,下面這根橫筆,不是獨立的線條,B點只是承接上面帶筆的一個關(guān)節(jié)點。關(guān)節(jié)點表示線條還沒有完,還沒有收筆,這不是起筆。有關(guān)關(guān)節(jié)點的寫法,我在后面有專門一堂課講解。
3、橫的行筆
第三,橫的行筆。書法中講到行筆,那就是兩類,一是尖鋒行筆,二是側(cè)鋒行筆。
3.1 尖鋒行筆:趯鋒
尖鋒在直管情況下,如果力量夠大,推動筆尖就是趯鋒。這是陰符經(jīng)中的“在”字,箭頭所指的一橫,就是趯鋒寫的尖鋒線。
我在16課“尖鋒的用法”,先介紹了用拖的方法使用尖鋒,這時手腕向右,這是不跳躍的寫法,筆力小。
我在17課“尖鋒線的本質(zhì)”中,講解了趯鋒的寫法,趯鋒如錐劃石,力透紙背,當(dāng)然是更好的技巧。這時筆管盡量保持垂直,推動筆尖,所以尖鋒也是可推可拖,而趯鋒是基本的技法。見“物”字。
3.2側(cè)鋒毛筆:拖側(cè)鋒也是可拖可推,手腕向右是拖行,手腕向左是推行,王羲之《蘭亭序》中,可以明顯看到行筆時手腕向右,橫筆用拖是常見的。見“一”字。
拖的好處:拖的摩擦力雖然沒有推大,但也有好處:譬如寫很粗的線條,三分筆,拖就比較容易。如果用推去寫粗線條,尖鋒就容易散掉。你寫完以后,還要去收拾整理尖鋒。
3.3尖鋒、側(cè)鋒混合
一根線條,如果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動作,只用尖鋒或側(cè)鋒行筆,那寫出來的線條,往往還是平均的。
有時候我們會混合運用尖鋒和側(cè)鋒兩種線條,使變化更多。你看這《陰符經(jīng)》中的“有”字的長橫。前一半是尖鋒線,后一半是側(cè)鋒線。
智永的習(xí)慣正好反過來,他往往是起筆后用側(cè)鋒行筆,大約走到一半左右,轉(zhuǎn)換成尖鋒行筆。這有個好處,到最后收筆調(diào)鋒,往往要用到尖鋒,先轉(zhuǎn)化為尖鋒,對最后調(diào)鋒,比較方便。
在練習(xí)的時候,最要緊是手腕、筆心和中線,這三樣?xùn)|西就保證你成功。
我們先來寫一下兩面換的動作,是采用9—3,左邊,手向左側(cè),左邊下紙,9—3,手腕扭動一次就可以,好粗一點,9……開鋒……3。這就是兩面換。
好,三面換,是左中右三個動作。左……中……右。加粗一點,左……中……右。
那么三面換也可以這樣來。這樣一條線,我們加粗一點。這也是三面換。
本節(jié)要點:
右橫左豎:線條是手腕運動的記錄。
橫的起筆:露鋒和藏鋒。
橫的行筆:尖鋒和側(cè)鋒,推和拖。
思考題:
尖鋒的推,和側(cè)鋒的推有什么不同?
熟練這堂課所講的各種起筆和行筆動作,體會手腕、筆心和中線的重要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