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說:“人能從潔白里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strong>
我們都希望生活是充滿愛和善的。但似乎隨便哪一天點開新聞,事實就會告訴我們絕非如此。
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而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存在于你平靜的生活。
一場關(guān)于人性的行為藝術(shù)
1974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進行了著名的行為藝術(shù)表演——“節(jié)奏0”。
她把自己麻醉后綁在了椅子上,旁邊是一張桌子。
桌子上有72種道具,包括玫瑰花、畫筆、口紅以及刀、槍、皮鞭等等。
觀眾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對她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
最初,好奇的人們只是試探,有人用口紅在她的臉上亂涂亂畫,也有人幫她沖洗……
當意識到這些行為不會被制止譴責(zé),人們開始變本加厲。
人們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擺布,阿布拉莫維奇都不作任何反擊。
在真的意識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后,有人剪開了她的衣服,然后往她身上吐痰,有人把玫瑰花上的倒刺粗暴地扎在了她的身體,人們變得越來越瘋狂。直到有一個人用上了膛的手槍頂住了她的頭部, 最終被群眾阻止。
這次的行為藝術(shù)持續(xù)了六個小時,在被人施暴的過程中,阿布拉莫維奇內(nèi)心充滿了恐懼,但她始終沒有做出身體上的反應(yīng)。結(jié)束后,她站起身來走向人群,人們四散逃跑。
阿布拉莫維奇哭著說:“這次經(jīng)歷讓我發(fā)現(xiàn),一旦你把決定權(quán)交給公眾,離喪命也就不遠了?!?/span>
人性的深處,藏著一些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蔓延生長。
現(xiàn)實生活中關(guān)于人性的考量
對于心胸狹窄的人,“我得不到的,就要毀滅給你看”,必要你死我活才是結(jié)束。
2016年發(fā)生在四川農(nóng)村的一個新聞,可謂觸目驚心、令人唏噓不已,而究其原因,不過是“嫉妒”二字。
來自四川自貢正義村的一對夫婦,40多歲連喪4子,兒子都死狀凄慘。他們經(jīng)歷了地獄般悲痛的十幾年。 1996年大兒子搶救無效死亡;2003年二兒子口吐白沫而亡;2004年三兒子也同樣夭折;即使妻子一刻不落地照看小兒子,2008年孩子還是出現(xiàn)同樣癥狀死亡。
在外活蹦亂跳的孩子,回家就暴斃身亡,當所有的外界因素被排除,只剩下一個原因:人禍。經(jīng)過法醫(yī)驗尸,警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兇手是同一個屋檐下的嫂子。
因為嫉妒小叔子家生兒子,而自己生的一直都是女孩,這12年里,嫂子用急性毒鼠藥先后將4個孩子殺害。每次下手后,她都裝作若無其事,仍然和小叔子一家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就這樣過了十幾年。
《月亮與六便士》里寫過:災(zāi)難、不幸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小、報復(fù)心更強。
在妻子眼中,嫂子不是個大度的人,但是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4個兒子竟盡喪她手。人性的惡讓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大抵在此:我擁有不了的,就只能毀掉。親情和良知全部都可以拋置一旁,恨意沖冠時,整個胸腔里只有一句話:“憑什么你可以有。”
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只有你過得慘淡痛苦,我才能與你惺惺相惜。
加拿大心理學(xué)家布雷吉士講過,嬰兒在學(xué)走路之前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嫉妒”的情緒。七宗罪里,嫉妒也占一項。人堆別人的幸福多少懷有一些惡意,不加克制就會演變成災(zāi)禍。而這些被嫉妒打昏頭的人,本質(zhì)上都是卑微者。
“破窗效應(yīng)”和“斯坦福實驗”
犯罪學(xué)中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yīng)”,意思是如果環(huán)境中的不良現(xiàn)象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xué)心理學(xué)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車的車牌拆掉,并打開頂棚,遺棄在紐約貧民社區(qū)的街頭,另一輛完好無損的停放在中產(chǎn)階層的社區(qū)。
不到10分鐘,有路人對停在貧民社區(qū)的那輛車進行偷竊,把電池、散熱器等值錢的東西拆下來帶走。再接著,有人刮花車身 、敲碎玻璃。3天之后,車子變成一堆廢鐵,連小孩都去糟蹋,而停在中產(chǎn)階層社區(qū)的那輛車一直完好無損。
是因為社區(qū)不同,人的素質(zhì)不同嗎?
一周后,研究人員敲碎了另一輛車的玻璃,僅僅幾小時,車子便遭遇了類似的命運。
如果有人砸爛了路邊的玻璃無人理睬,就會有更多的玻璃被砸爛。如果有人在街道亂丟垃圾無人清理,就會有更多的垃圾堆積在那里。第一個施暴的人,就是打破窗戶的那個人,而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愈演愈劣,直到挑戰(zhàn)最惡劣的底線。
幾千年的文明教化,樹立了人的道德底線,可是,把人類退化成動物,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周圍的人都在作惡;作惡沒有被制止。
在“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中,研究人員挑選了一批身心健康、情緒穩(wěn)定的大學(xué)生,這些人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并置身于模擬的監(jiān)獄環(huán)境。
第一天,風(fēng)平浪靜。
第二天,無聊的囚犯們開始挑戰(zhàn)權(quán)威,撕掉囚服上的編號并取笑獄警,囚犯和獄警兩邊發(fā)生了激烈的對抗。獄警脫光囚犯的衣服,沒收他們的枕頭被褥,半夜讓他們起來報數(shù),用盡方法的懲罰和折磨囚犯,甚至還對囚犯進行分化,服從管理的囚犯能夠得到特權(quán)。
第三天,一名囚犯因為精神壓力太大而歇斯底里地失聲痛哭,一個“心理健康的、正常的”好人,就這樣被另一群“心理健康的、正常的”好人折磨得幾近崩潰,最后只能退出實驗。
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xué)生已經(jīng)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群人性情大變,津巴多被監(jiān)控屏幕中的畫面驚呆了,侮辱和暴力突破了他的容忍限度,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提前終止。
在實驗結(jié)束后,津巴多寫了一本書《路西法效應(yīng):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書中詳細記錄了實驗中的種種細節(jié),并結(jié)合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現(xiàn)象,透徹解釋“情境力量”對人的影響。
在這些實驗中,人性是如此脆弱,幾千年的道德和文明,就這樣被惡行摧枯拉朽,毀于一旦。
“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永遠也不要考驗人性
知乎里有網(wǎng)友這么說“魚缸好好的,你卻非要拿把錘子去敲,等敲碎了,你卻說‘看吧,它一點都不結(jié)實’;TA本來和你好好的,你卻非要說分手,當TA真的答應(yīng)你了,你卻說‘看吧,你果然不愛我’?!?/span>
一個聰明的女人,不會找一個女人去試探自己的男人坐懷不亂,而是讓自己的男人習(xí)慣拒絕除了自己以外的女人來坐懷;一個聰明的朋友,不會讓友人在自己與利益中做出艱難的抉擇,而是竭力創(chuàng)造彼此的共同利益達到互利雙贏。
誠然,人和人是有區(qū)別的,但是,人性和人性卻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皮囊之下,淺探之下,已是鮮血淋漓,深探之下,則是白骨森森的。
在試探人性方面,連萬世師表的孔老夫子都沒給出答案,只能無奈地給出一句——“君子不立危墻之下!”
如果非要試探,得到的結(jié)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畢竟人性是經(jīng)不起試探的,倘若無法奏效的話,只有兩點原因:一是你給的誘惑不夠大;二是他還真不夠饑渴。
在電影《一九四二》中,富家小姐逃荒時,堅持要帶上自己的寵物貓,“它能吃多少啊,我省一口就有它的了!”
而經(jīng)歷了幾個月的饑荒,這只當初受盡千萬寵愛的貓,已然成了富家小姐果腹的“一口吃食”,此時的富家小姐只有一個想法:“我也想喝一口熱湯!”
最后關(guān)頭,她渴求自己賣到妓院里,她明知道這是一個火坑,可還是義無反顧的要往里跳——她愿意,因為她只想活著。
《一九四二》里還有一個比較震撼的鏡頭,只顧吃餅干的女人,已然顧不得在她身上趴著的那個人了,在這種非常狀態(tài)下,易子而食自然成為常態(tài)。
如果在鐘鳴鼎食的時候,去試探這位富家小姐,那么她肯定會以死明志,走入妓院還不如一死了之,留自己清白之身。但是,放在生死關(guān)頭,人的動物本性只會讓她選擇活著。
餓到最后,離死亡很近的時候,道德感、羞恥感這些人為設(shè)定出來的文明概念,都是浮云,很容易一件一件地卸下,還原成一個真實的本性,無異于動物,甚至比動物有過之而無不及。
人性本來就是具有獸性的,而且與獸性相比,人性有的時候更為惡劣!人性之惡并非極端個例,而是我們?nèi)祟惖墓残浴?/span>
如何安撫人性的惡魔
孔子有個弟子叫漆雕開,去當官,臨走前對孔子說:我還不太有把握??鬃雍芨吲d,覺得他靠譜。
一個靠譜的人,永遠不會高估人性,不會拿一時的情緒當永久的法則。對自己越了解,對人性越了解,就越清楚情緒的無常。要駕馭情緒,得先懂得它的無常。
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曾寫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span>
人類是世界上最貪婪的生物,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只被定義為“惡”的猛獸,千年來的人類文明,逐漸將這只猛獸馴化并關(guān)入“法律”的籠子,讓人看起來和善、體面、文明,法律的牢籠從不管你到底有多好,它時刻限制著“你不能有多壞”。
即便如此,人類社會仍有惡意不斷流出,杭州保姆縱火案、南京南站小女孩被親人猥褻案……如此多的事實提醒著我們:盡管有法律的牢籠,我們?nèi)孕杈枞诵?,永遠也不要考量這只“困獸”,到時越籠而出,倒霉的還是我們!
親密如手足,陌生如路人,都可因惡意做出令人發(fā)指的事來。不加克制的惡意,最終造成的傷害,我們都無力承受。人性本就如此丑陋,根本無需試探!
柴靜在《看見》里曾說過:“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存不存在,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善良與罪惡,人性與獸欲不斷交織不斷干戈的過程。”
人性本惡,但我們可以安撫,并努力習(xí)得善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認識到人性的不確定性,以及情境的強大力量,不要盲目自信,對自己可能犯錯誤保持警惕,盡量不讓自己“暴露”在不受控制得人性之下,身處“險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