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甲本《老子》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楚簡本都要早,而且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順序。揭示了老子淳德歸道的本義,是最能體現(xiàn)老子思想的真本,稱為《德道經》。而漢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順序,稱為《道德經》。 這里面有什么區(qū)別呢?談點自己的看法,請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會、生命中本來存在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的存在是先驗的,不以個體認知的程度而轉移。道就好比道路,本來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沒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來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個體對道的感知、理解、體驗、探索的過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個體獨特體驗的結果。不同的生命個體因為生存環(huán)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會閱歷等差異,導致不同個體對道的理解不一樣。 如黃河之水東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區(qū)卻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現(xiàn)象。不同人對黃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異性。盡管黃河總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認知所得卻可以不同。這里面的差異只說明不同個體對道認知的境界和層次。每個個體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過程就是德??梢允乔叭私涷灥睦^承,也需要生命個體自己去實踐、體驗、思考、探索。如果不繼承前人已知的道(經驗),凡事都要親歷。那么因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夠在低層次上對道進行探索和體驗。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大體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紙堆、做書蟲,沒有自己的親歷親為,這樣的道不過紙上談兵爾。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求道的過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道有不同的層次,隨著生命個體的不斷探索而逐漸顯現(xiàn)。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個體是否得道而轉移.例如每個細胞中都有DNA.其上有決定生物性狀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遺傳密碼.這個事實和生命的歷史一樣久遠,人類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這個遺傳規(guī)律(道)并不因為人類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過程,不同個體對道的認知層次是不同的。一種道,被個體認知越多,這種道的實踐影響就越大,德對道的發(fā)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這條路,這條路就從崎嶇小路變成了康莊大道。 越是高層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對論,到現(xiàn)在都還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理解,但是這個道總是存在的。 以上討論了道與德的定義,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關系,談點看法。 在上古,沒有文字、沒有語言。前人的生活經驗、社會經驗很難傳給后代.每一個個體都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來認識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動物沒有本質區(qū)別.認識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為和模仿、印隨、條件反射等后天行為.因此,對道的理解和現(xiàn)在的動物差不多.這個時候應該是先德然后道.是標準的《德道經》時代. 人類在有了語言和文字以后,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對前人求道的結果可以通過文字、語言的形式向后人傳遞.特別是在掌握了獨特的邏輯推理、抽象思維后,人類求道的能力大為提高。德也達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這個時代的人類求道就有了兩種方式.繼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實踐再總結---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類雖然有一定道的積累,但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畢竟很膚淺,老子說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強調德道是對的.即通過自己的行動去體驗道。也是符合實際的.同時,因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別強調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為《德道經》。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由夏商到戰(zhàn)國,中國的文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絕圣棄智,把一些科學的探索和精美的技術斥為奇技淫巧.只是在諸侯爭霸的時代,由于現(xiàn)實斗爭的需要,這種思想表現(xiàn)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統(tǒng)的時代,特別是獨尊儒術以后.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對百姓的探索精神進行閹割和打壓,只要能夠讓百姓聽話,維護自己的集權統(tǒng)治。對已知的真理都要掩蓋,更不主張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包括對老子<德道經>的篡改,都是為了這一目的服務. 把<德道經>改為<道德經>有這樣一些危害. 《德道經》強調以德為主.作為個體的人更多的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感悟、驗證、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開放的、無限、發(fā)展、持續(xù)的規(guī)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和真理的無窮,是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經》更多強調對前人經驗的繼承。于是道變成了有限、僵化、靜止的規(guī)律。以此指導的人生強調對前人的道僵化的繼承,墨守成規(guī)。教育學生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主張對前人的批判和發(fā)展。是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 道與德的關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種方式,在屈折反復中發(fā)展和提高。 《德道經》或者是《道德經》的選擇,體現(xiàn)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和方法。讓進取、發(fā)展、開放、持續(xù)的《德道經》恢復其本來面目吧!
以《德道經》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創(chuàng)作本意”,
用象數(shù)析法解析:
道:象是○;數(shù)是零。
德:象是⊙;數(shù)是一。
德是道的人格化表現(xiàn)形態(tài)。主要由五大成分組成,也就是德的五個分支。即:1仁德;2義德;3禮德;4智德;5信德。共同組成。
《德道經》中的五德,與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還有質的區(qū)別。她不僅僅是常規(guī)的倫理道德,不僅僅只是一種精神理念,更重要的是她盡涵了德的五種品格能量。
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持之以恒地進行道德修養(yǎng),使得我們的五種德性能量,都達到一種圓滿無缺的狀態(tài),——即“淳德“,才完全合符道,從而歸于道。
這有如:“熊貓”本應叫“貓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