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輔行訣》“湯液經(jīng)法圖”發(fā)微
一、五臟五味配屬淺識
五臟配屬五味,現(xiàn)在所通行的乃依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的“金匱真言論篇”與“臟氣法時論篇”的經(jīng)文配屬;但《輔行訣》所載五臟五味配屬除脾配屬“甘味”外,其余皆不同,但也有規(guī)律所循。
首先看“酸”味和“辛”味?!八帷蔽对凇遁o行訣》中配屬于肺,而在《素問》中則配屬于肝;“辛”味在《輔行訣》中配屬于肝,而在《素問》中則配屬于肺;其中肺與肝分別對應金與木,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為金克木,另外《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金木者,生成之始終也?!?div style="height:15px;">
其次看“苦”味和“咸”味?!翱唷蔽对凇遁o行訣》中配屬于水,而在《素問》中則配屬于心;再看“咸”味,在《輔行訣》中配屬于心,而在《素問》中則配屬于腎;心與腎分別對應火和水,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為水克火,《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div style="height:15px;">
有人認為,關(guān)于五臟配屬五味,《輔行訣》可能更接近原本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但是筆者通過比對《輔行訣》與《素問》中“酸”味與“辛”味以及“苦”味與“咸”味發(fā)現(xiàn),二者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
肝其體為陰,為藏血之臟,藏血之能須能收,故以酸味配屬;肝其性喜調(diào)達,以升散為用,故須配之以“辛”味;因此肝的補瀉之味也絕非絕對的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在實際的臨床運用中,以辛補之還是以酸補之,需要注意肝之體虛還是肝之用虛;肝之體虛,即肝陰血虧虛,而表現(xiàn)出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視力減退或雀目;或見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跳動,婦女常見月經(jīng)量少、色淡,經(jīng)閉等癥狀;甚則木枯生風火,而肝風上擾或者肝陽上亢,其癥狀皆因升散太過而引發(fā),此時則宜以酸補之,故仲景《傷寒雜病論》曰:“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比舾沃锰?,不能調(diào)達升散,則陽氣下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癥見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諸癥,皆因肝木之升達不足,宜以助其升散之味補之,此時宜以辛補之,故有《輔行訣》大小補肝湯之制。
其余心、肺、腎皆可依此分析。
在《素問》和《輔行訣》的五臟五味配屬關(guān)系中,脾皆配屬于“甘”味,不若其余四臟,蓋因脾主四時,寄旺于四季,土德宜厚而載物,中正平和為貴,而酸、苦、辛、咸其味皆偏,唯甘味最為平和,以配屬于脾。
綜上,《輔行訣》與《素問》關(guān)于五臟五味配屬的問題,不是單純的孰是孰非的問題,而是闡述角度不同,二者可以相互為用。今人認為《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皆以《湯液經(jīng)》為祖本,但二者治肝之法明顯有異,說明在早期的五臟五味配屬問題上,較今日通行者更為全面系統(tǒng)。
二、五臟體用補瀉淺識
“體用”為中國古代哲學用語,在這里表示由五行衍生的陰陽,張大昌先生認為:“五行單方體用補瀉之定義,謂以用為補,以體為瀉。所謂用者,即本位之氣勢也;體者,本位之實質(zhì)也。如木位其用味為辛散,而體位酸收為收斂,它位通同?!惫P者認為,“體”以“本位之實質(zhì)也”解釋有失偏頗,體應當還包括生理特點,因此,“補”與 “瀉”是立足于本臟的生理特性基礎(chǔ)上,以肝為例,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散之則條達,辛者能散,故食辛以散之,故辛為肝之用味,遂其性則補;散與收反義,能收之味為酸,故以酸為肝之體味,反其性則瀉。筆者認為,這里的 “補”、“瀉”不能單純的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來解釋。 李中梓《苦欲補瀉論 》指出:“夫五臟之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醫(yī)?!薄胺蛭宀卣?,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藏所惡,即名為瀉;本藏所喜,即名為補”。因此,所謂用者,順其性也;所謂體者,養(yǎng)其真也;因此補即是瀉,瀉即是補,與我們常規(guī)的“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說法稍異,但其旨則一。“體”是根本的、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是物質(zhì)基礎(chǔ); “用”是“體”的外在表現(xiàn)、表象,“用”是“體”從生的功能表現(xiàn)。
張大昌謂:“五行單方體用補瀉之定義,謂以用為補,以體為瀉。所謂用者,即本位之氣勢也;體者,本位之實質(zhì)也。如木位其用味為辛散,而體位酸收為收斂,它位通同?!?div style="height:15px;">
(1)《輔行訣》的五臟補瀉《輔行訣》曰:“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酸瀉之?!备文局畡菀陨舱{(diào)達,辛散可助之,故曰補;肝木之體風,善行而數(shù)變,過宜收之,故曰瀉;因此肝其體為酸,其用為辛。
又曰:“心德在軟。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苦瀉之?!毙幕鹬畡菀蚤L,過則燥越,咸能軟堅,故曰補;心火之體火,過則陰傷,苦能堅陰瀉火,故曰瀉;因此心其體為苦,其用為咸。
又曰:“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逼⑼林畡菰诨?,化賴中氣,甘能補中,故曰補;脾土之體濕,過則濕盛,辛能勝濕,故曰瀉;因此,脾其體為辛,其用為甘。
又曰:“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 以酸補之,咸瀉之?!狈谓鹬畡菔?,酸斂可助之,故曰補;肺金之體燥,燥則堅,宜軟之,故曰瀉;因此故肺其體為咸,其用為酸。
又曰:“腎德在堅。故經(jīng)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蹦I水之勢藏,貴周密而堅,苦能堅燥,故曰補;腎水之體寒,寒性收引,甘能緩急,故曰瀉。因此腎其體為甘,其用為苦。
如下表:
表2:《輔行訣》五臟五味補瀉圖
肝(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由上表看出,風木補用辛,瀉用酸;火熱補用咸,瀉用苦;濕土補用甘,瀉用辛;燥金補用酸,瀉用咸;寒補用苦,瀉用甘。酸味收斂,能補肺金,金勝則制木,故酸以瀉木;苦味堅燥,能補腎水,腎水勝則制火,故苦以瀉心;辛味升散,能助肝木,木勝則制土,故辛以瀉土;咸能軟堅,能助心火,火勝則制金,故咸以瀉金;甘緩補中,能助脾土,土勝則制水,故肝以瀉水。皆以所不勝之補味以瀉之,蓋補所不勝,則己得制,此亢害承制之妙也,終以陰平陽秘為期。
(2)《素問》的五臟補瀉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關(guān)于五臟補瀉的論述見于“藏氣法時論篇”和“至真要大論篇”,原文如下: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嘁詾a之,甘以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酸以補之,辛以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苦以補之,咸以瀉之?!?div style="height:15px;">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味之主,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fā)腠理,致津液通氣也?!?div style="height:15px;">總結(jié)如下表:
表3:《素問》五臟五味補瀉圖
肝(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由上表可見,《素問》中五臟之補味與《輔行訣》一致。其所異者在瀉之味,其中肝之補瀉二者一致。
心者,《素問》“以甘瀉之”而《輔行訣》“以苦瀉之”,筆者以為,心火太過,皆傷陰而燥急,用苦以堅陰,且苦兼能瀉火,其用如將軍之奪關(guān);甘能緩急,其用如相之協(xié)調(diào);故《輔行訣》之用宜病實者以苦寒直折,《素問》之用宜病虛者以補中緩急;今人多濫用苦瀉。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篇中有“少陰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條,甘草湯但用一味甘草而已,筆者曾親身體驗,效如桴鼓?!夺t(yī)學窮源集·五行論》中有曰:“火本生土,而火盛土熱,土盛火滅;”以補土之甘味,蓋源于此。
脾者,《素問》“以苦瀉之”而《輔行訣》“以辛瀉之”,濕氣之治,可淡滲利濕,可苦溫燥濕,可芳香化濕,又有風能勝濕,其發(fā)雖有四,然芳香之品其味辛,故風能勝濕與芳香化濕實為一法,故瀉脾土者,苦、辛、淡皆可用之,陶氏以辛瀉之未離經(jīng)旨。筆者臨證,苦溫燥濕、芳香化濕常兼而用之。另外,苦味補腎水,水盛反侮土,故以苦瀉之,即所謂“水多土流”。
肺者,《素問》“以辛瀉之”而《輔行訣》“以咸瀉之”,肺金者,燥氣為本,收斂沉降為其勢,“以辛瀉之”者治其勢,“以咸瀉之”者,治勢之果,據(jù)病程所在擇善者用之或兼而用之。以辛瀉肺,其五行之義蓋與以苦瀉土同,辛能助木,木盛反侮肺金則金瀉。
腎者,《素問》“以咸瀉之”而《輔行訣》“以甘瀉之”,張介賓曰:“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嗄軋?,故為補。咸能軟堅,故為瀉?!币韵虨a腎,咸能補心火,心火腎則反侮腎水,乃瀉之。
綜上可以看出,在《素問》中:瀉肝之味為為其所不勝之補味;瀉心之味為其子臟之補味;瀉脾之味為其所勝之補味;瀉肺之味為其所勝之補味;瀉腎之味為其所勝之補味;其中瀉肝取相克之用,瀉心去相生之用,瀉脾、肺、腎皆取反侮之用。另外,根據(jù)《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述,酸味屬肝,辛味屬肺,咸味屬腎,因此木、金、水三藏皆以本臟之味為瀉;甘味屬土瀉心,苦味屬心瀉土,火、土屬于互瀉關(guān)系。相較于《輔行訣》來說,《素問》的五臟瀉法規(guī)律性不強。
(3)小結(jié)
【組成】滑石三錢,生甘草八分,青蒿一錢五分,白扁豆一錢,連翹三錢,白茯苓三錢,通草一錢,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得出《素問》和《輔行訣》中的五臟五味體用補瀉關(guān)系,如下表:
表4:五臟五味體用補瀉表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五臟體用味
體味
用味
五臟五味配屬
《素問》
《輔行訣》
《素問》補瀉
《輔行訣》補瀉
張大昌謂:“五行全局之體用補瀉定義,即所謂木用土體,土用水體,水用火體,火用金體,金用木體,一制一承,一克一生,自然生機不息也。(瀉則克我,補則我克)”
《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張氏曰:“用者,即本位之氣勢也;體者,本位之實質(zhì)也?!备文局迷簧?,心火之用曰長,脾土之用曰化,肺金之用曰收,腎水之用曰藏;肝木之體曰風,心火之體曰熱,脾土之體曰濕,肺金之體曰燥;腎水之體曰寒;用者標也,體者本也。故曰:
木用土之辛體,風盛則乘土,土承風木之氣;
土用水之甘體,土盛則乘水,水承濕土之氣;
水用火之苦體,寒盛則乘火,火承寒水之氣;
火用金之咸體,火盛則乘金,金承火熱之氣;
金用木之酸體,金盛則乘木,木承燥金之氣。
由此觀之,《輔行訣》之承,蓋以承受,承擔論之。夫《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水氣承相火,土氣承寒水,風氣承濕土,金氣承風木;火氣承燥金,故承者,克制也。此二者,曲雖異而功同妙也,不過所視異爾,終不離生克制化之理。
三、“湯液經(jīng)法圖”各層涵義
湯液經(jīng)法圖
為了方便讀圖,筆者將湯液經(jīng)法圖稍作修飾,如圖二:
圖二
1、第一層涵義
從上圖可見,第一層從肝開始,順時針依次列有酸辛、苦咸、辛甘、咸酸、甘苦。其意表示每一臟都有體味、用味的,肝木體味酸、用味辛;心火體味苦、用味咸;脾土體味辛、用味甘;肺金體味咸、用味酸;腎水體味甘、用味苦。
2、第二層涵義
第二層從肝開始,順時針方向依次為:用木體、用火體、用土體、用金體、用水體。即肝胃木臟、心為火臟、脾為土臟、肺為金臟、腎為水臟。
3、第三層涵義
第三層包括兩個部分。
其一,五邊形每條邊外,依次為“化甘”“化酸”“化苦”“化辛”“化咸”文字,是五臟之“體”、“用”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效果,與五臟的急食之味對應。即酸辛化甘,苦咸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甘苦化咸?!端貑枴げ貧夥〞r論篇》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泄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毙裂a木瀉土,但與酸相得化甘則補土; 咸瀉金,與苦相得化酸則補金; 甘補土瀉水,與辛相得化苦則補水; 酸補金瀉木,與咸相得化辛則補木; 苦補水瀉火,與甘相得化咸則補火??梢?,在這張圖中,體用和合所化之味恰能補單味之瀉,補瀉之間相互轉(zhuǎn)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運動,使此圖臨證靈活多變而從容有序。
其二,五邊形的五個角依次為“除煩”“除痞”“除滯”“除燥”“除□”。即苦酸除煩、辛苦除痞、咸辛除滯、甘咸除燥。從《輔行訣》“救諸病誤治瀉方” 五 首看,酸甘當除逆。辛補木,木克土,苦瀉火,木生火,故辛苦相合可除土壅之痞; 咸補火瀉金,辛補木瀉土,故苦辛相合可除金肅殺收斂之滯;甘補土,咸瀉金,金性堅介收斂,貴在延展變化,土性柔和,涵養(yǎng)生物,故甘咸和合可除水受金氣影響導致的失潤之燥; 苦補水,酸瀉木,木氣衰則火氣衰,故酸苦和合可除火炎熱躁動之煩; 酸補金,甘瀉水,水氣衰則木氣衰,故酸甘和合可除木生發(fā)上亢之逆。
四、陽進為補?左旋;陰退為瀉?右旋
湯液經(jīng)法圖下注曰:“陽進為補,其數(shù)七,火數(shù)也;陰退為瀉,其數(shù)六,水數(shù)也?!睆埓蟛⒃唬骸皥D下兩條,曰陽進為補,其數(shù)七,火數(shù)也;陰退為瀉,其數(shù)六,水數(shù)也。此河圖水火之成數(shù),綴此何意,則不得而知,缺如可也。”
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六,可理解為陽進為補,以七為周期,陰退為瀉,以六為周期。故《輔行訣》五臟病癥大補瀉湯諸方中,大瀉湯藥味數(shù)是六味即水數(shù),大補湯藥味數(shù)是七味即火數(shù)?!秱摗分袑τ凇皵?shù)”亦有記載: “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六故也。” 其數(shù)理可能來源于“河圖”用生數(shù)和成數(shù)說明天地、陰陽、奇偶的消長和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 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端貑枴ぬ煸o大論篇》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彼突鹱鳛槲逍兄凶钅荏w現(xiàn)陰陽的象,故用其成數(shù)來表達陽進陰退。
為了方便研讀湯液經(jīng)法圖,稍作調(diào)整如下圖:
圖四:湯液經(jīng)法圖2
由上圖可知,五邊形順時針方向為“陽進”方向,與五臟補法有關(guān);五邊形逆時針方向為“陰退”方向,與五臟瀉法有關(guān)。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分析五臟大小補瀉湯的組方規(guī)律,探索其深意。由于大小補心湯與其余四臟的大小補瀉湯規(guī)律有異,而“辨心包病證文并方”的補瀉湯亦稱為大小補心湯,大小瀉心湯,蓋因心為君不受邪,心包代之,故此以“辨心包病證文并方”的方劑為心的補瀉湯正方。
首先看五臟大小補湯規(guī)律,如下表:
表5:《輔行訣》五臟大小補方表
方名
組成
備注
小補肝湯
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兩,大棗去核(甘)十二枚
大補肝湯
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兩,大棗去核(甘)十二枚旋夫花(咸)、代赭石燒(咸?)、竹葉(苦)各一兩
小補肝湯+小補心去豉(酸)
小補心包湯
代赭石燒赤,入薛漿中淬三次,打(咸?)、旋覆花(咸)、竹葉(苦)各二兩,豉(酸)
大補心包湯
代赭石燒赤,入薛漿中淬三次,打(咸?)、旋覆花(咸)、竹葉(苦)各三兩、豉(酸)、人參(甘)、甘草炙(甘)、干姜(辛)各一兩
小補心湯+小補脾湯去術(shù)(苦)
小補脾湯
人參(甘)、甘草炙(甘)、干姜(辛)各三兩、術(shù)(苦)一兩
大補脾湯
人參(甘)、甘草炙(甘)干姜(辛)各三兩、術(shù)(苦)、麥門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一兩
小補脾湯+小補肺湯去細辛(辛)
小補肺湯
麥門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兩、細辛(辛)一兩
大補肺湯
麥門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兩、細辛(辛)一兩、地黃(苦)、竹葉(苦)、甘草(苦)各一兩
小補肺湯+小補腎湯去澤瀉(咸)
小補腎湯
地黃(苦)、竹葉(苦)、甘草(甘)各三兩、澤瀉(咸)一兩
大補腎湯
地黃(苦)、竹葉(苦)、甘草(甘)各三兩、澤瀉(咸)、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一兩
小補腎湯+小補肝湯去大棗(甘)
由上表可知:
(1)大補肝湯由小補肝湯加小補心湯,并減去味酸之豉,肝“以辛補之,酸瀉之。”但用小補肝湯中之五味子之酸即可。
(2)大補心湯由小補心湯加小補脾湯,并減去味苦之術(shù),心“以咸補之,苦瀉之。”但用小補心湯中竹葉之苦即可。
(3)大補脾湯由小補脾湯加小補肺湯,并減去辛味之細辛,脾“以甘補之,辛瀉之。”但用本臟補湯之干姜之辛即可。
(4)大補肺湯由小補肺湯加小補腎湯,并減去味咸之澤瀉,肺“以酸補之,咸瀉之?!钡帽九K補湯之旋復花之咸即可。
(5)大補腎湯由小補腎湯加小補肝湯,并減去味甘之大棗,腎“以苦補之,甘瀉之?!钡帽九K小補湯之甘草之甘即可。
綜上我可以發(fā)現(xiàn),大補方則以小補方加子臟的小補方,并減子臟小補方中瀉本臟之味而成七之數(shù),此即《難經(jīng)·七十五難》所謂“子能令母實”之意,蓋進者,母生子左旋為陽進。此即“陽進為補,其數(shù)七”。
再看五臟大小瀉湯規(guī)律,如下表:
表6:《輔行訣》五臟大小瀉方表
方名
組成
備注
小瀉肝湯
枳實熬(酸)、芍藥(酸)、生姜(辛)各三兩
大瀉肝湯
枳實熬(酸)、芍藥(酸)、生姜切(辛)各一兩,甘草炙(甘)各三兩,黃芩(苦)、大黃(咸)
小瀉肝湯+大瀉腎湯減茯苓(甘)、干姜(辛)
小瀉心湯
黃連(苦)、黃芩(苦)、大黃(咸)各三兩
大瀉心湯
黃連(苦)、黃芩(苦)、芍藥(酸)各三兩,干姜炮(辛)、甘草炙(甘)、大黃(咸)各一兩
小瀉心湯+大瀉肝湯去枳實(酸),生姜易干姜
小瀉脾湯
附子炮(辛)一枚、干姜(辛)、甘草炙(甘)各三兩
大瀉脾湯
附子炮(辛)一枚、干姜(辛)各三兩、黃芩(苦)、大黃(咸)、芍藥(酸)、甘草炙(甘)各一兩
小瀉脾湯+大瀉心湯去黃連(苦)
小瀉肺湯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咸?)、大黃(咸)、芍藥(酸)各三兩
大瀉肺湯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咸?)、大黃(咸)、芍藥(酸)各二兩、甘草炙(甘)、黃芩(苦)、干姜(辛)各一兩
小瀉肺湯+大瀉脾湯去附子
小瀉腎湯
茯苓(甘)、甘草(甘)、黃芩(苦)各三兩
大瀉腎湯
茯苓(甘)、甘草(甘)、大黃(咸)、黃芩(苦)各三兩、芍藥(酸)、干姜(辛)各一兩
小瀉腎湯+大瀉肺湯去葶藶子(咸)
由上表可知:
(1)大瀉肝湯由小瀉肝合大瀉腎湯去茯苓、干姜;大瀉心湯由小瀉心湯合大瀉肝湯去枳實,生姜易干姜;大瀉脾湯由小瀉脾湯合大瀉心湯去黃連;大瀉肺湯由小瀉肺湯合大瀉脾湯去附子;大瀉腎湯由小瀉腎合大瀉肺湯去葶藶子。若干姜與生姜以一物視之,則諸大瀉湯皆由本臟小瀉湯加母臟大瀉湯,并減去母臟大瀉湯之君。
(2)《難經(jīng)·七十五難》曰:“母能令子虛”,通過瀉其母達到瀉的目的為陰退,為右旋,減去母臟大瀉湯之君,令全方合六之數(shù),即所謂“陰退為瀉,其數(shù)六”。
綜上所述,圖下注曰:“陽進為補,其數(shù)七,火數(shù)也;陰退為瀉,其數(shù)六,水數(shù)也?!彼^陽進陰退,陽進為補者,子令母實也,左旋;陰退為瀉者,母令子虛,右旋;順五行相生之序為進,你五行相生之序為退。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湯液經(jīng)法》學習五臟補瀉
《輔行訣》五味作用及組方規(guī)則提要
湯液經(jīng)法圖的破譯
《湯液本草》卷之一,【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五臟用藥
五臟補瀉法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