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第一次見陽明,談鋒所及,落了下手,坐在上席的身子也漸漸側(cè)了起來。談完,王艮說,先生之學簡易直截,艮不及也。就拜了陽明為師。晚上回去,仔細想想,覺得有問題,第二天見陽明,說我后悔了,咱再辯一次。
現(xiàn)代人讀陽明,能夠得到體會和啟發(fā)的很少。別說讀陽明,就是讀孔子,也只不過覺得是高級雞湯而已。在雞湯廉價批發(fā)論噸賣的時代,孔子講的,和那些退休大媽成天在朋友圈轉(zhuǎn)的東西有什么區(qū)別呢?
如果看不出區(qū)別,就會覺得,王艮這種人真是沒見過世面啊,陽明兩碗雞湯就把他灌暈了,服服貼貼做了弟子,古人還真是好忽悠。
真這么簡單嗎?
或曰:恐怕王艮是在利用陽明,炒作自己。那陽明豈不是中了他的圈套?不,陽明也不傻,陽明襟懷磊落,看出他是個好苗子,想好好改造他。
以上種種,皆是臆想,皆是虛誕。
王艮的震動和反悔,理由很簡單。我們讀古人一句話,和聽古人親口講,十分不同。紙上的文字,只能傳遞極少的信息,重要的,是當時的氣場。
一個氣場強大的人,說一句淺顯的道理,也會令聽者醍醐灌頂。這種效果,主要不是來自語義,而是來自其人的威嚴。只要把氣場撤下,時過境遷,再去回味文字,多半覺得不過爾爾。
王艮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只是當天晚上,剛回到寓所,就從陽明的強大氣場下跳出來了,察覺到陽明可能的破綻,覺得輸?shù)貌环?。第二天,再?zhàn)再敗,他才確定不是發(fā)揮問題,而是功夫問題。
其實,陽明也感受到了王艮的強大氣場。七天之后,王艮要回家,陽明說,何不久???王艮說,答應了父親七天回去,不敢違命。王艮走后,陽明對弟子說:我當年捉宸濠,一無所動,如今卻被此人震動了。
金庸小說里,郭靖背負黃蓉去求一燈大師療傷,一燈知道他是北丐的弟子,又打敗了漁樵耕讀,就在扶起長跪的郭靖時,用了內(nèi)勁,郭靖如果運勁相抗,內(nèi)功越深,就會跌得越慘。沒想到郭靖全不運勁,順勢站起來了。當時,郭靖感受到一燈深不可測的內(nèi)力,大為震動,而一燈的震動也絕不在郭靖之下。王艮見陽明,互相的震動,便有如郭靖見一燈。在陽明和王艮的世界里,根本沒有雞湯,也不存在忽悠和被忽悠,利用和被利用,只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如此而已。
要解釋他們的震動,就得談談他們的武功家數(shù),那就必須從孔子說起。
孔子說過,自從子路跟了我,難聽話就到不了耳朵里了。
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表示子路的勇武。有他做弟子,別人不敢欺侮孔子。第二層,意在言外:子路來之前,孔子常常聽到惡言。孔子是什么人?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v然做到這地步,還是有人說難聽話,有人凌辱。要想避開凌辱,光有修養(yǎng)還不夠,還要有武力,要有子路這樣的人護衛(wèi)。
這句話,反映了冷冰冰的現(xiàn)實:不是說你對人好,人家就一定對你好;不是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任你隨便盛開,霧霾還是霧霾。
還有第三層,這一層體現(xiàn)了孔子睿智的洞察和精確的表達??鬃诱f,惡言不聞于耳,卻沒有說,惡言不存在。就算有一百個子路,也只能保證人家不當面凌辱你,背后的壞話,是杜絕不了的。
讀《論語》,不參到這種地方,就體會不出它和朋友圈養(yǎng)生雞湯的區(qū)別,也無法理解孔子。
什么叫雞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只講安樂,不講憂患,看問題只看一半。
實際上,王艮就是個雞湯宗師。陽明門下,辯才最好的不是王艮,而是王畿。王畿講學,依然有人不信,唯有王艮,“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梢娡豸拗v學,主要靠眼神,靠氣場。雞湯要起作用,關鍵不在雞湯,而在雞肉,肉不在碗里,但肉的氣場在。肉的氣場決定了湯的優(yōu)劣高下。
或曰:你不是說,在陽明和王艮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雞湯嗎?為什么又說王艮是雞湯宗師呢?
答曰:說王艮是雞湯宗師,是從世俗的眼光看。說他們的世界不存在雞湯,是從他們自身對世界的理解來講。
王艮講,“夫愛人者人恒愛之,信人者人恒信之,此感應之道也。於此觀之,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span>
后半句,是“反求諸己”的意思。但前半句,“感應之道”,并非一向如此。否則孔子又何必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不愛人嗎?但總有人說難聽話。
這正是王艮學術粗糙的地方。他說得太寬泛,太絕對??鬃右簧?,也只求“朋友信之”,不敢求一切人的信任。以為“信人者人恒信之”,實在天真了。
孔子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要想做仁者,得有惡人的力量。只能好人,不能惡人,就是鄉(xiāng)愿。陽明晚年,世人謗議如日中天。陽明問弟子什么緣故。有人說,先生位高名重,遭人嫉恨。有人說,先生和宋儒爭異同。有人說,先生門徒眾多,弟子做了不好的事也會算在先生頭上。陽明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我想到的,你們都沒提及。弟子請問,陽明說:
“吾自南京已前,尚有鄉(xiāng)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才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這句表態(tài),可以說得了孔子真?zhèn)?。只是,孔子不會這么直白,這么外露。說太直白,容易起誤導,生流弊。行不掩言,人人易做,格物工夫,卻不是人人都到位??鬃又v,“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一方面表示對行不掩言的欣賞,一方面指出了它的流弊。
王艮,正是行不掩言的代表,他比陽明更無掩藏回護。他問陽明孔子坐的車什么樣,陽明笑而不答,他就自己捯飭出蒲輪車,一路坐到京城,走到哪,講學到哪,天下為之側(cè)目。京城有個老頭半夜做夢,夢見無頭黃龍,行雨到崇文門,變成人站在那兒。早上一覺醒來,老頭就跑去崇文門,正好碰見王艮。
王艮的斐然成章,正是陽明要裁抑他的地方。王艮回到會稽,陽明三天不見他,送客出山門,王艮長跪路旁,說“艮知過矣”。陽明不顧而去。王艮追到庭下,厲聲道:孔子也不會如此過分。陽明肅然,揖之而起。
陽明對王艮的裁抑,不是因為不愛王艮,恰恰因為王艮的疏狂太像自己。陽明和王艮心心相通處頗多。有次陽明和弟子到一座寺廟游玩,太守路過,張席行酒。酒罷,陽明嘆息說,你們不用功,真是麻木得可怕。大家跪下請教,陽明說,問王艮吧。王艮說,太守敬酒,你們都坐著不動,不是麻木嗎?
陽明只依良知,行不掩言,好在格物工夫深,還能行中庸之道。但門下必然會出王艮這樣的弟子,再往下,必然會出泰州學派,會出格物工夫不及,又行不掩言斐然成章的狂者。到最后,必然變成不讀書,而頗能赤手搏龍蛇的門派。若追溯其端倪,則早在陽明講鄉(xiāng)愿狂狷之別時已埋下種子。
陽明說,鄉(xiāng)愿碰到君子,就忠信廉潔,碰到小人,就同流合污,鄉(xiāng)愿的心已經(jīng)壞掉了,跟他講堯舜之道是沒用的。鄉(xiāng)愿的處世方式,在任何時代,都是最流行的。所謂“白道黑道,都吃得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更無是非之分,義利之辨。陽明對狂狷的激賞,對鄉(xiāng)愿的痛恨,見出他得了孔子真?zhèn)鳌5鎮(zhèn)骼?,也有細微處的不契?/span>
陽明是學孟子的。程子有一句評價極中肯:“孟子有些英氣。才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子去圣人只豪發(fā)間。孟子大賢,亞圣之次也?!被蛟唬骸坝庖娪谏跆??”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見。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陽明比起孔子,多了不少圭角英氣,不夠溫潤渾厚。陽明后學的流弊,也從圭角生起。說王艮是雞湯宗師,正因為他只觸及安樂的一面,不觸及憂患的一面。他的學問,有天然迎合民眾趣味的地方。他說做學問是世間最輕松最快樂的事。有個朋友用功吃緊,他就說:你走錯路了,真正的學問絕對不會這么累。并指著伐木工說,你看人家,從來不曾用功,卻又何嘗荒廢學問呢?
老百姓聽了這種例子,就很高興,他們發(fā)現(xiàn)為學是輕松快樂的,并不是秀才才有資格。王艮針對百姓,用這種教化方式,講學的排場越來越大。
有個樵夫叫朱恕,砍柴養(yǎng)母,每天路上,都要到王艮階下聽其講學,餓了就向人乞點漿水,吃點干糧。聽完講,背著柴禾浩歌而去。宗族見他貧寒,借給他一筆錢,讓他尋別的活計,他左思右想,把錢退了回去,說你不是真愛我,我現(xiàn)在很快樂,一旦起了經(jīng)營念頭,一生就斷送了。
王艮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樂學歌》: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嗚呼!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這首歌極好。戳中了儒家學問的真諦。宋儒喜歡教人“尋孔顏樂處”。孔子也講,“樂以忘憂”,如果學儒家越學越沉重,那對儒家肯定有誤會。儒家抱有深深的憂患,為學是從傷時憂世中解脫出來的途轍。王艮強調(diào)為學之樂,是對腐儒的一記針砭。但正因為是針砭,王艮的學問也有失偏頗。
為學不僅有輕松的一面,也有沉重的一面??鬃又v,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表示,一個人以道為依歸,也有可能吃不飽,穿不暖。顏子聰敏好學,只能簞食瓢飲,子路只能穿著破袍子和穿狐貉的朋友站在一起。
孔子贊揚“貧而樂”,其實也是對顏回和子路的激勵,他要給志于道卻又不得不惡衣惡食的人一些信心和安慰??鬃诱f“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固窮”、“居無求安食無求飽”等等,都表明為學的人,有時必須面對艱苦的生活。
而這些,在王艮的講學里,極少提及。一旦講這些,老百姓就會發(fā)現(xiàn)為學之難,搞不好還有性命之憂,就都不來了。
不妨說,泰州學派是儒門中的功利派。王艮學說的要點,在“安身”。王艮說,如果能安身,一切就到位了,所謂止于至善,不過是安身而已。王艮寫《明哲保身論》說,“能知愛人,而不知愛身,必至於烹身割股,舍生殺身,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
儒家“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一面,不是王艮的學問。孔子贊同伯夷叔齊,但王艮不贊同,王艮覺得,都餓死了,還談什么治國齊家。
王艮講“出必為帝者師,處必為天下萬世師”,這很勵志,老百姓聽了心潮澎湃,雖然身處草莽之間,也能生起萬物皆備于我的心。但若究其實,絕對不是每一個為學的人,都能出為帝師、處為天下萬世師的。就連孔子,也從不以“天下萬世師”自居。他的初衷,只在做一位好學君子。
王艮說,“愛人者人恒愛之,……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聽起來,好像和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個意思。實際上,有細微的區(qū)別。而這種細微處,正是關鍵處。孟子只說反求諸己,卻不說反求諸己,必能有得。
孔子講,“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無論你如何修己,哪怕做到堯舜,也未必能安百姓平天下呀。從理想上講,不妨說天下歸仁,從現(xiàn)實上看,必定是任重道遠。講理想而不講現(xiàn)實,難免天真;見現(xiàn)實而不見理想,勢必庸俗。
因此,儒家相信天命。孔子被圍困在匡時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說這種話的時候,是孔子的天真爛漫發(fā)露處,也是孔子的虔敬處??鬃与m然諳熟世事,也未必能保證自己躲過歷劫,所能做的,唯有弦歌不輟而已。
孔子的天真爛漫,從他對天命、對大人、對圣人之言的敬畏中,可以見到。而失掉爛漫之心的人,不信天命,狎昵大人,視圣人之言為雞湯。
黑格爾推崇《周易》、《老子》,對《論語》嗤之以鼻,認為不過雞湯而已。黑格爾視為雞湯是可以原諒的,因為翻譯文本畢竟不能如實傳遞孔子的精神。不過,若平心地講一句,《老子》比《論語》雞湯太多了。
《老子》講,“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比绻麤]有后面的“身先”、“身存”,那就是儒家的態(tài)度。子路問政,孔子說“先之”。干活,要在眾人前面,求有所得,要在眾人后面。老子看似這個意思,但指導思想截然不同。老子“后其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還是“身先”。所以《老子》是講權(quán)謀的書,最終還要落腳到如何得到好處上來。講“不爭”,不是真的要不爭,而是要“天下莫能與之爭”。講柔弱勝剛強,舌頭壽于牙齒,不過是自存之道。
儒家的精神不是這樣。《老子》講“不敢為天下先”。不曰“不為天下先”,而曰“不敢”,是懼有禍端,是明哲保身之道。孔子則贊賞孟子反“非敢后也,馬不進也”,大家都敗退了,孟子反在最后做殿軍,可謂“先之”。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愛一個人,要勞頓他,不要縱溺他。勞之,誨之,則往往不能取悅之,所以到頭來,愛一個人,忠于一個人,卻未必落得他的好。若從謀求實利上看,遠遠不如《老子》更有指導意義。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領導鐘愛《老子》,卻對《論語》束之高閣的原因。在他們看來,孔子的話,除了安慰心靈,沒有任何作用。而他們心靈的安慰,也只有真金白銀的物質(zhì)才奏效。精神的安慰,則是無用的雞湯。
但在純粹的儒家眼里,并沒有什么是“雞湯”。所謂“雞湯”,只是庸俗的實用主義者的概念,他們的判斷只有一個標準:這個東西有什么用?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就是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先之,勞之,我做到了,什么好處都沒得到,你逗我玩呢?”
一切從實用的標準出發(fā),只問有沒有好處,則難免走向鄉(xiāng)愿。鄉(xiāng)愿不能理解,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所堅持的,僅此而已。他們不求后來的好處,當下即刻,便是樂處。子路問政,孔子說“先之,勞之”,子路以為還有別的,接著問,孔子說,永不疲倦地如此。
雖說王艮的學問,從實用的角度看,確實是雞湯。但以雞湯詬病王艮的人,永遠不能理解王艮。他們不知道,王艮的日常,的的確確充滿歡樂,而且,這些歡樂正來自他的學問。他不是騙你才講那些,是他身體力行地做到了,只是聽的人無法有他那樣的發(fā)心。
有次,大街上兩人對罵。一人說,你沒心!另一人說,你才沒心!一人說,你不講天理!另一人說,你才不講天理!陽明對弟子說,來,聽聽他倆講學。弟子問,他們明明是對罵,怎么能叫講學?陽明說,沒聽到嗎,他們講心、講天理。弟子說:既然有學問,為啥還當街對罵?陽明說,只是因為,他們的心和天理,是用來要求別人的,不是反觀自己的。
儒家的學問,便是如此。他們的生命,鳶飛魚躍,不帶半點纖翳夾雜。他們在日用常行中踐行人倫,不問利欲。淮揚大饑,王艮向做生意的朋友借了兩千石米賑災,兩千石米,對個人來說不是小數(shù),但賑災顯然不夠,王艮又寫狀遞到官府,求巡撫賑災。巡撫不信他自己出了兩千石,一查,果有此事,大為驚訝。要表彰他,王艮謝絕了。
王艮有個朋友叫黃洛村,經(jīng)常講不欺。王艮說,你天天講不欺,自己卻欺人。洛村大驚,向他請教。王艮說,剛才吃飯,有人來找,你說不在,不是欺人嗎?洛村忙認錯。王艮說,哈哈,你又欺人了。洛村摸不著頭腦。王艮說,必要的變通,怎么算欺人呢,你明明沒錯,卻向我認錯,豈非欺我!
王艮聰明而不失天真,故能實實在在從為學中得到力量,得到快樂。如果了解王艮的磊落和純粹,就會發(fā)現(xiàn),人并非不能過自在的生活。雞湯描繪的生活并非不存在,只是一旦有了利欲膠漆之心,便永遠與之絕緣了。他們永遠不能理解顏子簞食瓢飲的樂處,在他們眼里,那只是窮人的自我麻痹。
王艮有個弟子叫徐樾。有天,王艮和徐樾月下散步,指著星空漫談,王艮問了個問題,徐樾應對得不好,王艮厲聲說:“天地不交,否!”又有一次,兩人散步到小溪邊,王艮一下跳了過去,回頭對徐樾說,徐樾啊,你平時就應該活潑歡快一點。此時陽明已過世,王艮也四十九歲了。當年王艮初見陽明時,陽明也是四十九歲。孟子講,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此意吧。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王路
公眾號:i_wanglu
新書《唧唧復唧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