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舉例】
案1
宋某,男,34歲,1991年11月29日人院,患者訴自1985年因“胃潰瘍并大出血”行胃次全切術后,出現(xiàn)食欲不振,腹瀉,大便日3~10次,給予健脾燥濕止瀉等治療,腹瀉雖止,但仍精神差,納呆,形體日漸消瘦,近半年來出現(xiàn)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伴腹脹臍突,多方求醫(yī),西醫(yī)以“低蛋白血癥”處理,中醫(yī)以健脾溫腎、利水消腫為法,選參苓白術散、實脾飲、真武湯之類罔效,特來住院求治。癥見:四肢浮腫,腰以下為甚,伴腹脹臍突小便短澀,大便干結,舌質紅,少苔,脈細弦數(shù)。
辨證:陰虛水溢,責之久病,加之過用溫燥之品,致陰液耗傷,水溢泛濫肌膚。
治則:滋陰利水。
處方:六味地黃丸合豬苓湯加減:生地、澤瀉、五加皮、豬苓各15g,山茱萸、丹皮、陳皮各10g,山藥、茯苓、阿膠各20g(蒸兌),甘草5g
服方30劑,水腫退,腹脹減,精神振作,納食增加,二便可,病愈出院。追訪半年,患者一般情況良好。
按語:陰虛水腫,以肝腎陰虧為本,水濕泛濫為標,治療上單純育陰則有礙濕之慮,單純利濕又恐傷陰,故用六味地黃丸合豬苓湯加減,以滋陰利水,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庶幾合度。
案2
鄭某,女,65歲,1996年12月20日初診全身浮腫時輕時重10余年,精神萎靡、嗜睡、困倦乏力、頭暈耳鳴、手足不溫,入夜則口舌燥、五心煩熱,失眠多夢2月余平素大便干結、鼻塞,五官科檢查擬診兩側下鼻甲肥大,每晚需用呋麻合劑加強的松龍混合滴鼻2~4次。體檢:肥胖、面容呆板面部及雙下肢腫脹,按之無凹陷,口唇紫紺、皮膚干厚蠟黃,血壓正常,心音低鈍、舌干紅少苔、脈沉細。血T3/T4均在正常低限范圍內,未作進一步檢查。
辨證:腎陰虧虛為本,痰飲內盛為標。
處方: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黃、熟地黃、山藥各30g,山萸肉、茯苓、澤瀉各15g,五味子、石菖蒲、杏仁各10g,桔梗6g,制乳香、制沒藥、鹿角膠(烊化)、五倍子各5g5劑藥后,精神好轉,五心煩熱、失眠癥減,舌紅而潤,繼服10劑。
三診:停藥半月后,浮腫突然消退,手背及雙下肢皮膚松弛變薄能彈起,精神亦大振,白天已無睡意每晚臨睡前只需滴鼻1次即可,囑原方繼服10劑后,改用六味地黃丸常服。
按語:此證初診似腎陽不足、水濕泛濫,真武湯之證,但與舌象及五心煩熱癥不符,思慮腎陰主水,腎陰虧損則邪水上泛而浮腫;腎陰虧虛則虛火上炎,煉液為痰腎水上泛,肺氣失宜則氣機不利;痰飲內阻,陽氣受遏不能溫運四肢,陰虛則陽無所依,久則陽氣亦損。六味地黃湯為滋陰之劑,但茯苓、澤瀉亦為利水而設,輔以石菖蒲更增利水祛痰之力,杏仁、桔梗以宜肺降氣,少佐制乳香、制沒藥以理氣活血,五倍子以斂肺,用鹿角膠以利陰陽相互交濟,使陰津速生,諸藥合用補腎陰、利肺氣、消痰飲。
案3
宋某,女,40歲。眼瞼及雙下肢至踝部浮腫近二年余,行經期加重,平日水腫朝輕暮重,身體無其他不適。曾去某省級醫(yī)院檢查十余次,結果均屬正常范圍。服用雙氫克尿噻(每日25mg)一年,自感服藥后尿頻,水腫減輕,但下肢乏力,停藥后即復發(fā)。用五皮飲(桑白皮、陳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15g)煎液,每日一劑,分三次服,每次送服六味地黃丸6g。治療三十天,水腫消退,疲乏改善。隨訪一年,病未復發(fā)。
按語:頑固性水腫可能與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中醫(yī)認為,本病為肝腎脾虧虛,真陰虧損,臟腑功能失常,濕濁之邪內生,泛于肌膚而成。六味地黃丸藥雖僅六味但滋陰與泄?jié)嵬?,符合“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之古訓;用五皮飲送下,則增健脾化濕,理氣消腫之力。兩方相輔相成,故水腫得以一舉根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