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
唐某, 女, 71 歲 , 2005 年 5 月 20 日初診?;肌疤悄?病 ” 12 年, 未 正 規(guī) 治 療, 病 情 時 輕 時 重。查 空 腹 血 糖 14. 4 m mol/ L, 餐后 2 h血糖 17. 8 mmol/ L, 尿糖( + + + ) 、 尿 蛋白( + )、 甘油三脂 2. 56 mmol/L 。常覺頭暈耳鳴, 心悸乏 力 , 腰膝酸軟 , 四肢不溫, 健忘 , 惡心, 納差 , 便溏, 口干苦, 渴 不多飲, 小便頻數(shù)量多、 色自如米泔, 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 苔 薄白, 脈沉遲無力。證屬腎陽虛衰, 氣化失職 , 脾失健運 , 不 能散精。治宜溫腎健脾, 助陽益氣。方用真武湯加味。處 方 : 附子 10 g, 桂枝 6 g, 白術(shù) 15 g, 茯苓 15 g, 白芍 15 g, 黃芪 30 g, 澤瀉 15 g, 山藥 15 g, 枸杞子 15 g, 生姜 6 g。水煎服, 日 1 劑。5 劑后 癥狀 減輕, 20 劑后 諸癥 漸除 , 查 空腹 血糖 8. 2 mmol/ L , 餐后 2 h血糖 1 2. 4 mm o/ L , 尿糖( 一)。先后加 減共服 4 月, 輔以飲食控制, 適當(dāng)體育鍛煉, 隨訪 1 年血糖控 制在理想范圍。
按: 本例陽虛為本, 煩渴為標, 腎陽虛則氣化失職, 氣不 化津, 津不能上達。 故口干渴而不多飲, 水失氣化, 則小便頻 數(shù)量多, 脾陽虛則運化無力, 脾不散精, 精微敷布失常, 隨小 便而出, 故尿濁如米泔。方中附子 、 桂枝溫 腎陽助氣化; 黃 芪 、 白術(shù)、 茯苓 、 澤瀉健脾滲濕 ; 枸杞子、 白芍養(yǎng)陰和陽, 生姜 辛溫 , 既可助附、 桂溫腎化氣, 又可助芪、 術(shù)等健脾和 胃。諸 藥合用, 共奏助陽益氣之功 , 俟陽氣回復(fù), 陰津得生, 煩渴可 除 。
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武某, 男, 74 歲, 2004 年 1 2 月就診?;颊哂小疤悄?病” 、 “高血壓”病史, 1 月前出現(xiàn)右下肢浮腫 , 無紅、 熱、 痛 , 有 麻木及間歇性跛行 , 曾服用利尿劑治療無效。就診時癥見: 右下肢膝以下及足背浮腫 , 肢涼 , 皮緊光亮, 按之凹陷 , 舌質(zhì) 暗淡, 苔白, 脈沉弦。右足背 、 脛前 、 后動脈搏動均消失。診 斷為右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中醫(yī)辨證為脾腎陽虛, 水瘀互 結(jié)。治宜溫陽利水, 活血化瘀。方用: 炮附片( 先煎)20 g, 茯 苓 15 g, 赤芍 15 g, 白術(shù) 15 g, 生姜 10 g, 丹參 20 g, 水蛭 6 g, 牛膝 15 g, 雞血藤 15 g。5 劑 , 日1 劑。復(fù)診時, 右下肢浮腫 明顯減輕。此方加減共服 2 月, 右下肢浮腫基本消退, 溫度 、色澤基本恢復(fù)正常 , 間歇性跛行消失, 活動時已無明顯不適。
按: 糖尿病、 高血壓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動 脈內(nèi)膜增生及粥樣斑塊形成 , 最終形成動脈狹窄, 血流受阻。 “血不利則為水” , 致下肢浮腫, 不通則痛。根據(jù)“血得熱則 行, 遇寒則凝”之性 , 結(jié)合臨床脾腎陽虛之證 , 用真武湯加桂 枝以增強溫經(jīng)散寒之力, 加川牛膝、 水蛭、 丹參、 雞血藤以活 血通脈, 使藥物直達病所, 獲得顯著療效。
3.慢性心功能不全
蔡某 , 男, 82 歲, 2004 年 9 月 18 13 初診。反復(fù) 咳喘半 年, 心悸伴下肢浮腫 1月余。有“慢性氣管炎史、 肺氣腫、 肺 心病”30 年。今春 3 月感 冒后復(fù)發(fā)。 雖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 未能痊 愈, 咳喘反復(fù)發(fā)作。1 月前, 出現(xiàn)下肢浮腫, 動則心悸氣喘, 頭 暈乏力, 口唇輕度青紫, 西醫(yī)診 為慢性心功能不全。給予抗 感染。 強心利尿, 可暫時收效, 但停藥又作。此次要求中醫(yī)治 療。癥見: 面色萎黃, 汗多畏風(fēng), 手足發(fā)涼。 腰酸膝軟, 小便不 利, 頸靜脈充盈, 舌苔薄白而潤, 脈沉細稍數(shù)無力。中醫(yī)辨證 為陽虛水泛, 水氣凌心之證。方以真武湯加味: 附子、 白術(shù) 、赤芍、 白芍各 10 g, 豬苓、 茯苓 、 澤瀉各 1 2 g, 蘇子 、 杏仁各 1 0 g, 陳皮、 葶藶子各 6 g, 桑白皮、 車前子、 黨參 、 麥冬各12 g,五味子 8 g, 丹參 15 g, 生姜 5 片, 紅棗 5 枚。藥進 7 劑, 小便 轉(zhuǎn)多, 下肢浮腫漸消, 心悸咳喘減輕。原方又進 15 劑, 浮腫 一 全消, 汗多畏風(fēng)及 口紺消失, 喘悸輕微。改服蘇子降氣湯加 減 1 0 余劑 ,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能從事一般家務(wù)勞動。囑常 服金匱腎氣丸鞏固, 隨訪至今, 一切正常。
按: 咳喘日 久不愈, 肺腎兩虛, 肺虛則水飲上犯 , 腎陽虛 則水氣上逆凌心, 故喘咳心悸, 溲少浮腫。 用真武湯壯腎陽以 制陰; 加蘇子、 杏仁 、 陳皮、 桑白皮、 葶藶子 、 車前子等肅肺利 水平喘, 水去則喘平, 心官復(fù)職, 心悸 自 除。
4.特發(fā)性水腫
馬某 , 女, 56 歲, 2005 年 1 月22 日初診。頑固性水腫 4 月 余。前無明顯原因浮腫, 多次查血尿常規(guī) 、 肝腎功能、 內(nèi) 分泌、 甲狀腺功能等均正常。服中西藥可暫效, 停藥病情即 反復(fù)。 此后信心大減。 遂間斷治療。近年來, 有加重趨勢而求 醫(yī)??滔?: 形體偏胖, 面、 手、 足浮腫明顯, 按之有凹陷 , 納差 便溏 , 畏寒怕冷。 腰膝酸軟 , 舌胖苔 白, 脈沉而弱。西 醫(yī)診斷 為特發(fā)性水腫。中醫(yī)診斷為水腫 , 證屬脾腎陽虛。治宜溫補 脾腎, 化氣利水。方以真武湯加味。藥用: 附子 、 白術(shù)、 防己、 防風(fēng)、 當(dāng)歸、 桂枝 、 羌活各 10 g, 赤芍、 白芍 、 澤瀉、 懷牛膝、 車 前子各 12 g, 黃芪、 豬苓 、 茯苓、 生薏苡仁各 15 g, 淫羊藿 、 杜 仲各 1 O g, 生姜 5 片, 紅棗 5 枚。水煎服, 日 1劑。服藥 7劑 后 , 顏面及四肢浮腫已基本消失, 其他癥狀亦明娩減輕 , 繼服 14 劑, 諸癥悉除。隨訪半年浮腫未再復(fù)發(fā)。 按 : 特發(fā)性水腫是一種原因未明的水鹽代謝紊亂綜合 征。此綜合征幾乎只發(fā)生于婦女, 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明 了。 臨床多以利水 、 發(fā)汗、 溫化、 補氣等法 , 收效往往不盡如人意。 本案抓住面肢浮腫, 腰酸膝軟, 納差便溏 , 畏寒怕冷, 脈沉而 弱等脾腎陽虛癥狀 , 一面用附子、 淫羊藿、 杜仲、 白術(shù) 、 白芍、 澤瀉、 豬苓、 茯苓 、 生薏苡仁等溫腎健脾 , 化氣利水治其本 ; 一 面用羌活、 防風(fēng) 、 桂枝、 車前子等疏風(fēng)利水治其標 , 標本合 治, 終使痼疾獲瘥。
5 . 甲狀腺機能減退癥
高某 , 男, 69 歲, 面肢浮腫 5 月就診。病初按“慢性腎 炎” 治療, 水腫漸退 , 但他癥依然。時隔數(shù) 日水腫復(fù)起 , 且諸 癥逐漸加重。后在我院內(nèi)分泌科診為甲狀腺機能減退癥所 致粘液性水腫。服用甲狀腺片后癥狀改善 , 但水腫仍反復(fù)發(fā) 作, 特來診治。癥見: 面肢浮腫, 行動遲緩, 神疲乏力, 納呆嗜 睡, 腰膝酸軟, 畏寒肢冷, 心悸頭暈 , 舌淡嫩苔白, 脈細弱, 尺 部尤甚。中醫(yī)辨證為脾腎陽虛, 水濕內(nèi)停。治以溫補脾腎, 兼以利水消腫。處方: 附子20 g(先煎) , 白芍 15 g, 白術(shù)10 g, 甘草 6 g, 干姜 15 g, 澤蘭 、 澤瀉各 15 g, 豬苓 、 茯苓各 1 5 g, 黃 芪 20 g, 生姜 6 g, 肉桂 10 g。治療 2 周后 , 癥狀開始減輕。4 周后 , 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全身水腫消退, 腹脹減輕 , 畏寒肢 冷減輕, 方中去澤瀉、 豬苓 , 再服 2 周, 癥狀基本消除。半年 后隨訪 , 精神狀態(tài)良好, 生活起居已如常人。
按 : 甲狀腺機能減退癥屬中醫(yī)“水腫” 、 “ 虛勞” 等證范疇。 病機多屬脾腎陽虛, 水濕泛濫。中醫(yī)認為腎陽為一身陽氣之 本, 能化氣行水。腎陽虛袁則水液不化 , 停 聚于內(nèi)。 泛溢成 腫 , 影響心脾 , 致心脾陽虛。真武湯為溫補腎陽的經(jīng)典方劑,方中附子大辛大熱 , 入腎 、 脾 、 心經(jīng), 能溫經(jīng)散寒, 補益元陽; 茯苓甘淡滲利。 健脾利濕; 配伍 白術(shù)燥濕健脾, 使水有所制; 白芍在方中斂陰緩急, 可制附子之烈 , 并有利小便作用; 生姜 辛溫發(fā)散 , 既助附子溫陽又有散水之功。五藥配合, ’腎脾雙 補, 補瀉同施, 陰陽相輔, 臨床療效明顯。
人體是統(tǒng)一整體, 對疾病的診治必須全面考 慮 , 統(tǒng)籌兼顧, 既辨病又辨證, 抓住疾病的癥結(jié)所在。不是著 眼于“病”的異同, 而是著眼于“證”的區(qū)別?!巴‘愔巍?、 “異 病同治” 、 “有是癥用是藥”。老年人常因多種慢性疾病發(fā)展 至某階段 , 呈現(xiàn)陽虛水泛證候, 用真武湯加減往往有 良好的 治療效果。真武湯證的病機為脾腎陽虛, 水濕泛濫。腎為先 天之本, 主五液以維持體內(nèi)水液的平衡 ; 脾為后天之本 , 主運 化 , 輸布水津。腎陽虛衰則脾失溫煦而運化失職; 脾陽衰弱 則腎失所藏。脾腎陽虛則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病理產(chǎn)物, 水 濕停聚為痰為飲為腫。因此。 病證雖異 , 只要抓住病機 , 凡屬 脾腎陽虛, 水氣泛溢的病證, 用真武湯加減, 必能取得較好的 療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