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夢:
半夏瀉心湯從用藥看,應(yīng)該是痰濁、痰飲阻滯心下,導(dǎo)致胃氣不降。然后可能還有點那么郁而化熱的意思。同時有脾虛不能運化痰飲的一層意思在
用藥是溫扶脾陽(參草姜棗)、溫化痰飲(半夏干姜),加苦寒藥(芩連)降上逆之胃氣
嚴(yán)格來講,降逆是半夏與芩連共同完成的。辛開苦降,半夏墜開痰濁,芩連降中軸上逆之熱
濕、痰、飲、水,這四個字,本質(zhì)上、包括機(jī)理上是有不同的。但今人往往混稱
仲景的見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義上的“痰”。在這里“痰飲”其實就是飲的一種。是清稀的液體,由陽氣不運、寒凝所成
后世意義上的痰,大體是諸病源候論、乃至金元明清之后逐漸發(fā)展的概念。內(nèi)經(jīng)本無痰之一字。整個傷寒金匱,也就痰飲篇有這么個痰字。而且:
1、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2、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這里的“痰飲”,只是飲邪的一種。
但今人抓住“見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一語,以為后世的那種濁厚的痰的概念,也該用溫藥和之。那就錯了。就是用前人之語,套在后世概念上了
15、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16、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這里說是“痰飲”,其實苓桂術(shù)甘湯治飲不治“痰”
真正跟后世意義上的痰病可能有關(guān)的,有半夏瀉心湯,小陷胸湯,等等,在那些條文中,沒有“痰”字
灶心土:
“仲景的見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義上的“痰”。在這里“痰飲”其實就是飲的一種。是清稀的液體,由陽氣不運、寒凝所成”
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濕。
浮生六夢:
是的。濕的概念也不同。而且也在隨著時代演變。不同流派的醫(yī)家心中,“濕”的感覺,可能都是不一樣的
程應(yīng)旄曰:瀉心雖同,而證中具嘔,則功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也,曰瀉心者,言滿在心下清陽之位,熱邪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飲,使心下之氣得通,上下自無阻留,陰陽自然交互矣...
> 熱邪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
半夏瀉心湯從用藥看,應(yīng)該是痰濁、痰飲阻滯心下,導(dǎo)致胃氣不降。然后可能還有點那么郁而化熱的意思。同時有脾虛不能運化痰飲的一層意思在
用藥是溫扶脾陽(參草姜棗)、溫化痰飲(半夏干姜),加苦寒藥(芩連)降上逆之胃氣
嚴(yán)格來講,降逆是半夏與芩連共同完成的。辛開苦降,半夏墜開痰濁,芩連降中軸上逆之熱
濕、痰、飲、水,這四個字,本質(zhì)上、包括機(jī)理上是有不同的。但今人往往混稱
仲景的見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義上的“痰”。在這里“痰飲”其實就是飲的一種。是清稀的液體,由陽氣不運、寒凝所成
后世意義上的痰,大體是諸病源候論、乃至金元明清之后逐漸發(fā)展的概念。內(nèi)經(jīng)本無痰之一字。整個傷寒金匱,也就痰飲篇有這么個痰字。而且:
1、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2、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這里的“痰飲”,只是飲邪的一種。
但今人抓住“見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一語,以為后世的那種濁厚的痰的概念,也該用溫藥和之。那就錯了。就是用前人之語,套在后世概念上了
15、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16、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這里說是“痰飲”,其實苓桂術(shù)甘湯治飲不治“痰”
真正跟后世意義上的痰病可能有關(guān)的,有半夏瀉心湯,小陷胸湯,等等,在那些條文中,沒有“痰”字
灶心土:
“仲景的見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義上的“痰”。在這里“痰飲”其實就是飲的一種。是清稀的液體,由陽氣不運、寒凝所成”
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濕。
浮生六夢:
是的。濕的概念也不同。而且也在隨著時代演變。不同流派的醫(yī)家心中,“濕”的感覺,可能都是不一樣的
程應(yīng)旄曰:瀉心雖同,而證中具嘔,則功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也,曰瀉心者,言滿在心下清陽之位,熱邪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飲,使心下之氣得通,上下自無阻留,陰陽自然交互矣...
> 熱邪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