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dǎo)讀:2018年,中醫(y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jīng)典誦讀——《傷寒誦讀》,每周兩期,持續(xù)更新了一年,其中 很多書友陪伴了我們一年,感謝你們的堅持。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里,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愿意加入嗎?
一年時間
靈蘭陪你背完
一本《金匱要略》
趙以德注解
(一)(二)是證亦出《傷寒論》中。注謂:太陽病,發(fā)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其不惡寒者,為陽明病。今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者,非陽明證,則是太陽中風,重感于濕,為柔痓也。表虛感濕,故曰柔痓,即上條所引《內(nèi)經(jīng)》為表熱兼濕內(nèi)攻,大筋軟短,小筋弛長之痓也。所謂柔痓者,非不強也,但剛痓強而有力,柔痓強而無力為異爾。
(三)此條嘗出《傷寒論·痓病篇》。彼不言難治,于是成無己止注其重感于濕,意殆以沉而細系寒濕之本脈,故不言其難治。設(shè)不因寒濕之邪,而沉細見于太陽發(fā)熱之表病,則是陽病見陰脈,誠為難矣。若朱奉議以痓病脈盡沉遲弦細者,非也。如《脈經(jīng)》云:脈沉細,名曰陽中之陰,少氣,陰氣不通為痓病發(fā)熱者,殆與此無少異爾。
徐忠可注解
(一)(二)此二條,即《傷寒論》辨寒傷榮、風傷衛(wèi)法也。取以為痙病剛?cè)嶂畡e,省文也。蓋痓即痙,強直之謂也。痙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證,故既曰痙,即省文不言。但治痙病剛?cè)嶂妫顬槌跃o,故特首拈無汗、反惡寒為剛,有汗、不惡寒為柔,以示辨證之要領(lǐng)耳。謂發(fā)熱無汗惡寒,本傷寒家證,若痙而項強背直者見之,乃衛(wèi)陽與腎中真陽,氣本相通,今太陽經(jīng)寒濕相搏,而氣侵少陰,真陽不達,故反惡寒也。寒性勁切,故曰剛。發(fā)熱有汗不惡寒,本傷風而并陽明證,若痙而項強背直者見之,是太陽陽明,傷濕而兼風,非寒邪內(nèi)侵之比也。風性溫和,故曰柔,非止項強而身體則軟為柔痙也。觀后栝蔞桂枝湯,乃治柔痙主方也,注曰身體強,然可知。
(三)古人以強直為痙,外證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fā)癇狀為異耳。如前二條,既以無汗有汗分剛?cè)釣楸妫藦?fù)以脈沉細為辨。謂太陽病發(fā)熱是表中風矣,復(fù)加以濕纏綿經(jīng)中,內(nèi)挾寒氣,令筋脈抽急,而背項強直,脈反沉細,沉細者,寒濕用事,邪欲侵陰之象也,于是項背強直,故名痓。痓脈本伏,弦細則元氣憊,即難治。非痓病另有浮大者易治,而此之沉細為難治也,觀仲景前后,從無一“浮大”字,可知。
尤在涇注釋
(一)(二)成氏曰:《千金》云: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太陽病,發(fā)熱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今反惡寒者,則太陽中風。重感于寒,為痙病也,以其表實有寒,故曰剛痙;太陽病,發(fā)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今不惡寒者,風邪變熱,外傷筋脈為痙病也,以其表虛無寒,故曰柔痙。然痙者強也,其病在筋,故必兼有頸項強急,頭熱足寒,目赤頭搖,口噤背反等證。仲景不言者,以“痙”字該之也。《活人書》亦云:痙證發(fā)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為異耳。
(三)太陽脈本浮,今反沉者,風得濕而伏,故為痙。痙脈本緊弦,今反細者,陰氣適不足,故難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