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凡方280首,方中用甘草者126方,甘草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藥。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以《傷寒論》為例,有70首方劑中用了甘草,除了 “甘草湯”、“桔梗湯”兩方使用的是生甘草以外,其他68方均使用的是炙甘草。
那么,東漢時期的炙甘草與當今用的一樣嗎?
01
先秦時期用的是哪種甘草?
2012年成都老官山漢墓發(fā)現(xiàn)大量古中醫(yī)文獻,經(jīng)考證為扁鵲(敝昔)及其弟子的著作,其成書年代為戰(zhàn)國晚期。經(jīng)整理的《六十病方》藥物中即有“甘草”,并未注明是炙用。
而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五十二病方》,甘草出現(xiàn)五次?!段迨》健返某蓵甏酁閼?zhàn)國晚期。
以上所記載的甘草并未注明炙用,由此看來,先秦時期甘草應為生用。
02
何謂“炙”?
成書于戰(zhàn)國晚期的《六十病方》中,多處記載了藥物的煮、蒸、燔、釀、漬、陰干、暴干、炙、打、屑、父且(咀)、火淬、炭燒、撓等加工炮制方法,加工的藥物要求“炙之令黃”,使用的器具有臼、金壺、甑、甗、鐵鐅等,其中“甑”(zeng,四聲)為古代的一種瓦器,如同現(xiàn)代的蒸鍋。①
說明戰(zhàn)國晚期藥物炮制方法已經(jīng)很豐富了,并出現(xiàn)“炙”法。
《說文》曰:“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倍簳x南北朝時期的《雷公炮制論》對于甘草的炮制提出了三種方法:酒炙、酥炙、炒,而酥是一種奶制品,并非蜜制。同時期的《本草經(jīng)集注》提及對甘草的炮制方法時曰:“亦由火炙干者,理多虛疏”,即對甘草的炮制是用火炒干或者烤干。
03
甘草的蜜制是何時出現(xiàn)的?
自漢以降,直到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才初次提及對蜜煎甘草的使用,“治陰頭生瘡方:蜜煎甘草,涂之即瘥”。此方中蜂蜜加強了甘草的解毒功能,提到的是蜜煎甘草,而非蜜制甘草。
直到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才首次出現(xiàn)了蜜制炮制法,即將藥物用蜜炒來進行炮制。②
隨后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方劑中使用蜜制的記載,除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還有《濟生方》《博濟方》《傷寒總病論》《本事方》《三因方》《局方》等幾乎無不用炙,炙法愈來愈豐富了。除了以上《雷公炮制論》在論述甘草制法時總結的三種方法,《本草綱目》又多用長流水炙之,或用漿水炙之。后來竟發(fā)展到以蜂蜜炙之。而甘草經(jīng)蜜制后,已不同于原來的炒甘草了。
在明清時代的《先醒齋廣筆錄》、《成方切用》《醫(yī)方集解》等醫(yī)學著作中出現(xiàn)了蜜制甘草的記載,而明代的《炮制大法》則明確對甘草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p>
故對草藥蜜制的炮制技術最早可能發(fā)明于宋朝,成熟于明清時期。故,漢朝的《傷寒論》是不可能用蜜制甘草的。
04
《傷寒論》的炙甘草是如何炮制的
結合先秦時期的“炙之令黃”,以及上文提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炙法,現(xiàn)代學者經(jīng)考證,認為《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是不加任何輔料制作的,應該是炒甘草。
以張仲景心思如此縝密之人,連煎、服法都要反復叮囑,不可能不注明炙甘草的炮制方法。若是蜜炙,一定會標注為蜜炙。在下文舉例的《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中,對于其煎法,張仲景不惜筆墨叮囑如下:“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庇纱丝梢娭倬皫熤螌W之嚴謹。
而今人所用的炙甘草是蜜制甘草。與《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是有差別的。
05
為何選用蜂蜜炮制甘草?
【藥性】蜂蜜:甘,平,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竟τ弥髦巍浚貉a中、止咳,潤燥,解毒。
《本經(jīng)》云蜂蜜:“味甘、平。”《別錄》:“微溫,無毒?!薄侗静菥V目》:“生涼,熟溫”《本草匯言》:“味甘,氣寒,性潤,無毒。沉也,降也”
【宜忌】:痰濕內(nèi)蘊、中滿痞脹及大便不實者。
《醫(yī)學入門》:“中寒有濕者禁用?!?/p>
《本經(jīng)逢源》:“脾胃不實,腎氣虛滑,及濕熱痰滯,胸痞不寬者,咸須忌之”
從上可看出,蜂蜜之藥性與甘草有很多相似之處。蜜制甘草,蜂蜜之性由涼轉溫,加強了甘草的補中作用;而蜂蜜的味甘、濡潤也加強了甘草的甘、緩之性。蜂蜜本身也有解毒作用,故加強了甘草的解毒作用。且較甘草多了潤燥之功。故,《本草綱目》云蜂蜜:“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p>
然而,生甘草易受潮發(fā)霉、生蟲,難以完好保存。生甘草采摘以后需要放置陽光下爆曬,再儲存。如是潮濕天氣,應隔半個月一個月再曬。如果是南方天氣,即便再陰涼也會發(fā)霉的。而甘草蜜制以后較易保存。
筆者認為鑒于以上緣由,故宋人選擇了用蜂蜜炮制甘草。
06
蜜制甘草的不足
但長期/大量使用蜜制甘草也會加重濕熱痰滯、中滿痞脹及大便不實者的病情。而當今痰濕患者屢見不鮮, 如果對于濕重、有水飲的患者使用《傷寒論》中的方劑,以蜜制甘草代替炒甘草的話,可能不僅方劑的療效打折扣,而且還可能加重患者的濕重、水飲之患。
這是因為蜜制甘草中的蜂蜜用量不容忽視。制作炙甘草,每甘草片100kg,用煉蜜25kg。③即甘草:蜂蜜=4:1,蜂蜜已然成為方劑中的一個無法忽略的成分了。以苓桂術甘湯舉例:
《傷寒論》“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方二十八。 [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按漢制1兩為當今15g計算,如使用當今的蜜制甘草二兩相當于:甘草30g 蜂蜜7.3g,即,苓桂術甘湯不止四味藥,還多了一味蜂蜜。
而此方本意是用于溫陽利水降沖的,增加的蜂蜜反而有濡潤、助濕之嫌,如此使用還能完美發(fā)揮原方祛除水飲的作用嗎?肯定不能。由此可看出,蜜制甘草絕非仲景之炙甘草,實為后世傳承過程中誤用或擅自修改所為。。
故應用《傷寒論》原方時,炙甘草應使用炒甘草,而非蜜制甘草。
07
炒甘草有哪些特性?
《本經(jīng)》謂甘草:“味甘,平。”《本草衍義》:“微涼。”
《醫(yī)學啟源》:“氣味甘,生大涼,火炙之則溫”
故炒甘草性溫,能增強其補中、補五勞七傷、補陽氣等作用。
而生甘草利于治咽喉腫痛、通利二便、癰瘡腫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等。
故《傷寒論》中僅兩方用生甘草,均為治療少陰咽喉痛而用。如下文: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311]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p>
08
綜 述
綜上所述,先秦時期多使用生甘草,尚未見炙甘草的記載。漢代的《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應為炒甘草,而非宋代以后的蜜制甘草。以炒甘草代替當今蜜制的炙甘草,方得仲景師之圣意,方能展示《傷寒論》原方效如桴鼓之神功。
(作者:張芳芬,西學中。主治醫(yī)師。)
參考文獻:
1、梁繁榮,王毅主編,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 老官山漢墓初探[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44
2、《傷寒論》方中炙甘草炮制方法探析[J],河北中醫(yī),2013,35:1654-1655
3、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主編,中藥大詞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788
后記:
其一,去年夏天,家人帶回甘肅上好的、曬干的生甘草一瓶,密封的。觀其色微黃、紋理清晰、十分新鮮。忍不住打開泡花茶,每天用幾片生甘草,配上大棗、山楂、少量肉桂粉服用,味道不錯。沒想到,不到一周,瓶中的甘草就潮濕、顏色變得暗淡了,味道也大不如以前。最后只能扔掉了。說明生甘草確實不好保存??赡芊乓话稍飫┰诶锩婺軌虮ur吧。
其二,筆者曾嘗試了兩個版本的苓桂術甘湯,一個是用蜜制甘草煎服的,湯汁偏暗紅、渾濁,較甜膩;另一個版本是用炒甘草煎服的(用不銹鋼鍋炒制生甘草至兩面黃色而成),湯汁較純,口感無甜膩,服后感覺湯液迅速遍布體內(nèi),效果似乎更好一些。諸位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比較。
其三,張東老師授課時曾指出,以張仲景治學之嚴謹,如用的是蜜制甘草,必定會標記為“蜜炙”??纯垂鹬姆?、苓桂術甘湯的煎服法等等,無不顯示張仲景的心思縝密?!识P者對炙甘草的質疑最初源于幾年前張師授課所言。
課后筆者自行用不銹鋼鍋炒生甘草,制作兩面焦黃的炒甘草,然后用于歸一飲中。服用以后感覺一股熱流直串頭頂,然后傳變?nèi)?。與用蜜制甘草的歸一飲的口感完全不同。大約是炮附子不再被滋膩、沉降的蜂蜜羈絆,其通行十二經(jīng)修正元氣的升發(fā)不足之功更加迅猛之故吧。
作者:張芳芬,西學中。主治醫(yī)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