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順先生是湖北省名老中醫(yī),從醫(yī)60載,長期致力于小兒疾患的研究。今介紹任先生治療小兒哮喘持續(xù)發(fā)作的經驗如下。
對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外源性哮喘和感染性哮喘,任老認為,清邪襲肺,病邪在表,故治仍當從表。
然哮喘反復持續(xù)的發(fā)作,應與初病暴發(fā)之證相區(qū)別,此時邪戀日久,正氣不足,法當邪正同治,既以輕清之品,輕透表邪,又不忽視治標固本、扶正祛邪。
即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可在宣散劑中稍作收斂,使外邪去則正自安,頑疾漸愈。
鑒于小兒特殊的生理特性,任老認為小兒哮喘外感風寒者多,風熱者少;寒包熱者多,純熱者少,故臨床遣方用藥,不為“炎癥”所惑,慎用寒涼,善用辛溫。
常用性味略溫,寒熱兼施,宣、肅、斂三法并舉的九寶湯治療,輕透表邪,達郁開閉,止咳平喘。
方中取紫蘇葉、薄荷、桂枝、炙麻黃質輕味薄之品,調和營衛(wèi),透達表邪,宣肺開閉;桑白皮、大腹皮、厚樸、苦杏仁、陳皮性善主降之品,下肺氣、理中氣、消痰涎,肅肺平喘;烏梅酸澀,入肺則收,為麻黃、桂枝之監(jiān),使祛邪而不傷正。
諸藥合用,有升有降,有散有斂,升降相應,翕辟有度,具有抗過敏、抗菌、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此方用于治療宿有哮喘,因外感誘發(fā)者,效果顯著。
臨床可據(jù)癥加減:
寒包熱者,加黃芪、連翹、魚腥草,或加大桑白皮用量;鼻炎者加蒼耳子、辛夷、鵝不食草等;痰稠者加膽南星、川貝母、竹瀝;痰多而稀者加制天南星、法半夏。
方中烏梅一藥歷來醫(yī)家告誡不可過早用之。任老卻視烏梅為兒科佳品。
因其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其味酸氣厚,一則入肺經收斂浮熱,納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煩熱而安心神;二則能開,冉雪峰《大同藥物學》謂“烏梅不唯開,且能開他藥所不能開,不唯通,且能通他藥所不能通”;
烏梅與麻黃相伍,既可治療素哮因感而發(fā)的新病,又可治療因虛而哮之久病,不僅不斂邪,還有助諸藥扶正祛邪之功,方中烏梅、麻黃一般等量用藥。
定喘湯是任老根據(jù)《黃帝內經》“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理論,創(chuàng)立的止哮經驗方。
該方由葶藶子、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茯苓、澤瀉、苦杏仁、橘紅、厚樸、丹參組成。
方中著眼于疏利,以葶藶子苦寒瀉下,降肺氣、除痰壅兼走大腸;澤瀉、茯苓清肺氣,滋水之上源,脾腎同治;橘紅、厚樸調中快膈,稀釋痰涎;
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苦杏仁下氣消脹,與上藥同用,可使痰濁消散,氣機通暢;丹參活血化瘀,并有抗過敏作用,與葶藶子相配,更具有活血通脈之功。
臨床運用于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或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呼吸窘迫綜合征等表現(xiàn)為肺氣壅塞證者,療效顯著。
臨床治療200例哮喘發(fā)作期患兒,服藥方法采用急癥急投的方法,每3小時服用1次,平喘止哮有效率在95%以上,多數(shù)患兒服藥3~5次,哮喘即可漸平。
本方乃通利之劑,小兒臟腑嬌嫩,必須中病即止,以防耗傷正氣。
久哮難平治從虛
任老認為,小兒哮喘持續(xù)難平,經久不愈與正氣虛損密切相關。
故臨床若它法治療無效,辨證外無風邪,內無實熱,惟見痰鳴哮吼,喘而汗出,胸悶氣短者,或入夜喘甚,或動而喘甚,舌淡,脈細弱者,即從虛治。
常以神應散治療,方由太子參、阿膠、白術、茯苓、山藥、烏梅、炙麻黃、苦杏仁、地龍、甘草組成,具有益肺健脾、斂肺止哮之效。
本方用于治療哮喘持續(xù)及支原體肺炎久嗽不愈等癥,亦均獲良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