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
1.而,ér
(1)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①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或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xué)》)
——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鉗,除了蛇和鱔魚的洞穴就沒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遞進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君子廣泛的學(xué)習(xí),而且天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③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就”、“接著”或不翻譯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擊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
⑤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dāng)于“如果”、“假使”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各位如果有這個意愿,看我的馬頭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因而”
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
——阻礙它的生機,來謀求高價,因而江浙一帶的梅都成了病態(tài)的。
⑦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促織》)
——看到成名養(yǎng)的那只蟋蟀,就捂著嘴吃吃地笑了起來。
(2)代詞。表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相當(dāng)于“你的”,偶爾也作主語
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ā洞倏棥罚?o:p>
——你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再算帳的!
(3)動詞,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驚呼的聲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樣。
(4)復(fù)音虛詞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dāng)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藝和學(xué)問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②而后,相當(dāng)于“才”,“方才”
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要像優(yōu)孟那樣搖著頭唱歌,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o:p>
——現(xiàn)在把鐘磬之類的東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風(fēng)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音,何況是石頭呢?
2.乎,hū
(1)語氣助詞
①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男子漢也疼愛她的小兒子嗎?
②表示測度語氣,相當(dāng)于“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圣人成為圣人,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大國呢?
④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ā蛾惿媸兰摇罚?o:p>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鴻鵠的志向??!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dāng)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了。
(2)介詞。相當(dāng)于“于”
①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在,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②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對,向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君子廣泛的學(xué)習(xí),而且天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③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在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
④表示比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因為我比您們年齡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齡大這一點就不說了)。
3.其,qí
(1)代詞
①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才能趕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稱,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怕他撞破寶玉,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我也后悔自己跟隨那些人出來,以致沒能盡享那出游的樂趣。
④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
——問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沒能走到盡頭。
⑤指示代詞,作定語,相當(dāng)于“其中”“其中的”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在亂石中間選擇其中的一兩塊敲打。
(2)副詞
①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用盡了我的主觀努力卻不能達到,也可以無所悔恨了,難道誰還能譏笑我嗎?
②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大王非常喜愛音樂的話,那么齊國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一定”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zhàn)》)
——攻它又攻不下來,包圍它又沒有后續(xù)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
(3)連詞
①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呢?
②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如果學(xué)業(yè)有不精通,道德有沒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資質(zhì)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專注罷了。
(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翻譯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大雪紛飛無邊無際,烏云濃重緊壓著屋檐。
4.且,qiě
(1)連詞
①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又……又……”
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河水又清又泛著一圈圈波紋。
②連接兩個動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邊……一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又有像老人一樣,在山谷中一邊咳嗽一邊笑的。
③表示遞進關(guān)系,而且,況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讓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辭呢?
⑤表示承接關(guān)系,那么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項脊軒志》)
——聽說姐姐家有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
(2)副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狀態(tài),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活著的人暫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遠完了。
②表示動作行為即將出現(xiàn),將,將要
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驢》)
——認為(這驢)將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數(shù)詞前,表示接近某一數(shù)字,將近,大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的愚公,年齡將近九十歲了。
(3)助詞,作用相當(dāng)于“夫”,表示以下要發(fā)表議論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 一個平庸的人尚且對這種情況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軍宰相呢?
有時“且夫”連用,表示下文更進一步議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而且,天下并沒有減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勢,殽山、函谷關(guān)的險固,還和原來一樣。
5.然,rán
(1)代詞,這樣
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
——即使又經(jīng)過風(fēng)吹日曬枯干了,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輮制使它這樣的啊。
(2)連詞,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可是”“但是”“然而”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這里來并且留下標(biāo)記的人已經(jīng)減少了。
(3)助詞,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副詞之后,表示事物或動作的狀態(tài),可譯為“地”“著”“……的樣子”等
①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
——大石頭側(cè)立著有千尺高,像兇猛的野獸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像要撲人。
②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記王忠肅公翱事》)
——忠肅公拆開大氅,拿出珍珠交給他們,封口的記號還和原來一樣。
(4)副詞,表示應(yīng)對,常單獨成句,可譯作“對”“是”等
然,誠有百姓者。(《齊桓晉文之事》)
——是的,確實有這樣的百姓。
(5)形容詞,正確,對
吳廣以為然。乃行卜。(《陳涉起義》)
——吳廣認為他說得對,就去進行占卜。
(6)動詞,認為……正確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背扇恢#ā洞倏棥罚?o:p>
——“不如自己去尋找,或許能有萬一的收獲?!背擅J為她說的對。
(7)復(fù)音虛詞
①然后,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齊桓晉文之事》)
——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
②然則,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齊桓晉文之事》)
——既然這樣,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東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示轉(zhuǎn)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老年人穿上絲織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卻不能實現(xiàn)王道的,沒有聽說過。
6.所,suǒ
(1)助詞
①“所”作助詞,只能與動詞結(jié)合,構(gòu)成一個名詞性的“所”字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字結(jié)構(gòu)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與“為”相呼應(yīng),構(gòu)成“為……所”格式,表示被動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如果不趕快前往,恐怕會被曹操搶先。
(2)名詞,處所
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成名自己反復(fù)思量,莫非是指點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3)表概數(shù)
將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史記·李將軍列傳》)
——到了距離匈奴陣地還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來。
(4)復(fù)音虛詞,所以
①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老師,是靠他來傳播道理講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的。
②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們離開親人來事奉您的原因,只不過是仰慕您高尚的道義。
7.為,讀音一:wéi
(1)動詞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并且在他們的墳?zāi)骨傲⒘耸?,用來表彰他們所做的事情?o:p>
②引申為“治理”“管理”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o:p>
——治理國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吧!
③成為,變成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兩人終于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擔(dān)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陳勝吳廣都按照征發(fā)的次序被編在隊伍中,擔(dān)任屯長。
⑤作為,當(dāng)作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然后憑著華山當(dāng)作城墻,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現(xiàn)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還辭別什么呢?
⑦以為,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ā而欓T宴》)
——我私下認為您不應(yīng)該采取這樣的做法啊!
(2)介詞,表示被動語氣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恥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3)助詞,放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可譯為“呢”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為什么要保持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讀音二:wèi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給,替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于是替長安君準(zhǔn)備了一百輛車,送到齊國做人質(zhì)。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為,為了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木蘭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今以后替父親去從軍。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因為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百姓不能受到保護,是因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朝向,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不值得對外人說啊。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在,當(dāng)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當(dāng)他來的時候,請讓我綁著一個人從您面前走過。
8.焉,yān
(1)語氣助詞
①常用在句末,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啊”“呢”“了”等,有時也可不譯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可以遠看卻不能輕慢戲耍它啊。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您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到太子丹把荊軻刺秦王當(dāng)作辦法,才招致禍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頓,不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答疑難,有的從師學(xué)習(xí),有的就不從師學(xué)習(xí)。
③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面表示狀態(tài),相當(dāng)于“然”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那曲折盤結(jié)的,環(huán)繞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渦。
(2)代詞
①表第三人稱,他,他們;它,它們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所以我寫了這篇說,用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問,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況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詞,可理解為“于是”,“是”代人、事或處所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殽之戰(zhàn)》)
——你們一定會死在這一帶,我在這里收拾你們的尸骨。
9.也,yě
語氣助詞,經(jīng)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①表示判斷語氣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
——不用作戰(zhàn)就是對方軍隊屈服,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②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上惟恐辜負了朝廷,下恐怕對不起我的老師。
③表示疑問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您怕死了嗎?為什么哭泣呢?
④表示感嘆語氣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緩語氣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10.以,yǐ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也不把城給趙國,趙也始終沒有把寶玉給秦國。
②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可譯為“拿”“用”等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一定要用長安君作人質(zhì),救兵才會派出。
③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身份,可譯為“憑借(用)……身份”
于是辭相印不拜,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
——于是辭去宰相的職務(wù),憑借資政殿學(xué)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到達泰安。
(2)連詞,和“而”有很多相似點,只是不能表示轉(zhuǎn)折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離近(的地方),那么游覽的人就多;(道路)險要而且距離遠(的地方),那么到那里(游覽)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洞內(nèi))。
③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罚?o:p>
——登上東方的碣石山,來觀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諸侯因為公子有才能,又多門客,十幾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國。
⑤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而流。
(3)副詞,通“已”,已經(jīng)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發(fā)現(xiàn)與肚子里綢子上寫的字,本來就已經(jīng)覺得奇怪了。
(4)復(fù)音虛詞
①“以是”“是以”相當(dāng)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我因此記下它,慨嘆酈道元的簡陋,并笑話李渤的淺薄。
②“以為”,相當(dāng)于“把……當(dāng)作”;有時也可以作“認為”講,動詞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醫(y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用來當(dāng)作自己的功勞。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有智謀,應(yīng)該可以出使。
(5)動詞
①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賢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我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的太短淺了。
11.矣,yǐ
語氣詞
①用于陳述句末,相當(dāng)于“了”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殽之戰(zhàn)》)
——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看,(發(fā)覺他們)已經(jīng)裝好車輛,磨鋒利了武器,喂飽了戰(zhàn)馬了。
②用于感嘆句末,相當(dāng)于“啊”“呀”“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o:p>
——你太不聰明了??!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當(dāng)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隨您前往了。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勸學(xué)》)
——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內(nèi)用功學(xué)習(xí)的收獲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相當(dāng)于“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施恩于人,就要考慮不要因為私心喜愛而錯誤的獎賞。
②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所借助的時機,可譯為“趁著”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敬酒過后,(你就)請求舞劍助興,趁機在座位上刺死劉邦。
③表示動作行為所借助的事物,可譯為“憑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到了楚國,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dāng)權(quán)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通過”“經(jīng)由”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聽到了這些話,就赤膊背著荊條,通過賓客領(lǐng)著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2)連詞,連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
——祥符年間,因為建造玉清宮,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見到了它。
(3)副詞
①表示兩件事前后相承,可譯為“繼續(xù)”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有別國的軍隊侵略它,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遇到饑荒。
②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幾案。
(4)動詞
①依靠,憑借
益州險塞,……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
——益州有險要的關(guān)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業(yè)。
②遵循,沿襲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
(5)名詞,機會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jì)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13.于,yú
介詞
(1)介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到”“在”“從”等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jì)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2)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可譯為“到”“在”“從”等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大大小小的官員聚集在左丞相府,沒有人知道辦法從哪里想出來。
(3)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xué)解》)
——學(xué)業(yè)精深是由于勤奮,荒廢是由于玩樂。
(4)介進動作行為的直接對象,可譯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不如派親信主動和東吳結(jié)盟,共同完成傳世的大業(yè)。
(5)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疼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對于自己,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
(6)介進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向”
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去向?qū)O權(quán)將軍求救。
(7)介進動作行為到達的地點,可譯為“到”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小路逃走,把寶玉送回到趙國。
(8)介進事物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保ā恫渡哒哒f》)
——孔子說,殘酷的政治壓迫比老虎還要兇猛。
(9)介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
(10)復(fù)音虛詞“于是”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和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用法相同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吳郡的百姓正在內(nèi)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厲聲呵斥的時候,就大聲呼喊著追逐他。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作狀語或補語,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在這時”“在這件事上”“對此”“從此”等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才很不高興的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
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殽之戰(zhàn)》)
——于是穿著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晉國從此才開始穿黑色的喪服。
14.與,yǔ
(1)介詞,介紹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dāng)于“和”“同”“跟”等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跟人一起受雇傭耕田。
(2)連詞,連接詞與詞,或詞組與詞組,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以為“和”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zhàn)》)
——只有你和魯肅跟我的想法一樣。
(3)通“歟”,語氣詞,可譯為“嗎”“吧”等。此時讀yú
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
(4)動詞
①給與
我持……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我拿了……一雙玉杯,想要送給亞父。
②結(jié)交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失去所結(jié)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贊同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屈原列傳》)
——上官大夫見到了想要改動(其中的內(nèi)容),屈原不同意。
④參加,參與,此時讀yù
蹇叔之子與師。(《殽之戰(zhàn)》)
——蹇叔的兒子也參加在這支隊伍中。
15.哉,zāi
語氣詞
①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xué)》)
——人要是立下志向,難道還不如蜀地邊遠偏僻地方的和尚嗎?
②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ā蛾惿媸兰摇罚?o:p>
——燕雀哪里懂得鴻鵠的志向啊!
③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啊”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候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和這兩種表現(xiàn)不一樣,為什么呢?
④表示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吧”“啊”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o:p>
——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敵人積累已久的威勢所脅迫??!
16.則,zé
(1)連詞
①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jīng)是”等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所以木料用墨線量過就能使它更直,金屬的刀劍放在石頭上去磨,就能使它更鋒利。
②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那么”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諫太宗十思疏》)
——如果竭誠待人,那么即使吳越一樣的仇敵也能團結(jié)為一體;如果傲視他人,那么就算是至親骨肉也會成為陌生的路人。
③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xué)習(xí),就值得羞恥;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學(xué)習(xí),就近于諂媚。
④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卻”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對于自身,卻以從師學(xué)習(xí)為恥。
(2)副詞,用在判斷句中,加強判斷語氣??勺g為“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這就是岳陽樓的宏偉景象。
17.者,zhě
助詞
①附在別的詞或短語后面,組成名詞性短語,相當(dāng)于“……的(人、事、情況)”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打算把它保存在家里,讓后人讀到它,能同情我的心志。
②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面,起提頓作用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大宦官魏忠賢作亂時,做官而又能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全國這么大,能有幾個人呢?
③放在時間詞后面,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現(xiàn)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心思常常在沛公身上。
④放在數(shù)詞后面,可譯為“個”“樣”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這幾樣都是用兵的大忌諱啊,曹操卻貿(mào)然地這樣做了。
⑤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往往構(gòu)成判斷句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優(yōu)秀將領(lǐng)。
⑥與“若”“似”“如”等詞語呼應(yīng),表示“像……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說這些話時,他的面容好像和悲傷的樣子。
⑦放在后置的定語這后,相當(dāng)于“的”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尋找可以出使回復(fù)秦國的人,沒有找到。
⑧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jié)束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
——(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
18.之,zhī
(1)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作賓語。可代人,代事,代物
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孔雀東南飛》)
——母親聽到焦仲卿的話之后,就很生氣地拍打著胡床。
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狼》)
——用刀砍狼的頭,幾刀就砍死了它。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yīng)下來,讓秦承擔(dān)理虧(的責(zé)任)。
③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詩歌)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您寬容我到了這樣的地步啊。
(2)助詞
①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標(biāo)志。相當(dāng)于“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斷。
②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biāo)志。相當(dāng)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因為他們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③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xué)習(xí),有的卻不向老師學(xué)習(xí)。
④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zhàn)》)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
⑤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從師的風(fēng)尚不能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
⑥音節(jié)助詞,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毛先生憑著能言善辯的口才,比百萬軍隊都強。
(3)動詞,往,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樣?
2.乎,hū
(1)語氣助詞
①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男子漢也疼愛她的小兒子嗎?
②表示測度語氣,相當(dāng)于“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圣人成為圣人,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大國呢?
④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ā蛾惿媸兰摇罚?o:p>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鴻鵠的志向??!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dāng)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了。
(2)介詞。相當(dāng)于“于”
①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在,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②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對,向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君子廣泛的學(xué)習(xí),而且天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③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在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
④表示比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因為我比您們年齡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齡大這一點就不說了)。
3.其,qí
(1)代詞
①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才能趕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稱,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怕他撞破寶玉,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我也后悔自己跟隨那些人出來,以致沒能盡享那出游的樂趣。
④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
——問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沒能走到盡頭。
⑤指示代詞,作定語,相當(dāng)于“其中”“其中的”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在亂石中間選擇其中的一兩塊敲打。
(2)副詞
①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用盡了我的主觀努力卻不能達到,也可以無所悔恨了,難道誰還能譏笑我嗎?
②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大王非常喜愛音樂的話,那么齊國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一定”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zhàn)》)
——攻它又攻不下來,包圍它又沒有后續(xù)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
(3)連詞
①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呢?
②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如果學(xué)業(yè)有不精通,道德有沒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資質(zhì)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專注罷了。
(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翻譯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大雪紛飛無邊無際,烏云濃重緊壓著屋檐。
4.且,qiě
(1)連詞
①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又……又……”
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河水又清又泛著一圈圈波紋。
②連接兩個動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邊……一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又有像老人一樣,在山谷中一邊咳嗽一邊笑的。
③表示遞進關(guān)系,而且,況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讓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辭呢?
⑤表示承接關(guān)系,那么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項脊軒志》)
——聽說姐姐家有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
(2)副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狀態(tài),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活著的人暫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遠完了。
②表示動作行為即將出現(xiàn),將,將要
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驢》)
——認為(這驢)將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數(shù)詞前,表示接近某一數(shù)字,將近,大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的愚公,年齡將近九十歲了。
(3)助詞,作用相當(dāng)于“夫”,表示以下要發(fā)表議論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 一個平庸的人尚且對這種情況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軍宰相呢?
有時“且夫”連用,表示下文更進一步議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而且,天下并沒有減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勢,殽山、函谷關(guān)的險固,還和原來一樣。
5.然,rán
(1)代詞,這樣
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
——即使又經(jīng)過風(fēng)吹日曬枯干了,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輮制使它這樣的啊。
(2)連詞,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可是”“但是”“然而”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這里來并且留下標(biāo)記的人已經(jīng)減少了。
(3)助詞,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副詞之后,表示事物或動作的狀態(tài),可譯為“地”“著”“……的樣子”等
①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
——大石頭側(cè)立著有千尺高,像兇猛的野獸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像要撲人。
②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記王忠肅公翱事》)
——忠肅公拆開大氅,拿出珍珠交給他們,封口的記號還和原來一樣。
(4)副詞,表示應(yīng)對,常單獨成句,可譯作“對”“是”等
然,誠有百姓者。(《齊桓晉文之事》)
——是的,確實有這樣的百姓。
(5)形容詞,正確,對
吳廣以為然。乃行卜。(《陳涉起義》)
——吳廣認為他說得對,就去進行占卜。
(6)動詞,認為……正確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背扇恢?。(《促織》)
——“不如自己去尋找,或許能有萬一的收獲。”成名認為她說的對。
(7)復(fù)音虛詞
①然后,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齊桓晉文之事》)
——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
②然則,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齊桓晉文之事》)
——既然這樣,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東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示轉(zhuǎn)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老年人穿上絲織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卻不能實現(xiàn)王道的,沒有聽說過。
6.所,suǒ
(1)助詞
①“所”作助詞,只能與動詞結(jié)合,構(gòu)成一個名詞性的“所”字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字結(jié)構(gòu)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與“為”相呼應(yīng),構(gòu)成“為……所”格式,表示被動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如果不趕快前往,恐怕會被曹操搶先。
(2)名詞,處所
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成名自己反復(fù)思量,莫非是指點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3)表概數(shù)
將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史記·李將軍列傳》)
——到了距離匈奴陣地還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來。
(4)復(fù)音虛詞,所以
①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老師,是靠他來傳播道理講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的。
②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們離開親人來事奉您的原因,只不過是仰慕您高尚的道義。
7.為,讀音一:wéi
(1)動詞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并且在他們的墳?zāi)骨傲⒘耸脕肀碚盟麄兯龅氖虑椤?o:p>
②引申為“治理”“管理”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o:p>
——治理國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吧!
③成為,變成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兩人終于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擔(dān)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陳勝吳廣都按照征發(fā)的次序被編在隊伍中,擔(dān)任屯長。
⑤作為,當(dāng)作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然后憑著華山當(dāng)作城墻,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現(xiàn)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還辭別什么呢?
⑦以為,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ā而欓T宴》)
——我私下認為您不應(yīng)該采取這樣的做法啊!
(2)介詞,表示被動語氣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恥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3)助詞,放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可譯為“呢”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為什么要保持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讀音二:wèi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給,替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于是替長安君準(zhǔn)備了一百輛車,送到齊國做人質(zhì)。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為,為了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木蘭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今以后替父親去從軍。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因為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百姓不能受到保護,是因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朝向,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不值得對外人說啊。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在,當(dāng)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當(dāng)他來的時候,請讓我綁著一個人從您面前走過。
8.焉,yān
(1)語氣助詞
①常用在句末,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啊”“呢”“了”等,有時也可不譯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可以遠看卻不能輕慢戲耍它啊。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您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到太子丹把荊軻刺秦王當(dāng)作辦法,才招致禍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頓,不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答疑難,有的從師學(xué)習(xí),有的就不從師學(xué)習(xí)。
③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面表示狀態(tài),相當(dāng)于“然”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那曲折盤結(jié)的,環(huán)繞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渦。
(2)代詞
①表第三人稱,他,他們;它,它們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所以我寫了這篇說,用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問,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況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詞,可理解為“于是”,“是”代人、事或處所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殽之戰(zhàn)》)
——你們一定會死在這一帶,我在這里收拾你們的尸骨。
9.也,yě
語氣助詞,經(jīng)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①表示判斷語氣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
——不用作戰(zhàn)就是對方軍隊屈服,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②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上惟恐辜負了朝廷,下恐怕對不起我的老師。
③表示疑問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您怕死了嗎?為什么哭泣呢?
④表示感嘆語氣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緩語氣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10.以,yǐ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也不把城給趙國,趙也始終沒有把寶玉給秦國。
②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可譯為“拿”“用”等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一定要用長安君作人質(zhì),救兵才會派出。
③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身份,可譯為“憑借(用)……身份”
于是辭相印不拜,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
——于是辭去宰相的職務(wù),憑借資政殿學(xué)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到達泰安。
(2)連詞,和“而”有很多相似點,只是不能表示轉(zhuǎn)折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離近(的地方),那么游覽的人就多;(道路)險要而且距離遠(的地方),那么到那里(游覽)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洞內(nèi))。
③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海》)
——登上東方的碣石山,來觀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諸侯因為公子有才能,又多門客,十幾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國。
⑤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而流。
(3)副詞,通“已”,已經(jīng)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發(fā)現(xiàn)與肚子里綢子上寫的字,本來就已經(jīng)覺得奇怪了。
(4)復(fù)音虛詞
①“以是”“是以”相當(dāng)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我因此記下它,慨嘆酈道元的簡陋,并笑話李渤的淺薄。
②“以為”,相當(dāng)于“把……當(dāng)作”;有時也可以作“認為”講,動詞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醫(y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用來當(dāng)作自己的功勞。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有智謀,應(yīng)該可以出使。
(5)動詞
①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賢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我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的太短淺了。
11.矣,yǐ
語氣詞
①用于陳述句末,相當(dāng)于“了”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殽之戰(zhàn)》)
——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看,(發(fā)覺他們)已經(jīng)裝好車輛,磨鋒利了武器,喂飽了戰(zhàn)馬了。
②用于感嘆句末,相當(dāng)于“啊”“呀”“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o:p>
——你太不聰明了??!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當(dāng)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隨您前往了。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勸學(xué)》)
——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內(nèi)用功學(xué)習(xí)的收獲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相當(dāng)于“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施恩于人,就要考慮不要因為私心喜愛而錯誤的獎賞。
②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所借助的時機,可譯為“趁著”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敬酒過后,(你就)請求舞劍助興,趁機在座位上刺死劉邦。
③表示動作行為所借助的事物,可譯為“憑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到了楚國,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dāng)權(quán)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通過”“經(jīng)由”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聽到了這些話,就赤膊背著荊條,通過賓客領(lǐng)著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2)連詞,連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
——祥符年間,因為建造玉清宮,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見到了它。
(3)副詞
①表示兩件事前后相承,可譯為“繼續(xù)”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有別國的軍隊侵略它,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遇到饑荒。
②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幾案。
(4)動詞
①依靠,憑借
益州險塞,……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
——益州有險要的關(guān)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業(yè)。
②遵循,沿襲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
(5)名詞,機會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jì)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13.于,yú
介詞
(1)介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到”“在”“從”等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jì)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2)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可譯為“到”“在”“從”等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大大小小的官員聚集在左丞相府,沒有人知道辦法從哪里想出來。
(3)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xué)解》)
——學(xué)業(yè)精深是由于勤奮,荒廢是由于玩樂。
(4)介進動作行為的直接對象,可譯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不如派親信主動和東吳結(jié)盟,共同完成傳世的大業(yè)。
(5)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疼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對于自己,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
(6)介進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向”
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去向?qū)O權(quán)將軍求救。
(7)介進動作行為到達的地點,可譯為“到”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小路逃走,把寶玉送回到趙國。
(8)介進事物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保ā恫渡哒哒f》)
——孔子說,殘酷的政治壓迫比老虎還要兇猛。
(9)介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
(10)復(fù)音虛詞“于是”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和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用法相同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吳郡的百姓正在內(nèi)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厲聲呵斥的時候,就大聲呼喊著追逐他。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作狀語或補語,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在這時”“在這件事上”“對此”“從此”等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才很不高興的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
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殽之戰(zhàn)》)
——于是穿著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晉國從此才開始穿黑色的喪服。
14.與,yǔ
(1)介詞,介紹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dāng)于“和”“同”“跟”等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跟人一起受雇傭耕田。
(2)連詞,連接詞與詞,或詞組與詞組,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以為“和”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zhàn)》)
——只有你和魯肅跟我的想法一樣。
(3)通“歟”,語氣詞,可譯為“嗎”“吧”等。此時讀yú
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
(4)動詞
①給與
我持……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我拿了……一雙玉杯,想要送給亞父。
②結(jié)交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失去所結(jié)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贊同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屈原列傳》)
——上官大夫見到了想要改動(其中的內(nèi)容),屈原不同意。
④參加,參與,此時讀yù
蹇叔之子與師。(《殽之戰(zhàn)》)
——蹇叔的兒子也參加在這支隊伍中。
15.哉,zāi
語氣詞
①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xué)》)
——人要是立下志向,難道還不如蜀地邊遠偏僻地方的和尚嗎?
②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ā蛾惿媸兰摇罚?o:p>
——燕雀哪里懂得鴻鵠的志向?。?o:p>
③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啊”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候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和這兩種表現(xiàn)不一樣,為什么呢?
④表示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吧”“啊”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敵人積累已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16.則,zé
(1)連詞
①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jīng)是”等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所以木料用墨線量過就能使它更直,金屬的刀劍放在石頭上去磨,就能使它更鋒利。
②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那么”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諫太宗十思疏》)
——如果竭誠待人,那么即使吳越一樣的仇敵也能團結(jié)為一體;如果傲視他人,那么就算是至親骨肉也會成為陌生的路人。
③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xué)習(xí),就值得羞恥;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學(xué)習(xí),就近于諂媚。
④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卻”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對于自身,卻以從師學(xué)習(xí)為恥。
(2)副詞,用在判斷句中,加強判斷語氣??勺g為“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這就是岳陽樓的宏偉景象。
17.者,zhě
助詞
①附在別的詞或短語后面,組成名詞性短語,相當(dāng)于“……的(人、事、情況)”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打算把它保存在家里,讓后人讀到它,能同情我的心志。
②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面,起提頓作用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大宦官魏忠賢作亂時,做官而又能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全國這么大,能有幾個人呢?
③放在時間詞后面,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現(xiàn)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心思常常在沛公身上。
④放在數(shù)詞后面,可譯為“個”“樣”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這幾樣都是用兵的大忌諱啊,曹操卻貿(mào)然地這樣做了。
⑤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往往構(gòu)成判斷句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優(yōu)秀將領(lǐng)。
⑥與“若”“似”“如”等詞語呼應(yīng),表示“像……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說這些話時,他的面容好像和悲傷的樣子。
⑦放在后置的定語這后,相當(dāng)于“的”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尋找可以出使回復(fù)秦國的人,沒有找到。
⑧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jié)束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
——(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
18.之,zhī
(1)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作賓語。可代人,代事,代物
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孔雀東南飛》)
——母親聽到焦仲卿的話之后,就很生氣地拍打著胡床。
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狼》)
——用刀砍狼的頭,幾刀就砍死了它。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yīng)下來,讓秦承擔(dān)理虧(的責(zé)任)。
③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詩歌)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您寬容我到了這樣的地步啊。
(2)助詞
①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標(biāo)志。相當(dāng)于“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斷。
②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biāo)志。相當(dāng)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因為他們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③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xué)習(xí),有的卻不向老師學(xué)習(xí)。
④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zhàn)》)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
⑤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從師的風(fēng)尚不能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
⑥音節(jié)助詞,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毛先生憑著能言善辯的口才,比百萬軍隊都強。
(3)動詞,往,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