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機
傷寒誤下,或內(nèi)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水濕停滯,水飲涎沫,聚而成痰,痰濁中阻,脾胃氣機失調(diào),氣道壅塞,則發(fā)為痞塞。正如《張氏醫(yī)通·痞滿》篇所說,“諸痞塞,……乃痰為氣激而上,氣為痰膩而滯,痰與氣搏,不得流通”。
(二)辨證施治
痰痞之治,當辨虛實。痰實者,痰氣結(jié)滯也,當以化痰理氣為主,并有痰濕痰熱之分。虛痰者,脾虛胃弱也,當以補脾益胃為主,且有脾氣虛,胃陰虛之分。此外,肝主疏泄,疏利氣機,并協(xié)助脾胃以完成氣機的升降運動及水濕的運化之功能,故痰痞之治,無論虛實,皆應注意疏達肝氣,以利氣機之運行,氣行則水行,水行則痰化,痰化則痞自除。
(1)主證:胸脘痞塞滿悶,嘔逆,納呆肢困,舌苔膩,脈滑或弦。
(2)治法:化痰理氣。
(3)代表方:砂枳二陳湯(《類證治裁》)
(4)藥物:砂仁、枳殼、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姜。
方中砂仁、枳殼、陳皮理氣化痰,除脹消痞;半夏、茯苓祛濕化痰;炙甘草益氣健脾調(diào)和諸藥。少佐生姜以溫胃降逆止嘔。
1.實痰證
(1)痰濕痞
①主證兼見頭眩心悸,泛吐痰涎,或心下背部有冷感,舌苔白膩,脈濡滑或緩滑。
②治法:燥濕化痰,理氣和胃。
③方藥:主方合平胃散(《和劑局方》:蒼術(shù)、厚樸、橘皮、甘草)加柴胡以燥濕化痰,調(diào)暢氣機,健脾和胃。脾轉(zhuǎn)輸正常,氣機升降通利,痰濕得化,痞塞當除。若心下或背部有冷痞者,代表方合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術(shù)、炙甘草),以通陽化氣,化飲蠲痰。
(2)痰熱痞
①主證兼見口苦粘膩,急躁煩熟,或便干溲赤,或見發(fā)熱,肢體麻木,脈弦滑或滑數(shù)。
②治法:清熱化痰,理氣和胃。
③方藥:代表方合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以清化痰熱。若痰熱較盛,又無脾虛兼證應減去人參、干姜、加栝蔞、竹茹。若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瀉熱,消淡除痞。
2.虛痰痞
(1)脾氣虛挾痰痞
①主證兼見頭暈心悸,神疲無力,面色萎黃或?白,喜暖惡寒,甚則四肢不溫,或泛吐痰涎清水,便溏,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細弱或沉緩。
②治法:健脾化痰,理氣溫中。
③方藥:代表方合四君子湯(《和劑局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脾陽虛者,可加干姜、附子,以溫中散寒。癥緩者,可常服香砂六君丸(成藥)善后調(diào)理。
(2)胃陰虛挾痰痞
①主證兼見口干而粘,渴不欲飲,或大便干燥,心中煩熱或嘈雜,舌紅苔膩少津或舌苔花剝,脈弦細數(shù)。
②治法:滋陰化痰,理氣益胃。
③方藥:代表方合益胃湯(《溫病條辨》:沙參、麥冬、細生地、玉竹、冰糖)。痰熱之象明顯者,加竹茹、竹瀝、黃連、栝蔞。痰痞日久,有瘀血之征者,當合用活血化瘀之劑。
痰痞之辨,有寒、熱、虛、實之分。其治正如《張氏醫(yī)通·諸氣門·痞滿》篇所說:“肥人心下痞悶,內(nèi)有痰濕也,二陳湯加枳實、芩連。……虛人停滯不蔽,心下痞,或?qū)捇蚣?,常喜熱物者,枳實理中?……老人虛人,脾胃虛弱,轉(zhuǎn)運不及,飲食不化而作痞者,九味資生丸。飽悶常咀一丸,或六君子湯加香砂、山楂、曲芽之類。……有痰挾瘀血成巢囊作痞,脈沉澀,日久不愈,多郁人悲哀過度有之,宜從血郁治,桃仁、紅花、香附、丹皮、薤汁之類。
臨床治療痰痞,滋膩之品當慎用,因其助濕膩胃,與行氣化痰不利。如有陰虛之證,當選用甘涼清潤之品。
(三)病案舉例
李x x,女性,36歲,干部,1985年6月7日初診。自訴胃中痞脹不適月余,食后更甚,但按之不痛,噯氣頻繁,時嘔痰誕,胃納欠佳,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脈沉弦,辨證屬痰阻痞證。治宜化痰消痞,降逆和胃。處方:枳實10克、砂仁5克(后下)、法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蒼術(shù)10克、川樸6克、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甘草3克,水煎服,服上方6劑后,請癥均除。改用香砂養(yǎng)胃丸善后治療。
例2.朱x x,男性,49歲,干部,1986年7月12日初診?;颊咝貝炿淦Ω姑?,右脅脹痛,口苦而干,心煩失眠,納差惡心,大便不爽,小便黃,舌苔黃厚膩,脈弦滑,辨證為氣郁痰阻,郁而化熱。治宜清化痰熱,疏肝解郁。處方:枳實10克、竹茹10克、陳皮6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砂仁5克(后下)、黃連3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栝蔞15克、甘草3克,3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