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解熱 清里祛濕第一方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是表里兩解的名方,有清內攘外之功。適證用之,效若桴鼓。尤其是在很多急性外感病早期,往往會因誤服感冒藥、消炎藥或清熱解毒藥而失于解表。致使邪氣內伏,形成表寒郁熱證。此時無論發(fā)熱多高,頭痛多重,只要見到惡寒、無汗、口干、煩躁等證,用大青龍湯進行治療,多能迅挽狂瀾,使身輕病減。若再貽誤時機,便會轉為慢性痼疾,久久難愈。
【原文點睛】
1、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此為逆也。
2、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怔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外邪不明顯,脈的充血程度少,所以脈浮緩;身不疼是沒有寒,但重,就是肌肉、皮下的這個組織要是停水多就沉,有水氣嘛。“乍有輕時”,這個水氣還沒達到整個浮腫,整個浮腫就光沉,腫,它沒有,乍輕時。這個乍輕時說明這個水氣呀,還流走
麻黃六兩 去節(jié)、桂枝二兩 去皮、炙甘草二兩 、杏仁四十枚、生姜三兩、大棗十枚 擘、石膏如雞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取微似汗。
這個大青龍湯呀不但是一個解表解熱的重劑,而且也是一個發(fā)水氣的重劑,發(fā)水氣的力量最大,此方意在解太陽之表,清陽明之里熱,并祛在表之水濕!所以是太陽和陽明的合?。?/span>
【大青龍湯陣法解讀】
大青龍湯是強烈發(fā)汗清里劑:麻黃、桂枝(3:1)、生姜組成解表組;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3:1 ,很明顯,其重用麻黃,發(fā)汗之力尤勝一籌,通過辛溫發(fā)汗來達到表解的目的。將麻黃用量由三兩增至六兩,還要加入辛溫發(fā)散的生姜三兩以強解表發(fā)汗的力度,浮代表表,緊代表寒,所以麻黃湯證解表發(fā)汗。從西醫(yī)的角度來講:病毒趁人身體營衛(wèi)水平下降的時候進來,人身上的熱度,一直都在調節(jié)用以抵抗外邪,表現就會發(fā)熱。為什么身疼痛。水到皮膚表面排不出去,這水就滲到肌肉,就感覺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全身關節(jié)都會痛。為什么無汗,肺主皮毛,皮膚毛孔都是肺在管,現在皮膚毛孔被寒束到了,就是肺也受寒了,肺在身上的功能是布施津液到五臟六腑及全身上下,現在肺一受到寒,肺的津液散不出去。張仲景在用麻黃湯的時候,要讓病人流汗并把病毒排出去,所以麻黃湯里面為什么要有桂枝、甘草,就是利用桂枝、甘草,把麻黃先推到皮膚表面上,后面桂枝沒力了,就靠麻黃了,用麻黃來解表發(fā)汗。一般認為吃了麻黃就會發(fā)汗,所以不能亂吃,所有的藥典都講麻黃會解表,而實際上在用的時候,麻黃是發(fā)陽的藥,把陽氣發(fā)出來,所以不只是太陽證可能用到麻黃,在少陰證與厥陰證都可能用到麻黃。經方的觀念是,把陽強起來以后,陰就會自己回頭,因此張仲景的觀念是,當病人很虛弱的時候,用陽藥恢復病人的胃氣,病人自己會從食物中攝取營養(yǎng),然后自己痊愈,這才是真正恢復健康。加杏仁在方子里面,杏仁跟麻黃兩個等量的時候,麻黃都不會出問題,杏仁和麻黃相表里,如果只有麻黃、桂枝、甘草也會發(fā)汗,但是發(fā)完汗后,病人會大渴,所以加杏仁,杏仁潤肺,把肺的津液補足。
雖然原文說取微似汗,但治療實際中汗出多少又通常是很難把握的,所以作好救逆準備,預防陽脫之變。本方峻汗,中病即止,若不過服,一般不會有大汗之虞。但作為醫(yī)者,要想到意外。大汗出者,可予補液、止汗 。用“溫粉”(多汗癥,盜汗癥,汗出不止,讓皮膚,讓毛孔給它收斂住。可能就是面粉,或者是一般的米粉,用米磨得粉之類的,現在呢,什么痱子粉都無所謂,最重要把毛孔收起來,怕發(fā)汗太過),用起來需要膽識,所以很多臨床醫(yī)生都不敢用這個方子。
2、清里熱煩的原理:病人表寒里熱的時候,就要想到大青龍湯。煩躁的癥狀就是代表邪已經化熱了,如果剛開始是麻黃湯證,病人不會煩躁,病人會很冷發(fā)抖,若得了麻黃湯一兩星期,可能證就變了,變到比麻黃湯還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喪失,肺太熱,轉成肺炎了。石膏清解里熱同時有透邪外達的趨勢,性甘寒清涼潤肺,能去肺熱、降逆,把肺熱往下導,大青龍湯里面一部分麻黃和石膏往下走,一部分和杏仁走表,這樣就可以將表寒里熱都清掉。多用石膏配伍麻黃,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一定程度上牽制了麻黃升發(fā)解表發(fā)汗的力度,故需要相對增加麻黃用量,以達到表里雙解的目的;解表徹底,郁在體表的水氣自然排除徹底;大青龍湯=麻桂姜解表劑+石膏清里熱煩躁劑+養(yǎng)胃氣劑;配伍比例是很有學問的,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黃的劑量,這樣子就不會傷到津液。臨床上要看病人的癥狀作加減,如果病人高燒與煩躁明顯的時候,石膏可以加重,如果咳嗽頻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3、清里熱同時監(jiān)制麻黃解表:麻黃湯解表,取其辛,石膏清熱,取其寒涼,麻黃、桂枝、生姜辛溫解表配合生石膏辛寒清熱,其中辛寒清熱佐制了辛溫之性,使解表而不助熱,清熱而不礙表,合之則為辛涼解表法,達到表里雙解的目的。
4、生姜、大棗、炙甘草組成鼓舞胃氣組;中醫(yī)強調邪正相爭觀,治療當扶正祛邪。因此臨床上在使用大青龍湯時,生姜這個藥很重要,一方面生姜的辛溫發(fā)散之性可以增強發(fā)汗,同時生姜配合大棗還可溫胃、益胃、鼓舞胃氣。臨床體會,若不加入生姜,則不易見汗,同時由于汗出表解的不透徹,從而容易影響治療效果。炙甘草的妙用之處,是用蜂蜜炒過,因為蜂蜜它炒過以后,甘草變成熟的不講,炒過以后,蜂蜜那個味道就不是甜味了,就是變得有點苦味,因為你燒焦了,炒過了,變成苦味,苦味的藥入心臟。所以,甘草炙過以后,它配合在麻黃、桂枝里面,不但不會引起動悸;很多中醫(yī)呢,不敢用麻黃桂枝就是,一吃下去之后,心臟動悸的很,心跳很快。用加了炙甘草下去就不會了,炙甘草的目的就是要止麻黃產生的動悸
【道法自然解讀大青龍湯】
把身體比喻大自然的話怎樣理解這個方子?大青龍湯證因內有郁熱,患者煩躁不安。古人心中解決天氣悶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下一場雨??墒且胗杏晔紫葢撚性?。大青龍湯中麻黃湯加姜棗起到一個升騰云氣的作用,麻黃湯無疑有升的作用,加姜棗補益中焦是為了有水源。這樣天空中有了云以后就可以“人工降雨”了。現代人是在云里灑碘化銀,使水蒸氣凝結成水,古人治病就在藥方里加寒性的石膏,我們常說云翻雨覆,云首先要翻,雨才能覆,“翻”是指有一個轉折,石膏這里讓上升的藥勢轉折向下,起到了翻云的作用。這樣云升雨降的過程就算完成了。因此大青龍湯重視的是一起一落,但不是簡單的一起一落,更確切的說法是一起一翻。能夠降下的藥物很多,像梔子,黃連都是,為什么單選石膏呢,石膏色白質重性寒涼味辛,體現出的是“金”象。象鍋蓋一樣,凝結在上面的水滴,靠自身的重力自然的落下來。所以古人組的方不是我們容易仿造的。
大青龍湯證,毛孔不開,表皮有水飲,體內本沒有水飲,通過大青龍湯的一升一降,竟然形成了“降雨”,是龍的一個完整“作業(yè)”過程,因此叫“大”;小青龍湯本有水飲,通過小青龍湯的散,將水飲除掉,只是半個“作業(yè)”過程,因此叫“小”。古方特別是經方,不象現代醫(yī)家的方子,它不斤斤計較于每味藥對機體的具體作用,而是更注重藥物組成的“陣法”,組成這種陣法之后會在體內產生什么樣的作用趨勢。
《金匱要略》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溢飲就是說這個水跑到四肢上面去了,手腳腫起來,身上浮腫起來,這個溢飲的時候,病在表,我們是不是要發(fā)汗,當發(fā)其汗。當然跟四逆癥水腫不一樣,四逆癥里寒非常的盛,全身是寒逆而產生水腫。
那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到底什么時候用什么?大青龍湯很簡單,你看他把他舌頭拿出來,因為方子里有杏仁石膏,里面是熱的,肺里面是熱的,所以舌苔一定是黃的,病人會有口渴,沒有胃口,外面是寒的里面是熱的,大青龍。小青龍湯呢,里寒,流涎水都是水樣泡沫狀,所以我們用寒熱來分最簡單。
【現代應用】
1、發(fā)熱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角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鼻竇炎、支氣管哮喘、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膿腫、肺壞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膿皰瘡、斑疹傷寒、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化膿性心包炎、風濕熱、猩紅熱、急性蜂窩組織炎、丹毒等。
2、皮膚科疾病。如藥物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汗腺閉塞癥、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白血病、腎炎、痔瘡、鼻衄、中風等也經常用到本方。
臨床上,只要見到太陽和陽明合病而煩躁的,都可以采用大青龍湯加減,用大青龍湯者,其人有水,患者發(fā)熱而眼瞼浮腫或面部輕度浮腫者,用之最有效果,
【大青龍湯禁忌:】
1、對于皮膚疏松易出汗者或脈浮軟,惡風寒,心慌氣短,容易緊張者應禁用。發(fā)汗后出現“筋惕肉膶”的反應,可用真武湯加生龍牡來救治。
2、本方證中的“惡寒、發(fā)熱、無汗,煩躁”或“身重”等證,往往會誤認為少陰虛煩證,但少陰證脈多沉微(氣陰兩虛),少有浮緩(交戰(zhàn)戰(zhàn)場在表面,緩脈多因濕邪困滯,或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充盈鼓動無力所致)。而且會有精神委靡、四肢冰冷、膚色蒼白等陰、虛、寒的表現。區(qū)別陰陽,舌、脈、神很重要。能夠經得起峻汗的人其體質必定強壯,年高體弱者顯然不適合用此方。仲景說“無少陰證者”乃可服之,“無少陰證者”即揭示了脈象必非細弱無力。脈浮緊則提示血容量充足,有發(fā)汗之資;也說明心功能良好,經得起汗出過多。
3、得汗止服原則;汗出標志著邪氣祛除而表解,故臨床采用解表法的時候要遵循“得汗止服”的原則,若辛溫發(fā)汗太過,一則助熱,一則導致大汗出。汗為津液,為陽氣之載體,故汗多則易亡陽,故不可過汗,如仲景所謂“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臨床上囑咐患者,得汗止服,以微微見汗為汗出之佳兆,此時汗出表解而津液正氣不傷。
【臨癥運用發(fā)揮:】
鼻炎:這個病例可以很清楚的反映中醫(yī)的臨證思路,有是證用是方,只要辨證準確,效不更方。用于過敏性鼻炎等慢性頑疾,
臨癥有鼻堵,不通氣,睡眠時鼾聲如雷,頭痛,耳鳴,身熱,口干微苦,全身沉重,足踝部水腫,腰痛,乏力,二便尚可,舌質暗,苔白微膩
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夾飲。辨方證大青龍湯加蒼術、半夏、薏米、敗醬草、桔梗。
患者鼻堵,頭痛,腰痛為太陽表證;身熱、口干為陽明熱證;全身沉重,水腫,苔白膩,脈弦滑為太陰水濕留飲并泛溢周身之象。故該患者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夾飲。予大青龍湯加減,麻黃、桂枝,杏仁解表而又能行化在表之水氣,石膏、薏米,敗醬清陽明之里熱,合桔梗以祛痰、排膿,兼用蒼術、半夏溫中化飲以治太陰。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