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成子所述修身之道,在于順應萬物的自然本性,保持內(nèi)心的清靜恬適,不受外物干擾,不要力圖去“多有所為”地把握甚至改造自然規(guī)律,深刻體現(xiàn)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論及崆峒山美名遠揚、成為歷世道家心向往之的道教圣地的淵源,毋庸置疑地要歸功于集上古道學之大成的仙真——廣成子。正是由于這位深諳“至道”的仙真隱居在崆峒山石室中修習道術(shù),引來了被后世奉為華夏始祖的黃帝前來問道,進而興起了修身養(yǎng)性、追求長生之風,也使得眾人紛紛仿效黃帝前來崆峒求道。
崆峒山(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黃帝問道于廣成子
史籍中最早記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是《莊子·在宥》: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yǎng)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zhì)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剪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行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nèi),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竊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o:p>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余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無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道教“治身為本,治國為末”的理念
按《莊子》所載,黃帝先詢問治國之道,廣成子予以斥責,其后黃帝歷經(jīng)三個月修身養(yǎng)性,再往拜訪,請教治身之道,便有了后世廣為流傳的廣成子對于“至道”的精辟論述,由此也就引出了此次問道所體現(xiàn)出的道教“治身為本,治國為末”的理念。
眾所周知,道教是重生的宗教,認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彌足珍貴,應當通過各種內(nèi)在的修煉以及外在的輔助以期達到延長生命甚至長生不老的目的。這也使得修生養(yǎng)性之學在道教中成為主流,因而出現(xiàn)“十道九醫(yī)”的現(xiàn)象。而相比于修身之道而言,治國之道在道家看來,則屬于末流?!秴问洗呵铩分杏涊d:“道之真,以持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yǎng)生之道也?!鼻业兰艺J為:“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通曉修身養(yǎng)性之法,即可推及治理國家。所以,歷代高道多隱居修煉,即遇高官厚祿誘以入世,也不為所動。
而作為當政者的黃帝,亦應遵循“欲治國,先治身”的原則,用清靜無為之法,順應自然規(guī)律,定能實現(xiàn)天下大治。然而,黃帝在見到廣成子之后不問治身之道,直接請教治國之道,這一舍本逐末之舉非但沒有得到回答,還受到廣成子嚴厲的訓斥。有關(guān)于廣成子訓誡黃帝的原因,恩師劉永明先生曾作過分析:
黃帝的“欲取”與“欲官”,顯得躊錯滿志,自信非凡,但也顯然屬于及其主動有為的行為,即便是現(xiàn)在看來這也應該是“有為”的極致,相當于力圖把握自然規(guī)律,造福天下,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想要達到的最高目標相一致。而在道家看來,人主觀有為的手段不合乎“至道”的無為要求……人君只有“慎守汝身”,“守一”“處和”,以這樣的“無為”之法與“至道”合一,才能順應大道中“佐五谷”、“養(yǎng)民人”、“遂群生”。
遭受訓誡之后的黃帝,經(jīng)過三個月的反思與修養(yǎng),再次前往廣成子住處問道。這一次,黃帝抓住修道之本,詢問治身之道,廣成子傾囊相授至道之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nèi),閉汝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從這段關(guān)于修身之道的論述可見:廣成子認為觀察、聽聞來自外界所傳達的不良信息會擾亂自身精祌的淸靜,只有閉塞視聽免為干擾,才能實現(xiàn)心祌淸靜進而達到形體的長生。其后又進一步指出在保持心神清靜的基礎之上,還要注怠形體的清靜。不要過分勞累形體,不要耗費自身的精氣,這樣才能長生久視。最后做到眼睛看不到外界的誘惑、耳朵聽不到不良的訊息、內(nèi)心不會有所動容,這樣就能使精神守護形體,從而實現(xiàn)肉體的永生。
保持內(nèi)心清靜恬適(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歸而總之,廣成子所述修身之道,在于順應萬物的自然本性,保持內(nèi)心的清靜恬適,不受外物干擾,不要力圖去“多有所為”地把握甚至改造自然規(guī)律,深刻體現(xiàn)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通曉了這樣的治身之道,自可推及到治國上亦應遵循自然運行的法則,順應“大道”,切不可違背自然規(guī)律、肆意妄為。
“黃帝問道廣成子”對道教的影響
《莊子》中詳細記載了“黃帝問道廣成子”的過程及內(nèi)容,其后諸書雖多沿用《莊子》所記,基本內(nèi)容并無太大出入,但亦有所增益,可推知“黃帝問道廣成子”在后世道教中影響之深遠?!督疰i流珠引》中則對于廣成子教授黃帝治身之道添加了新的內(nèi)容。“廣成子授黃帝曰:‘帝欲求真,莫過堅身。帝欲堅身,莫過通神?!笨梢姶藭r“黃帝問道廣成子”已有較大影響,這才導致道書所載問道內(nèi)容的增加。
《云籠七簽》多處提及“黃帝問道廣成子”,有直接抄錄《神仙傳》所載的,亦有較之于前書有所增益的,亦有問道內(nèi)容不同于此前諸書的記載,但問道地點仍記為崆峒。此外,經(jīng)書中提及“(廣成子)乃授以(黃帝)《自然經(jīng)》一卷”,為前書所未有,可見“黃帝問道廣成子”在后世道教中影響之大,才使得后世對于此次問道的記載不斷擴充。
除了歷代道籍對于“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多加引用與增益,體現(xiàn)出“黃帝問道廣成子”在后世影響之深遠以外,近世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對于“黃帝問道廣成子”也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將其視為道教產(chǎn)生的源頭:“粵自崆峒演教,軒轅執(zhí)弟子之禮;柱下傳經(jīng),仲尼興猶龍之嘆。道教淵源,由來久矣?!倍杂写苏f法,主要的原因在于歷代道書紛紛宣揚黃帝得以飛升成仙,廣成子所授之道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黃帝作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時至今日,我們中國人仍以“炎黃子孫”稱,足可見其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有鑒于此,將其飛升成仙與問道廣成子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顯然神化了道教修煉術(shù)的功能,也正是基于此,人們開始渴望通過修煉道術(shù)實現(xiàn)長生成仙,從而為道教的廣泛傳播打下了強實的基礎。也正有此方面原因,黃帝又被奉為道家始祖,故有“黃老”之稱。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既然“黃帝問道廣成子”對于道教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故事的發(fā)生地——崆峒山自然在道教史上應該占有重要一席,亦從側(cè)面印證了西北道教史在中國道教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騰訊道學獨家編輯整理,編輯/懷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