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與文學批評是以文學作品為核心和中介的文學交流活動的主要內容。
作為作家與讀者間以文學作品為中介的交流方式,文學閱讀的特點是交流雙方不直接發(fā)生面對面的相互作用,而是通過共同面對文本來維持兩者間的對話關系。文學閱讀過程中,讀者直接面對的是文本,即由文字符號固定下來的客體對象,其真正目的是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完成對由文字符號描繪和表現(xiàn)的文學形象與情感的想象性把握和體驗,進而理解其中內涵的豐富意蘊。文學文本大致可分為3個層面,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一般以言、象、意加以命名,而在G.W.F.黑格爾的美學理論中,分別被稱為外形式、內形式和內蘊。文學閱讀積極地連接和貫通這3個層面,經由對文本的話語解讀,完成對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建構和意蘊內涵的理解。
文學閱讀要處理好主客體關系,避免簡單的被動接受和主動強加。前者把作者在寫作時的本意當作文學文本的唯一意義,認為通過閱讀,達到符合作者本意的理解是閱讀的最終目的。這種閱讀態(tài)度否定了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后者則認為每種文學作品只能按讀者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有多少個讀者或多少次閱讀就有多少種理解文本的方式和結果。這種閱讀態(tài)度取消了文本對讀者閱讀的規(guī)范性意義,使文學閱讀成為一種完全任意的活動。
文學閱讀是基于文學文本這一客體對象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活動,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情感體驗和藝術想象得以展開和實施。讀者的體驗和想象具有主動性的品格,它能夠在閱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語言文字材料,進入文本再現(xiàn)的客體世界,對其中的不確定之處加以補充,回復其所描繪形象的活生生面貌,最終完成對作品深層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此刻的讀者不是消極吸納文學作品描繪的內容,而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接受。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文字既是文學文本的物質材料,又是文學作品塑造形象、表達意義的重要手段,因此密切關注作品中語言的運用和表現(xiàn),是文學閱讀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在日常語言運用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比喻、象征、含混、反諷等特殊修辭手法和特異的語言現(xiàn)象,往往被作家強化和突出地運用,為塑造更具個性化和感染力的藝術形象,表達更加深邃的藝術意蘊服務,故而它們是文學讀者關注的焦點。
文學作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召喚讀者閱讀行為的實施。讀者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憑借文學閱讀行為,得到了對象化的實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