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和理論家陳伯吹在上海《文藝月報》6月號上發(fā)表《談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幾個問題》,該文指出兒童文學應具有的若干特性:堅持教育方向;重視兒童讀者的年齡特征;強調(diào)作品的文學性;題材應更多關注兒童日常。其中,作者特別強調(diào):“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边@段后來流傳很廣的話,就是一度飽受批判的陳伯吹“童心論”的核心內(nèi)容。陳伯吹的其他理論文章及其文學作品在突然而猛烈的批判中,一起成為被批判的對象。
早在1958年,學術界開展的對所謂資產(chǎn)階級學術思想的批判,就已經(jīng)涉及兒童文學界的“童心論”“兒童文學特殊論”,許多深受兒童歡迎的作品也遭到了否定。1960年6月,圍繞著陳伯吹的“童心論”,一場范圍廣泛、逐漸升級的批判開始了?!吨袊嗄陥蟆吩?月5日刊發(fā)了來自中國作家協(xié)會上層的權威性文章《我們對當前少年兒童文學的一點意見》(由張?zhí)煲砗蛧牢木?lián)名)。
在這場大批判中,兒童文學觀、兒童文學特殊性和兒童文學的題材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兒童文學觀即“童心論”被稱為資產(chǎn)階級的“兒童本位論”?!巴恼摗睂和槿?、兒童文學特殊性、題材多樣化的強調(diào),被解讀成宣揚資產(chǎn)階級情趣、擁護階級道路特殊性、主張脫離社會主義的題材多樣。在這樣的氛圍下,關于“童心論”的討論不再是文學視野中的理論爭鳴,而是一場非學術性的政治批判現(xiàn)象。
1960年的這場大批判,使兒童文學界面臨全面的蕭條。茅盾發(fā)表于1961年第8期《上海文學》的《六〇年少年兒童文學漫談》,用了五句話來概括當時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面貌:政治掛了帥、藝術脫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在批判“童心論”的高潮中,茅盾敢于指出這種批判所帶來的題材和寫法的極端單調(diào),也為“童心論”和“兒童本位論”做了巧妙的辯解,肯定了其對不同階段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認識。直到1979年,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兒童文學組委會針對陳伯吹的“童心論”展開座談,才為其恢復名譽。
1980年,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兒童文學研究》在3~5輯中辟出專欄,重點刊出陳伯吹的《“童心”與“童心論”》的長篇論文,并請多位名家討論“童心論”,更多地對“童心論”的價值和意義給予了肯定。然而,經(jīng)歷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批判之后,曾經(jīng)對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頗有見地與深度的陳伯吹,較少再鮮明地表述以往那種有個性、有特色、堅持“兒童本位”、堅持文學立場的觀點,他后來公開發(fā)表的觀點基本都圍繞著“教育工具論”的基調(diào)。
圍繞著“童心論”的討論和批判發(fā)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究其原因,既有將政治立場和兒童視角彼此對立的時代背景因素,也有藝術創(chuàng)作中關于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的關系沒有厘清的因素。正確認識這場批判,是對兒童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效探索。
聯(lián)系客服